海瑞理想的君臣之道是怎样的?《治安疏》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

海瑞是明朝有名的大清官,世人称赞其为“海青天”。而海瑞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保持清廉为官,最根本原因在于他坚持正统儒学、崇尚圣人之道。事实上,以这个思想为支撑,海瑞除了在清廉为官上,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今天就以《治安疏》为依据,分析一下海瑞心中理想的君臣之道。

海瑞理想的君臣之道是怎样的?《治安疏》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

▲海瑞影视剧照

《治安疏》开篇就直言“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在结束时又强调“九卿总其纲,百职分其任,抚按科道纠举肃清之于其间,陛下持大纲、稽治要而责成焉”。可以看出海瑞认为皇帝是天下共主责任重大,但皇帝的责任不是体现在干具体工作上,而是在督导官员履行职责上。进一步总结分析,海瑞君臣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君为臣主,臣替君忧,君臣职责有别,须各司其职,共同为天下苍生谋福

海瑞理想的君臣之道是怎样的?《治安疏》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

▲海瑞影视剧照

如何才能构建上述君臣之道呢?海瑞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海瑞认为皇帝不仅要掌握刑罚和赏赐两种手段,还要学会远离只会阿谀奉承之人,因为这些人既不具备“致君泽民”的能力,也没有“致君泽民”的抱负,反而会让其他人纷纷效仿,放弃自己的职责,专注于迎合奉承皇帝。海瑞在《治安疏》中引用了《太甲》里的一句话,“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意思就是忤逆自己的话要想一想有没有道理,恭维自己的话要想一想是不是不合理。

海瑞理想的君臣之道是怎样的?《治安疏》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

▲海瑞影视剧照

海瑞以严嵩为例,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在《治安疏》中反问嘉靖皇帝“严嵩有一不顺陛下者乎?”,然而严党干的却是贪权窃利的勾当,而且他还认为当时所有的祸乱都是严嵩所致,即便严嵩已经倒台,但官场景况与严嵩倒台前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诸臣宁为严嵩之顺,不为梁材之执”。海瑞表示,贪官依然贪得无厌,不贪的人也是得过且过,真才实学之人还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徘徊,真正钻研济世救国之道的人一个都没有,而没人有专注于自己的职责,朝廷自然就会纲纪涣散。

海瑞理想的君臣之道是怎样的?《治安疏》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

▲海瑞影视剧照

海瑞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坏人得不到惩处,而好人反而往往得不到好下场。因为皇帝既想让臣子直言尽忠,又强迫臣子顺从自己的意思办事,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他了一个比方,正直之臣都知道修道和兴修宫殿庙宇是错误的,但是嘉靖皇帝偏偏强迫臣子顺从自己的意思,这种情况就如同“股肱耳目不为腹心卫也,而自为视听持行之用”,意思就是不用四肢保护心腹,反而用心腹去当作视听之用。人人都没法去按职责分工去办事,长此以往,就算是得到张仪、公孙衍那样的大臣也没用。

海瑞理想的君臣之道是怎样的?《治安疏》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

▲海瑞影视剧照

所以,海瑞认为“夫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君道正、臣职明呢?海瑞在《治安疏》中列了几条具体措施,具体为打击卖官鬻爵行为;督导官吏在本职岗位上干出成绩;加强军士日常训练,避免临战才招募百姓;遣散吃闲饭的和尚道士;府州县地方官要生计和教化并重;屯田、运盐应该恢复征收实物,来充实边防军队的储备;按田地交税,按人口服劳役;重罚贪官污吏。

而想要落实上述措施,只需要“诸臣言之,陛下行之”,如以此来,像唐、虞三代那样的盛世就能实现。可以看出,在海瑞的君臣之道中,即便朝纲混乱如嘉靖时期,他依然认为只要皇帝能够令百官各司其职,就能恢复明朝的盛世繁荣。

海瑞理想的君臣之道是怎样的?《治安疏》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

▲海瑞影视剧照

总结来说,海瑞君臣之道的核心是“有序”,这种“有序”既体现在君臣职责分工上,也体现在君臣身份定位上,更体现在朝廷日常运转上。在他的君臣之道中,最大的祸端不是皇帝昏庸,也不是百官无能,而是皇帝只顾自己逍遥快乐,百官只管曲意迎合皇帝,以至于各自都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最终导致朝廷工作紊乱,帝国动荡不安。

应该说,海瑞的君臣之道颇有点朱元璋思想的影子,想当初朱元璋初建大明,就为每个人设定了一个身份,为农则一辈子为农,打铁则一辈子打铁,经商则一辈子经商,这种情况确实能够带来一个稳定的大明,然而这种理想的状态是很难达到的,甚至是不可能达到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不可能没有其他癖好,大臣自然无法完全安心本职,在皇命高于天的时代,又有谁能够抵挡一步登天的诱惑?

参考史料:《治安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