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抱不群,外慾渾跡————大明一“相”張居正的成長之路

明朝有宰相嗎?創立了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老朱同志,是一位志存高遠精力旺盛的好同志,他覺得既然有皇帝,那麼需要宰相做什麼?於是傳承了幾千的宰相制度在老朱同志手上終結了,最後一位宰相胡惟庸甚至未得善終,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所以,題目裡的“相”,老馬用了引號,因為自胡惟庸後終明一朝是沒有宰相的,但是實質上,除了朱元璋、朱棣父子倆以外,後來的明朝皇帝遠沒有他們的先祖那麼勤勉能幹,於是設立了“內閣大學士”這樣的職位來輔助自己理政,其中起總攬全局實質上承擔宰相職責的,則被稱為“首輔大學士”,而張居正則是“首輔大學士”中最為傑出的一位。

1525年,這一年麥哲倫已經環遊了世界一圈,歐洲正是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德國人因為宗教革命鬧得一團糟,在中國,明朝未來最後一個改革家在湖廣荊州衛呱呱墜地,因為他的曾祖父做了個夢,夢見一輪明月落入缸裡,一隻白龜從裡面爬了出來,於是給這個男娃起了個乳名叫“白圭”,希望這個孩子長大後能光宗耀祖。

也許這個夢真的是好兆頭,小“白圭”打小就出了名的聰明,聰明到什麼程度呢?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歲的張居正參加童試,被當時擔任荊州知府的李士翱賞識,甚至親自幫他改名“張居正”。這個李士翱又是誰?嘉靖二年的進士,後來歷任工部、戶部、刑部尚書,簡單來說,就是張居正參加童生試,竟然受到了當時的正四品知府、後來的六部尚書賞識。要知道這個時候他才僅僅12歲。

第二年,13歲的張居正參加鄉試,就是考上了會被稱為“舉人”,具備了做官的基本條件的那個考試,當時的主考官湖廣巡撫顧璘認為認為一個人13歲就中舉,以後便會自滿,反而把上進的志氣打消了,於是一力主張讓張居正落榜。

當然,後來知道真相的張居正並沒有怨恨顧璘,胸懷寬廣的他反而很認同顧璘的做法:“自以童幼,豈敢妄意今日,讓心感公之知,恩以死報,中心藏之,未嘗敢忘。”

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果不其然,僅僅三年後,16歲的張居正一舉通過鄉試,成為了一名舉人,又七年,順利的通過了殿試成為了一名二甲第九名進士,入翰林院被授予庶吉士的官職,也就是皇帝的秘書,這一做,就在翰林院呆了十九年。

這十九年對於大明的官場來說,是波瀾壯闊鬥爭風起雲湧的十九年,嘉靖皇帝擅長帝王心術,是終明一朝有數的幾個工於心計的皇帝,在這樣一位boss旗下做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史書上說,十九年裡張居正僅僅發聲一次,以《論時政疏》首陳“血氣壅閼”之一病,繼指“臃腫痿痺”之五病,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在政治的風浪中,然而這次命運之神並沒有垂青與他,他的奏疏無人問津,沒人知道24歲的張居正因為這件事引發了什麼樣的改變,自那以後,終嘉靖一朝張居正除了例行奏疏再也沒有發過聲,甚至請了三年病假,要知道歷史上的張居正是為了佔據權力中心,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連丁憂之禮都沒有守的人。

公元1567年,屬於嘉靖皇帝的歷史終於落幕,作為擔任過新皇帝侍講侍讀的張居正,終於走到了政治舞臺的前排,被擢升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很快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42歲的張居正終於進入了大明王朝的權利中心。

然而這個時候在他的前面,還有自己的恩師徐階和對手高拱,張居正需要做的就是內抱不群,外慾渾跡,相機而動,做出屬於自己的功績,來積累自己的聲望和人脈。在這期間,張居正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外部鬥爭上,他成功主導了“俺答封貢”鞏固了大明的邊防,可以說張居正的邊防政策保障了大明幾十年的安危。

猶如瞌睡的人需要枕頭一般,就在張居正鞏固了外部問題後,僅僅繼位6年的明穆宗去世了,繼位的明神宗只有十歲,位居次輔的張居正和極度渴望權力的司禮監秉筆馮保一拍即合,兩人抓住首輔高拱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的心理,聯合太后很快搬到了高拱,由張居正出任首輔,自此,張居正終於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實際掌舵人,開始了他的十年當國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