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丨读懂鲁迅笔下的小人物,看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

在研究现代文学时,不得不研究鲁迅,而《呐喊》《彷徨》则是重要的材料依托,在两本书中收录的人物颇丰,《呐喊》中有孔乙己,闰土,华老栓等,《彷徨》中有祥林嫂,子君,涓生,高尔础等人物,今天我们只谈谈在鲁迅创作后期的《彷徨》中的知识分子一类的角色。

《彷徨》丨读懂鲁迅笔下的小人物,看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

《彷徨》丨读懂鲁迅笔下的小人物,看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


首先我们要明确,鲁迅的《彷徨》创作的大背景那自然是五四运动的落潮之后,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呈现出彷徨的姿态,梦醒了无路可走,而也是基于此,此书当中的大部分角色是知识分子阶层。而鲁迅的自身环境就是因为弟媳的污蔑,自己离开了家,满怀气愤和懊恼,写下这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因此这本书中主要传达出了鲁迅对五四落潮之后,仍然生活在封建重压下的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态度,即“怒其不幸,哀其不争”,在《彷徨》的卷首中写道: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鲁迅《题》


《彷徨》丨读懂鲁迅笔下的小人物,看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

《彷徨》丨读懂鲁迅笔下的小人物,看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


谈旧知识分子的人性和出路

首先,我们来看看《肥皂》中的主人公四铭,他在路边看见了一个乞讨的小女孩,只有十七八岁,周围围了一圈人,他们都在劝女孩买块肥皂洗洗,“嘎吱嘎吱”,四铭在外人面前展现出了传统儒学的卫道士的形象,但是女孩洗澡的画面在脑中却难以抹去,竟然回家之时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

这样的人在鲁迅看来是看不上的,社会里像四铭这样的假清高,假道学,伪君子,数不胜数,鲁迅就是要用这样锋利的笔锋写出当时社会的病态,甚至是旧知识分子的变态和虚伪,像四铭这样表面清高,背地阴暗的人物的出路是什么,我们可以想到,他们一定是在社会浪潮的滚滚向前之中,首先被吞噬的一批人。

旧知识分子还有一个,那就是《高老夫子》之中的高尔础,高老夫子原来叫高干亭,在打牌一行里,小有些名气,同行人称他高老杆,只因为他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脍炙人口”的名文,被聘到学校里任老师,从此,便认为自己学贯古今,学贯中西,“因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名,便改名高尔础”,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玩女人的货色罢了。

鲁迅在对他的刻画中也带有蔑视的情感,无论是名字上,还是在学校任教期间的上课状态上,都展现了一个表里不一的形象,让大家看到了他徒有其表,并无真才实学的样子,也正因如此,高尔础大骂新式教育,对新思想表示反对。这样的虚伪的人并不能接受进步的思想,只能日渐腐败,堕落,他们的未来也只能是打牌,玩女人,并不能真正地改造社会,重铸国魂。

看新知识分子的失败和结局

新知识分子,我们只谈两个:《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和《孤独者》之中的魏连殳。

《在酒楼上》我在原来曾经仔细的分析过这一篇文章,如今只提纲挈领来浅谈。吕纬甫本来是一个接受过新式思想教育的激进的知识分子,曾经对于改革社会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但是最后不得不屈服于社会,教下一代孩子“子曰诗云”,自己也渐渐的变得低沉,颓废,敷衍。

鲁迅写吕纬甫是着重表现了当时社会当中纵使接受了新教育,但是这种社会外界的压迫完全可以改变人的志向,使人变得不是完整的人,只能沉沦于社会,变成封建思想的奴隶,他们的前途也只剩下了敷衍了事,敷衍完了别人,就开始敷衍自己,要靠他们改革社会吗?在他们身上也找不到希望。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先生着重表现的人物,也是和吕纬甫结局各异的人物,魏连殳也接受过新式教育,他曾经参透了人生中的一切,表示对大人的不屑一顾,但是小孩子有不理他,好像他不适合这个世界,自己一人孤独着,在潦倒的时候,好像还在坚守着什么,但是他有了一个做参议的机会,有了大把的钱,但是他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咯血的情况下,大把大把的花着,他的结局是死了。

《彷徨》丨读懂鲁迅笔下的小人物,看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

《彷徨》丨读懂鲁迅笔下的小人物,看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

鲁迅写他的意义在于他要和封建社会斗争,贫苦时坚守,但是富裕了之后,变本加厉的对这个世界进行抗争,到最后好像自己的死也可以坚持斗争,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在当时的世界中只有死,才能解脱。按道理说这样的人物是可以找到希望的,但是社会不许他们活着,面对他们的只有死亡,所以我们在鲁迅描写的文章中感受最多的是死亡,是黑暗,是压抑。

结语

鲁迅的知识分子着力描写在当时五四运动落潮之后,努力地寻找道路去改革社会,重铸国魂,但是黑暗的重压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他们是具有一定现代意识,梦醒了但是无路可走的人,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知识分子尚且如此,况农民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