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那些把干事业和带孩子对立起来的妈妈,那些根本就不在乎和孩子相处时间及相处质量的妈妈,不是她们不爱孩子,而是骨子里不认为和孩子相处是件重要的事。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孩子成长中每一天、每一种境遇对他的影响巨大,也决定了亲子关系的生疏。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妈妈正在厨房烧菜,圆圆像条小尾巴似的在妈妈身边蹭来蹭去,妈妈担心不小心伤着她,于是对圆圆讲:“圆圆,厨房里很危险的,你先出去玩,一会妈妈做好饭就陪你,好不好?”“我不!我要跟妈妈在一起!”圆圆撅着小嘴。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圆圆乖,你看厨房里这么小,万一妈妈不小心碰着圆圆了怎么办?”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我就不!”无论好说歹说,圆圆就是不肯出去玩。

平时,圆圆就跟妈妈特别亲,无论是吃饭、玩耍还是睡觉都要妈妈陪着。一见妈妈不在,她就会到处找,甚至妈妈洗澡时,她也要守在门外。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刚上幼儿园时,圆圆根本就不愿意离开妈妈,无奈之下,妈妈在幼儿园陪了她整整1周,她才慢慢地肯去幼儿园了。现在,即使每天去幼儿园,圆圆也对妈妈依依不舍,从幼儿园回家后,她就会寸步不离地守着妈妈。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圆圆的爸爸因为工作忙,平时都是早出晚归,因此,圆圆的吃喝拉撒都是由妈妈操持的,这无意中养成了圆圆特别依恋妈妈的习惯。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主要是妈妈,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的其他成员。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连接。它对于激发妈妈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对他是至关重要的,妈妈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妈妈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如果妈妈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疏于照料(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意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在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缓甚至出现自闭倾向。有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会慢慢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而与妈妈形成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具有以下的特征:

人际关系中,开朗活泼,有自信和自尊,懂得爱别人,能与人“共情”,没有暴力倾向,善良,宽容,知道自我的边界,不对别人过度要求。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能正确解读父母教育自己的信息,打得也骂得,孩子不会记恨妈妈,一般也不会让妈妈太伤心。依恋不够的孩子打不得也骂不得,因为妈妈这样做会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妈妈的不信任。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母子依恋关系有以下3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这是最常见的依恋类型。孩子在妈妈离开时会哭闹,在妈妈回来时会高兴;如果妈妈在场,通常以妈妈作为认识世界的起点;如果在玩耍,会不断地回到妈妈身边寻求安慰;通常比较爱合作,较少生气,会友善地对陌生人。孩子容易形成积极的人格。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逃避型依恋,是较少见的类型。孩子在妈妈离开时很少哭泣,在妈妈返回时不会太高兴,并设法逃避妈妈;如果有什么需要,不寻求帮助,而会表现出愤怒的情绪;不在意陌生人。

矛盾型依恋,也是较少见的类型。孩子在妈妈离开前就开始焦虑,对妈妈的行为很紧张,担心妈妈离开;在妈妈离开后更加不安,而妈妈回来时,行为又很矛盾——既想亲近妈妈,又拒绝妈妈,较少关注周围的环境,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友好。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的人格。


三、(一)父母爱孩子就要从认真带孩子开始,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依恋是孩子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因此,妈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当孩子回家,回到妈妈身旁需要和妈妈重建依恋的时候,妈妈最好不要做的事:

对孩子身上的某些行为、特征、习惯不满意,忙着纠正孩子,让孩子感觉很糟糕,没有安全感。

急于向孩子或让孩子表达亲密感,结果遭到孩子拒绝,这样易引发大人的挫败感和孩子的焦虑害怕。

拒绝原来曾与孩子形成依恋的人(如老人、阿姨),嫉妒孩子对那个人太好,让孩子在客体关系发展中产生混乱的感觉。

扔掉孩子随身携带的旧手帕、毛绒玩具、漫画书,给他买更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孩子内心平静很重要,是一种对妈妈依恋的替代品,要暂时保留,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失去兴趣。

妈妈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孩子会慢慢地完全投入妈妈的怀抱,完成儿童时期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依恋。与妈妈们有着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幸福的一生打下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