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应杜绝“内外有别”

敢当锐评 | 疫情防控应杜绝“内外有别”


敢当锐评

疫情防控应杜绝“内外有别”

敢当锐评 | 疫情防控应杜绝“内外有别”


一段时间以来,一连串有关外籍人士在我国疫情防控中是否享有“洋待遇”的事件屡屡引发国人关注。从个别地区对外籍人士的保姆式隔离优待,到对洋女婿坚持居家隔离的妥协让步,再到对外籍人士插队检测“网开一面”,最近甚至发生外籍人士殴打医护人员的违法事件,这些现象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质疑——在疫情面前,外籍人士享有“超国民待遇”吗?有关部门在执法时应该秉持“区别原则还是平等原则”?笔者认为,在疫情敏感时期,能否妥善处置和回应类似事件,不但影响法律实施的效果,而且关涉到国家的形象。

疫情防控应坚持“人人平等而非内外有别”。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法律准则,也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根据国际法的属地管辖原则,一国有权按照本国法律管理境内的一切人、事、物,申而言之,外籍人士在我国境内首先应当平等地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据此,相关部门和组织在疫情防控执法过程中应同等对待本国国民和外籍人士,而不应厚此薄彼。特别是在公众群体心理因疫情防控权利克减而普遍处于高度敏感状态的情况下,倘若对外籍人士给予过度优待,并且对其违反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不加以有效制止、处罚和舆论引导,不仅不利于疫情防控,更有损我国的法律权威和法治尊严。

平等执法有利于展示成熟的大国法治自信。历史地看,“外籍人士优先”主要源于我国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侵略下所形成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然而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民族文化自信力不断增强,在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展示成熟的大国气度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面向。在疫情防控执法中,如果刻意抬高外籍人士待遇,甚至对其违法犯罪行为过分包容和放纵,不仅无益于树立民族自信,反而有损于大国风范和民族尊严。有的国人同胞从国外回来就认为应该享受高人一等的“洋待遇”某种程度上也跟一些执法误导有关。

在疫情全球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在疫情防控中既要展示出礼仪之邦的友善和关爱,更应坚持防疫面前人人平等,中外公民“一视同仁”,以展示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民族自信、制度自信、法治自信和携手各方、共克时艰的大国担当。


齐鲁石敢当特约评论员、烟台大学 刘经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