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孩子心底話:爸爸媽媽,請不要再的“監視”我!

寫給父母的話:

現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們卻缺少一樣最重要的東西——自由。他們沒有選擇的自由,沒有交往的自由,沒有玩耍的自由,沒有嘗試挫折的自由,即使有,也是受了很多限制的自由。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父母的監管中。

生活案例

“我要當‘監工’去了!”一到下午5點左右,李女士便匆匆忙忙往家裡趕,因為這是兒子放學的時間,她得同步到家對孩子進行“監管”。而兒子則上小學一年級的王女士,也想著要換成上早班,以便同進同出”盯住兒子。這種“嚴防死守”的戰略,如今正成為許多父母管教孩子的經驗。

聽聽孩子心底話:爸爸媽媽,請不要再的“監視”我!

應對策略

雖然專家都強調要和孩子交朋友,給孩子自由的空間,但是父母們還是覺得當“監工”最容易。這樣可以讓孩子時時刻刻離不開自己的視線,按照特定“行為規範”行事,時時提醒和監督,稍有懈怠和不從就立即給予訓誡,以讓孩子按部就班地直奔目標。

也許這一手段很見效,很讓父母們省心,孩子乖乖按照你的意思和“制度”行事。可是難道孩子是真的心甘情願、心悅誠服了嗎?

那不過是他無力反駁和反抗而已。

他在內心裡仍然會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且還多了一份對這種“霸道”的反感。

聽聽孩子心底話:爸爸媽媽,請不要再的“監視”我!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瞭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天生就有一種逆反心理。

他的獨立意識讓他在面臨嚴厲批評,尤其是不公正的批評時,在心裡暗暗地說“不”,直至公開地作對。大人不讓動的東西偏要動動看,大人不讓做的事情偏要幹一幹。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裡麵包含有多少成年人想當然、一廂情願的成分?

隨著孩子的長大,成人對孩子更加不放心和不信任。於是一些父母偷聽電話、偷看日記,甚至用私人偵探跟蹤的辦法來“監督”孩子的生活。

父母以“監工”身份來壓服孩子,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後果。

父母可以用這種手段把孩子培養為“聽話的孩子”,但聽話的孩子就是傀儡,就是沒思想沒內容的機器。

可以想象一個沒有主見、沒有判斷能力,甚至唯唯諾諾的人,等他遇到了比自己更強的人,是不是會俯首稱臣、任人擺佈呢?

聽聽孩子心底話:爸爸媽媽,請不要再的“監視”我!

2.避免“監工”的心理

1900年,梁啟超寫下了激揚一代中國人的《少年中國說》:“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而今天,梁啟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進取、創新盛氣、豪邁、“常思將來”、“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的氣質在青少年一代身上似乎還依稀可見。

童年簡單而平凡的快樂,人生的終極追求卻已然淡不可聞。

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們民族的悲劇嗎?

教育家們不是早就告誡過我們,只有身心快樂的孩子才會走向成功的頂點嗎?

老舍先生就提倡對待兒童必須有平等的態度,主張尊重兒童,像對待好朋友一樣。

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度和胸懷,堅決避免像“監工”對待囚犯那樣對孩子加以震懾和監管。只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