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乎,知乎走出差異化的利器?

4月1日愚人節,知乎推出“B乎”,這一還處於該概念端的產品。雖然還沒有推出具體成型的APP,但還是通過鏈接進入B乎首頁。

雖然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知乎在愚人節和大家開了個玩笑,但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知乎在自己發展中的思辨與經歷的痛點。

畢竟企業需要盈利,知乎也一直在尋找自己新的變現途徑。

一、b乎分區功能多,核心功能被拋棄?

進入首頁,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B乎有視頻、奇怪的知識增加了、有問題上B乎以及分區功能,單從這這幾個欄目來看,知乎正在向泛娛樂化發展,前期明顯是對標微博,但推出B乎是否是對標b站還不得而知。

B乎,知乎走出差異化的利器?

總體來說,這些功能更像是一個“大雜燴”,市面上有什麼先全部裝進去,等試驗完畢再剔除不適合的部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它要摒棄自己的核心功能,以及現在主打的功能。

其中圈子就依然處於c位,和百度貼吧、微博超話、豆瓣小組等一樣,知乎的圈子都是大家基於興趣而聚集在一起的“社區”,在B乎上也同樣有這個功能。

B乎,知乎走出差異化的利器?

而圈子存在的意義大概有以下兩點:

1)可以幫助產品在用戶群中起到引導分流的作用。

每個知乎圈子發表的短內容,僅該圈子可見,如果不是圈內人士,那就是看不到的,這樣一來,用戶不僅在社交互動中增強歸屬感,同時規避了自己排斥的內容領域。

2)緩解傳統知乎用戶和新用戶之間存在的矛盾

這個矛盾體現在需求上,對於新用戶來說,他所能直觀感受到的就是使用體驗,一款應用所含的功能越多,不說用戶第一眼就會喜歡,但就從需求來看,會更加容易滿足一些。

但對於老用戶來說,他們更加希望的是知乎能給自己帶來優質的文字內容以及答疑解惑,對於學術的要求比較高。

兩者之間,如若硬碰硬,矛盾必定無可調和,而圈子的出現,隔離出來的兩個乃至更多的世界,可以暫時緩解矛盾。

不過,因為圈子和原本知乎話題的重合度高,很多用戶都認為這樣的做法完全沒有必要,與此同時,圈子推出以來,除了明星、娛樂等幾個板塊的圈子人數多一些外,其他的圈子基本吸引不了更多人進入。

除去圈子之外,知乎還有一個核心業務就在知識付費上,代表作就是鹽選會員。

2018 年 6 月,知識市場更名為知乎大學,推出會員制。2019年3月21日,沿著會員制方向延展,知乎大學升級為「鹽選會員」。

238的年費,看起來確實不貴,但總體來說內容質量參差不齊,而且有一個很嚴重的地方就是,用戶僅憑文章標題,或者是有聲書的封面,完全無法準確把握內容質量,這對於用戶體驗來說,影響較大,從而續約率也會間接受拖累。

就目前來看,知乎雖然在多方面進行嘗試,但現在主要的營收渠道還是靠廣告和知識付費。

所以,若要推出B乎,這兩者都不會被拋棄。

二、市場上變現模式多,知乎還是沒有找到合適路徑

截至今年2月底,知乎付費用戶數比去年同期增長4倍。

雖然沒有具體的數據,但這顯然也給了知乎一些底氣,打磨自己的新產品和琢磨自己的方向。

至於,知識付費這一項,知乎肯定是會長期做下去,畢竟這也是個不小的藍海市場,

據統計,2019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規模達到278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392億元。

在未來,知識付費行業發展將越來越專業化、垂直化、細分化。從這點上來看,知乎從一開始積累的優勢會使其大大收益。

不過,唯一尷尬的是,知乎現在還沒有明確自己想要或者是能做的商業模式,就拿B乎來說,它更像是一種噱頭,也帶有一種深深自嘲的心理。

知乎的另一面,想必知乎的上層領導們自己都還沒有摸清楚。

從短視頻到種草到直播,基本上是碰一個涼一個。

知識的慢節奏遇上互聯網的快節奏。

B乎,知乎走出差異化的利器?


知乎顯然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三、結語

作為知乎的老用戶,筆者還是希望知乎能走回自己書生氣質的道路,至少不要脫離知識這個大核心,至於另一面的事情,有它自己的受眾。總而言之,B乎即使變成利器,也並不屬於原本核心的範疇,而至於能不能成為利器,則要靜待成型的B乎如何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