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死后,汉宣帝给他天子葬礼,表面上满是荣耀,背后却步步杀机

前言:笔者这段时间又重温了一遍《资治通鉴》,今天给大家讲解的故事为:

权臣霍光把持朝政20多年,为何霍光死后,汉宣帝非但不趁机夺权,反而给霍光极高的荣誉(天子葬礼、谥号),并且还主动给霍氏后人分权,这背后其实包含极大的智慧。

袁绍曾经大骂曹操,讽刺他是宦官之后,因为曹操在迎汉献帝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给自己封了个大将军,而只给袁绍封了个太尉。

霍光死后,汉宣帝给他天子葬礼,表面上满是荣耀,背后却步步杀机

《资治通鉴》记载,“操大俱,乃让位与绍”。太尉是三公之一,但是地位比将军要低一级,出身名门的袁绍当然不乐意了。太尉这一官职原本是三公的大司马演变而来,而大将军一职,地位也不算顶尖,却代表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含义。

而这个含义就是史上第一权臣——霍光赋予的。

霍光是汉宣帝时期的重臣,他长期把持着朝政,这一点使得汉宣帝颇有怨言。但是霍光的势力实在是太大,霍家的恩宠从汉宣帝刘洵的曾祖父汉武帝时期就开始了。霍光在十岁之时,就跟随他同父异母的哥哥霍去病来到长安,而后开始步入仕途。

霍去病是一个特牛的人物,简直就是为打匈奴而生的,十七岁,拜骠姚校尉,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之后在两次河西之战中打得匈奴落花流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霍去病的荣耀连带着他们整个家族都得到汉武帝的青睐。

霍光死后,汉宣帝给他天子葬礼,表面上满是荣耀,背后却步步杀机

可惜天妒英才,还未真正大放异彩的霍去病在24岁时就病逝了。汉武帝为此伤心无比,转而将对霍去病的关照放在了霍光身上,古人非常注重血脉,或许在汉武帝眼中,霍光或许也拥有他哥哥的天赋,只要悉心培养,有可能成为“霍去病第二”。于是“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

卫青与霍去病是一个派系,他们很会做官。卫青位高权重却不结党营私,手下从不养门客;霍去病出征在外连肉都不给将士吃,目的就是还盼有人参他“收买人心”。霍光或许没有继承哥哥的战斗天赋,而霍去病与卫青的政治智慧在霍光身上却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人优不优秀,不是看他作出多少大事,而是看他犯不犯错。

在汉武帝面前,霍光实在是太小心谨慎了,甚至每天上朝时候的落脚点都是一致的。因此,纵观汉武帝在位的几十年时间里,朝堂中没有没有一句弹劾霍光的本子。

就这样,霍光一步步得到汉武帝的重用,汉武帝在晚年时期,还送给他一副《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这暗示的意图很明显:

我百年之后,你要像周公一样辅佐新主。

霍光死后,汉宣帝给他天子葬礼,表面上满是荣耀,背后却步步杀机

终于,汉武帝死了,霍光也成为了托孤团的领导者。

霍光在汉昭帝时期就开始独揽大权,不仅诛灭了上官氏全族,平息了政变,还将汉朝的经济带上了正轨。汉武帝刘彻谥号为“武”,就是他在位期间为了驱逐匈奴耗尽了国力,而霍光开始着力复苏西汉的经济,开启了“昭宣中兴”的局面。

霍光是三朝元老,在废除了刘贺之后,他开始辅佐新的皇帝刘洵。霍光作为一个外戚,对大汉可谓是兢兢业业,但是他大权独揽还是引起了汉宣帝的不满。

无奈的是,汉宣帝实在是抓不到霍光的把柄。

另一方面,霍光在朝中确实没有缺陷,霍光从成为托孤大臣之后,总览大权20多年,当时的人把他和伊尹并称。霍光身为汉朝老臣,自然是桃李满天下,汉宣帝不敢动他,只能默默地等待时机的到来。

公元前68年,汉宣帝的机会来了,霍光在这一年春天病逝。

霍光死后,汉宣帝给他天子葬礼,表面上满是荣耀,背后却步步杀机

按照一般的套路,汉宣帝必然要全盘否定霍光的一切,而后杀光其党羽,将大权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但是汉宣帝没有这么做,因为满朝文武几乎都是霍家的派系,动不得!因此采用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方法:捧杀。

他在霍光死后给予了他无限的哀荣,不仅将他和开国名臣萧何放在统一高度,更是以帝王的礼仪安葬了他。霍光的谥号是“宣成”,这两个字不是谁都能用的,因为这是皇帝的谥号。

汉宣帝一面深深铭记霍光的贡献,一面也忌惮霍家外戚的势力。为此他以皇帝葬礼的规格埋葬了霍光,然后开始在霍光的子孙身上找漏洞。汉宣帝就不信,霍光小心谨慎一辈子,找不到把柄,难道他的子孙每个人都小心无比?

霍光死后,大肆封赏霍家的子孙,让乐平侯霍山领尚书事总揽朝政。不过对此,汉宣帝留了一手,《资治通鉴》记载:

“上思报大将军(霍光)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霍山的侄孙)领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

霍光死后,汉宣帝给他天子葬礼,表面上满是荣耀,背后却步步杀机

夺权之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若果霍光一死就开始夺权,汉宣帝还真不是霍家的对手。因此为了平复霍家人的心情,汉宣帝再一次歌颂了霍光的“丰功伟绩”,然后还给霍家人升了官职。在不引起霍家人反弹的时候,在给自己要了一些权力——每五天听一次大臣们的奏报。

极尽骄奢淫逸之后,霍家子孙从此以后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汉宣帝眼里,只要他们犯下一个足够分量的过错,就能找到理由将其打下“神坛”,跌落之后有的是手段收拾他们。可以说,汉宣帝的手段实在高明,表面上满是荣耀,背后却步步杀机。

汉宣帝之所以花大价钱捧霍光的子孙,就是要来一场兵不血刃的杀戮。他要把霍光一脉捧得高高的,在高处的人腐败总是非常容易的。

果不其然,霍光的子孙没有给霍光争气,在汉宣帝的糖衣炮弹下,他们很快就犯了错误。

汉宣帝放长线钓大鱼,他不仅对这些错误充耳不闻,反而在霍光死后再追加殊荣,逐步瓦解这些公子哥们的斗志。而自己却慢慢储蓄力量,随时给他们致命一击。

霍光死后,汉宣帝给他天子葬礼,表面上满是荣耀,背后却步步杀机

疏于朝政的霍光子孙很快就被玩得团团转,他们在汉宣帝的纵容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在朝中无法无天。当人的欲望被无限纵容时,将会逐渐迷失本心,甚至对于皇位都有了窥窃之心。皇权的诱惑,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得住的。

汉宣帝觉察到火候已到,就不再忌惮霍家,挑各种理由激怒他们。霍云就是汉宣帝的针对对象。

霍云乃是霍去病的继孙,在霍家也算是一个有排面的人。此人骄奢放纵,汉宣帝以各种理由削弱他的官职。《后汉书》记载:“怨恐,与禹、云等谋叛。”

我不怕你谋反,就怕你不谋反!

汉宣帝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于是早已准备多时的汉宣帝对霍家发动致命一击,丝毫不给他们准备的机会。汉宣帝的出击快到什么程度?霍家人在地节四年(前66年)七月低准备谋反,八月初就被平定,之后霍皇后被废,甚至连同与霍家有关系的数个家族都被一一拔除。

可以想象,霍家人刚有这个准备的时候,汉宣帝的战车就已经开到他们脸上,甚至汉宣帝将后面的安排都已经准备妥当,可见汉宣帝为了这一天等待了多久。

霍光死后,汉宣帝给他天子葬礼,表面上满是荣耀,背后却步步杀机

这件事成为了汉朝时期的大案,影响了仅次于汉武帝的巫蛊之乱。时年而立的汉宣帝终于在血海中展露了他的头角,多年的隐忍使得他对霍家的情感相当复杂。他敬重霍光,情感大于理智;他杀霍光子孙,理智大于情感。

汉宣帝终究是忘不了霍光,即便是在一手遮天之后,他仍然感念霍光的恩德,或许隐忍稳重的特点,就是学习的霍光!

数年后,他和汉武帝赦免卫青后裔一样,昭告天下不再追究霍家造反的旧事。在他生命的晚年,他再一次用行动表达了对霍光的尊重,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排在首位。霍光之后,汉宣帝再无大将军,这或许是对霍光最好的怀念吧。

不得不说,汉宣帝的隐忍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倘若他不走这个道路,极可能会如同前面被废掉的刘贺一个下场!

《资治通鉴》对于这件事讲述得很详细,司马光以一种独到的方式描写历史,重点讲述了在这场夺权纷争中汉宣帝的智慧,将“读史使人明智”这一点发挥到最大,因此享有“帝王之书”的美誉。

霍光死后,汉宣帝给他天子葬礼,表面上满是荣耀,背后却步步杀机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资治通鉴》中实在有太多的权谋、智慧之事,成功者我们可以学习其中智慧,失败者我们可以引以为戒。因此,笔者在这里建议大家读一读《资治通鉴》,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但是对于没有文言文功底的人而言,文言文读起来还是非常吃力的。因此,今古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霍光死后,汉宣帝给他天子葬礼,表面上满是荣耀,背后却步步杀机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3万本卖完了,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