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青少年艾滋病增长5倍!北大团队发表传染病10年流行趋势


十年间,儿童和青少年传染病的主要死因从狂犬病和结核病转变为艾滋病。


过去几十年,中国成功消除了天花、小儿麻痹症等11种传染病,麻疹等13种传染病也处于低流行水平。传染病大幅减少,中国的儿童和青少年从中获益诸多。然而,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仍然是最容易感染传染病的年龄组,仍有必要进行相关追踪、监测和防控。


近日,北京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教授领衔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在《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概述了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中持续存在的传染病(除新冠病毒病[COVID-19]以外)的10年变化趋势。


中国儿童青少年艾滋病增长5倍!北大团队发表传染病10年流行趋势


这是一项国家监测研究,收集了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在2008-2017年间的儿童青少年的传染病数据,共覆盖44种法定传染病,分为七大类:需检疫隔离、疫苗可预防、胃肠道病毒相关、虫媒传播、人畜共患、细菌性、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数据显示,2008-2017年期间,近496万名6-22岁中国人群曾被诊断为44种法定传染病中的任意一种,其中男性304.6万,女性191.4万。儿童青少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从2008年的280人/10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162人/10万人,但2017年再次上升到242人/10万人,很大程度上与腮腺炎和季节性流感有关。


所有患者中,有2532人死亡,其中男性1663人,女性869人。十年间,传染病的主要死因从狂犬病和结核病转变为艾滋病,尤其是在男性中。传染病死亡率从2008年的0.21人/10万人稳步下降到2017年的0.07人/10万人。


中国儿童青少年艾滋病增长5倍!北大团队发表传染病10年流行趋势


不同类别传染病的发病趋势有着各自特点,各年龄段的发病率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胃肠道病毒相关以及细菌感染性疾病仍具有很高的流行水平。


  • 高死亡率的需检疫隔离的传染病已经有效控制。霍乱和鼠疫基本消失。出血热的发病率低且稳定,在这类传染病中,是每年每个年龄组中的主要疾病。

  • 在研究期内,大多数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到较低水平,特别是对于风疹、麻疹、甲肝和乙肝。除腮腺炎和流感外,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从2008年的96人/10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7人/10万人。2017年,在疫苗可预防的11种传染病中,流行性腮腺炎在13岁以下儿童中占主导地位,但在13岁以上儿童中流行性乙肝和季节性流感更多。

  • 胃肠道病毒传染病的发病率基本保持不变,伤寒、副伤寒、痢疾的发病率持续下降,但手足口病和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手足口病年平均相对增长率为8.6%,主要影响11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是12岁以上儿童中最常见的感染。

  • 虫媒传播传染病的发病率都有所下降,疟疾的减少尤为明显。流行性乙型脑炎在10岁以下儿童中最常见,登革热从2011年开始变得最为常见。

  • 人畜共患感染仍处于低发病状态,但仍有难以预测的暴发性疾病,如甲型H1N1 2009流感大流行。此外,布鲁氏菌病是每个年龄段中最常见的感染。

  • 细菌性传染病中,猩红热病例在十年间增加了一倍,主要在6至11岁的儿童中占主导地位;但结核病仍然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主要影响11岁以上青少年。

  • 性传播疾病和血源性感染显著增加,特别是在2011年-2017年期间,艾滋病发病增加了五倍,从2008年0.27例/10万人增长到2017年1.49例/10万人,特别是男性。淋病、梅毒和丙肝是所有年龄段的常见疾病,其中丙肝发病率更高。


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染病控制的差异明显,中国西部的儿童和青少年传染病负担相对特别严重。


中国儿童青少年艾滋病增长5倍!北大团队发表传染病10年流行趋势

▲中国西部的儿童和青少年传染病负担更重,图A-F依次为疫苗可预防、胃肠道病毒相关、媒介传播、人畜共患、细菌性、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类传染病(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作者团队指出,在新冠疫情爆发前,中国在传染病控制方面整体比较成功,6-22岁儿童和青少年因传染病死亡已经非常罕见。但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包括减少地区不平等,扩大疫苗接种,艾滋病防控,加强疾病治疗,对高度传染性的季节性和不可预测性疾病采取早期和有效应对措施。


[1] Yanhui Dong, et al., (2020).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analysis of national surveillance data from 2008 to 2017. BMJ, DOI: 10.1136/bmj.m1043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