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成就孩子,有三点很重要……90%父母却忽略了

毕淑敏说,“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期望能给人勇气也易引起沮丧,关键在于期望的“值”。我们现在很多人,对幸福的概念,越来越模糊,认为孩子优秀,成绩好,有好的学校,我就感到幸福。

幸福似乎对于我们很多人越来越觉得是奢侈品。而对陪孩子学习,陪写作业的“灾难”可以有说不完的“苦难”吐槽。而对于孩子,在我们这帮焦虑父母的“呵护下”他们也成为了焦虑的孩子,脆弱的孩子。

毕淑敏说过,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

毕淑敏

毕淑敏:成就孩子,有三点很重要……90%父母却忽略了

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一级作家,

北京作家协会前副主席

心理学家

周游世界的旅行家

被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1

悲剧的发生源自我们不了解孩子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13岁初中生小轩,因为作业被爸爸呵斥了几句,小轩离开了家,接连三天音讯全无。

爸爸觉得很后悔,一时间寻找小轩的启事在网络上纷飞,家长甚至向救援队求助。

直到9月1日,小轩的妈妈接到一位超市老板的电话,称一个小男孩刚来讨要面包和水,形态疑似小轩,有了线索,邻居、亲戚全部出动,终于在家附近的小区里,找到了小轩。

因为一些小事就可以选择极端的离家出走,这些孩子和家庭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孩子的内心,妈妈应怎么去探究,毕淑敏老师给了我们答案。

“妈妈要和孩子建立很好的关系和沟通,如果你和孩子间有很多冲突,而且关系变得日趋紧张,你当然就不会了解孩子,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孩子也会自然地封锁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会言不由衷,或者违心的去迎合你爱听的话。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如果出了问题,你可能不知道孩子每天在想什么,而只能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在探究表面,认为只是作业和学习问题。

但慢慢地,你会发现每天看起来是和你最亲近的孩子,但他内心是离你慢慢远去的。

很多人认为这个是孩子深深地出了问题,但其实,这个问题出在家长身上。

还记得流浪大师沈巍吗?

沈巍从小喜欢看文史类书籍,然而父亲对此非常不满。他连自己捡垃圾换钱买来的书,都只能以躲猫猫一样的姿态偷着看,以逃避父母的责骂。

后来在父亲的逼迫下沈巍考了审计专业,最终就是我们看到的,沈巍带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去流浪了。

“我觉得每个父母都要有更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学习,孩子考90分与100分是没有多大差异的,孩子偶尔的粗心也是可以原谅的,大人也会有粗心犯错的时候。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过程,如果早期的学习逼得太紧,往往会造成以后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妈妈要学会了解孩子,如果孩子可以一直兴致勃勃地去做这一件事,比你给他提很多要求,他做不到,茫然了,信心没了强太多了。

2

死亡教育是现在孩子缺失的教育

小语喜欢吃面条,他问“面条,你从哪儿来的?”

面条说:“我从铁锅里来。”

后来小语又去问妈妈,妈妈手捧着小麦种子,告诉他种下它们就知道了。

于是小语和妈妈种下了麦种。

终于有一天,麦穗变黄了,叶子也开始枯萎。

小语着急地想去浇水,妈妈告诉他,麦子熟了,再浇水也变不回绿色了。

妈妈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面条。

小语吃下面条,小面条跟小语说,我就是你种的麦种变的。小语难过地说:“那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吗?”而小面条此时变成了小语身体里的一部分,变成了小语的能量,跟他一起面对外面世界的各种挑战。

不论处在什么年龄的孩子和父母,对于孩子问生命,问生死相关的话题,我们都会有些迟疑,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他们。

人生必要面对的生死,对于孩子是敏感的又是懵懂的。

家长们都不愿意去和孩子谈死亡,觉得不吉利,觉得死亡是恐怖的,黑暗的,不可接纳的,死亡似乎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要让孩子明白死亡并不可拍,而只是一个生命形式的转化”。

就像小语吃面条的故事,你说它浅显但却蕴含了植物与生物间生命的转化和联系,这是一个让孩子去理解物与物之间的连结,理解生死的故事。

毕淑敏:成就孩子,有三点很重要……90%父母却忽略了

毕淑敏说:“大多数家长单凭自己的力量可能无法回答孩子生死的问题,所以我要尽我的力量去帮助家长,这是我要做的”。

国外会有很多故事是在用宗教的背景告诉孩子死亡,死去的亲人上天堂了,将来我们会在那里相见再聚,它适合国外的孩子。

在国内我们如果跟孩子用天堂的概念,佛教的概念跟他们解释死亡,毕老师认为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国外有一本很著名的绘本,是小树叶和老树叶间的对话,秋天老树叶飘落下来了,它告诉小树叶,它会化为泥土,去滋养这个世界。

毕淑敏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绘本,谈的是物之间的新陈代谢。而她想谈物与人之间的新陈代谢。

她会告诉孩子,“死亡是这一段生命完结了,下一段物质的存在就继续开始了,但结束的这一段是我们很宝贵的记忆”。

死亡教育是要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乔布斯说,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才有了这些颠覆的产品。用乔布斯自己的话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3

尊重孩子,别让他们“装”

小时候,如果家里要来客人,妈妈都会叮嘱孩子,你要听话,在客人面前要懂礼貌,安安静静地玩,不能疯了吧唧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等客人走了你就可以随意了,我就不管你了。

有个词 “赤子之心”。

我特意查了一下,就是指具有婴儿一样的纯洁无瑕的心。

毕淑敏老师说,孩子的喜怒哀乐都是他情感的表达,一方面成人会羡慕孩子的童真,一方面又会贬斥孩子真实的情感表达。

我觉得家长是在训练孩子变得虚伪起来。

我们把孩子不真实的自我呈现在别人面前,并以为这才是可爱的,才是有价值的。

而孩子那个真实的自我,却被掩藏和遮盖。这样的孩子会在你的安排下变得很“装”。

而这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本意,但是我们在这样做。

毕淑敏:成就孩子,有三点很重要……90%父母却忽略了

“家长要做到真诚的尊重一个生命和他真实的情绪表达,尊重孩子的不完美”。

父母不能只接受了孩子完美的部分,天然地摒弃他不完美的部分。

也许孩子有很多方面没有按着你“完美”的布局,做到“完美”呈现,但那才是他真实的自己。

现在父母有种焦虑,自己不完美但希望自己孩子是完美的。

毕老师说,尊重孩子这个个体,同时也要尊重接受自己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家长。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经过最精心照料的孩子他们依然会有创伤。

“父母不要焦虑自己苛求自己做到完美,只要做到尊重孩子,爱这个孩子。孩子就会有他自己的智慧发芽出来”。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

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他的价值,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

因为生活是实在的。

4

如果孩子不知道感恩通常父母也不知道感恩

人要感恩这件事是从小要教育的。

不要让孩子认为自己天生就该理所应当索取,理所应当享受父母的照料,理所应当享受身边人对他的帮助……

可是这些如果你不告诉孩子要感恩,他是不知道的。

毕淑敏说:“他不知道感恩你不能怪他,因为我们成人没有把道德的基本准则传授给他,小孩子是一张白纸,如果孩子不知道感恩,通常父母也不知道感恩”。

的确,教养和感恩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

当然,这个“教”是广义的,除了指入学经师,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耳濡目染。

感恩是言传身教。

毕淑敏:成就孩子,有三点很重要……90%父母却忽略了

毕淑敏在《我所喜爱的女人》里写过这么一段话:

“我喜欢深存感恩之心又独自远行的女人。知道谢父母,却不盲从。知道谢天地,却不畏惧。知道谢自己,却不自恋。

知道谢朋友,却不依赖。知道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也知道要早起播种和御风而行。”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温柔对待这个世界,说温暖的话,时刻保持感恩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