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和孩子好好說句話


《囧媽》:和孩子好好說句話

以往的春節白天總是忙著走親訪友,晚上會去電影院看春節檔。沒想到今年就這樣靜悄悄的在家。無意中得知原來想看的《囧媽》竟然可以在西瓜視頻免費看,真是太高興了。

《囧媽》:和孩子好好說句話


電影中描繪一對母子在去往俄羅斯的過程中發生的故事,看完電影不由得感嘆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其中有個場景印象深刻,兒子用微信語音佈置工作,母親不停的給兒子嘴裡塞東西吃,直到兒子受不了大喊停止。像不像小時候正在寫作業的你,媽媽悄悄推開門端上一盤水果,過了一會端來一杯水,再過一會端來一杯牛奶。而你總是說:媽,你煩不煩啊, 我不餓,我渴,我不想吃。 媽媽略帶慍色的走了。就這樣,兩個人都有些生氣。

01. 掌控型父母:“我是為了你好,你要聽我的”

《囧媽》:和孩子好好說句話


電影開頭,徐伊萬和妻子即將分手。當妻子回家送貓咪的時候,伊萬說:燈,我幫你修好了。 他期待妻子雖然不至於感激涕零但至少也會很感謝他。但妻子說:我從來都沒有喜歡過這個檯燈。你的心理住著一個幻想的老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意識到,我不是你想要的那個人嗎?

伊萬怎麼也沒想到,妻子會這樣懟的他啞口無言。為了去美國追回妻子,他得去母親家拿護照,也沒想到就這樣陰差陽錯的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車。火車上母親過的關心逼的伊萬喘不過起來,不得不發瘋一樣對母親吼道: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兒子

妻子對伊萬說的和伊萬對母親說的竟然出奇一致。這種控制已經潛移默化的印到孩子身上。 如果家長有一個萬能遙控器,孩子做的不對就按下“重置”,直到做到自己滿意為止。家長很高心,可是孩子已經傻了,做一個乖巧的機器人。

02.父母如何擺脫聊天終結者的身份

記得之前熱播劇《小歡喜》中,學霸英子以第二名的身份考入尖子班,但是媽媽知道後非但沒有鼓勵還說: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當孩子主動分享時,父母無情的關上了門。父母只在乎他們認為對的東西。

那麼到底該如何做好親子溝通:

【1】 學會傾聽,嘗試理解,允許孩子發脾氣。

所有的表達都是為了被傾聽,孩子的也是一樣。嬰兒以哭來表示自己餓了,困了,煩了。再長大一些可以認識簡單的情緒,但是更多的時候當孩子表達不出來時就會發脾氣。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並鼓勵孩子用稚嫩的語言描述。在孩子說的時候不要打斷,在確認孩子說完以後再用自己理解的意思和孩子說一遍確保我們理解的內容是不是孩子想表達的。 即便不認同孩子的觀點,有請先鼓勵他說出觀點和感受:“媽媽說完了,現在輪到你來說服我”,表達自己願意理解他的意願。

親子間相互傾聽和平和表達,是通往彼此內心的坦途。對於孩子而言,比完全理解他們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傾聽和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流露出的無條件的愛與支持。這也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最大意義。

【2】 學會共情,肯定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蒙氏教育提出要幫助孩子認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但是情緒都是因為有客觀的事情發生才會產生,只有面對問題時才能慢慢學會控制。家長首先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明白你能理解他的感受,等孩子的情緒慢慢下去以後咋愛去正面引導。就相當於是一次覆盤,幫孩子認識客觀事實是什麼,當時的情緒是什麼樣的,如果下次再有這樣的問題,我們除了發脾氣以外,還可以怎樣應對。


但只要父母在溝通中給孩子多一分傾聽,少一點否定;多一分共情,少一點指責;多一分關愛,少一點苛求,那麼彼此的心門便一直會向對方敞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