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锅肉,或许快要“灭绝”了

明人宋翊在《竹屿房杂部》这样记载:"油爆猪,取熟肉细切脍(切片),投热油中爆香,以少酱油、酒浇,加花椒、葱,宜和生竹笋丝、茭白丝同爆之。"

油爆猪,如今又称回锅肉,是川菜中最经典的一道名菜,现代回锅肉,辅以郫县豆瓣酱来烹炒,如同金凤玉露之相逢,麻辣鲜香,肥而不腻,胜却人间无数。

回锅肉,或许快要“灭绝”了

回锅肉,充斥在老诸的记忆中,作为一名资深食客,老诸也去探了探回锅肉的究竟,这一探怎了得,如坠冰窟,久久不得释怀。

回锅肉,或许快要"灭绝"了。

这要从一头全身黑毛、四肢短小、体型膘肥的黑毛猪说起。

回锅肉,或许快要“灭绝”了


"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养猪历史,而成都人,更是养出了不小的名堂。成都人吃猪肉,可以追溯到至少三千年前。金沙遗址时处商周时期,曾出土过家猪的骨骼。

成都人养的这种黑毛猪,体型中等偏小,头方正平圆,额头面皱纹少而浅,嘴筒长短适中。背膘较宽,有些稍稍凹陷,腹较圆且略微下垂。臀部丰满,耳下、下垂。全身被黑毛。在成都,素有家家都有黑毛猪的说法。

黑毛猪在乾元元年,唐肃宗李亨当政时期,拥有了自己的"姓名"—成华猪。

而成华猪正是回锅肉最经典的原材料,只有用成华猪肉做出来的回锅肉,才能称之为"川菜之最"。因为纯种的成华猪,肌内脂肪含量高,可以达到3.5%,而普通的洋白猪通常只有1%。肌内脂肪含量的高低,决定了猪肉好不好吃。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吃饱饭"的需求,我国引入了原产丹麦的长白猪、原产于英国的大约克夏猪,以及原产于美国的杜洛克猪等品种,这些被称为"杜长大"外三元的商品猪,迅速占领了中国猪肉市场,对成华猪在内的地方猪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回锅肉,或许快要“灭绝”了

洋白猪

地方猪"打"不赢洋猪,一方面是"长得肥",另一方面是"长得慢"。成华猪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而洋白猪能达到60%,同时成华猪要喂养一年才能出栏,而洋猪只需要断奶3周, 保育6周,育肥24周就可以出栏,前后只需6个月。所以很多养殖户选择了放弃饲养。

有人悲哀,这是市场经济的选择。

如今,成华猪濒临绝种,只有位于成华区北郊磨盘山的成都种畜站,还有7个独立血缘的120来头成华猪,简直比大熊猫还稀有。

出于对美食最本质的需求,老诸希望大家可以重视起成华猪这类地方猪的保护,扩大饲养,不要让回锅肉"灭绝",成为真正的"千古绝唱"。

另一方面,出于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中国地方猪种,其实占有巨大优势,又能生,又好吃。早在古罗马时代,西方人就曾引进了中国广东猪种,杂交后育成了罗马猪。18世纪初期,英国引进的广东猪种,是后来约克夏猪和巴克夏猪的祖先。美国的波中猪和切斯特白猪也有中国土猪的血统。

重视地方猪的品种改良以及杂交育种迫在眉睫,这不仅是猪遗传资源的基因保卫战,同样也是我国利用中国土猪肉质特性和抗逆特性,提高我国猪肉市场国际竞争的突破口。

老诸了解到,成都市种畜场正在对成华猪的品种进行改良和杂交育种。研究者想培育出一种新猪种,既有着和成华猪一样适合做成回锅肉的带着厚皮的肉,又像洋猪一样瘦肉多,长得快。这种正在培育的新品种还没有自己的"姓名",但是让老诸欣慰的是,这个杂交的新品种,平均每一天都可以长1斤,这意味着这种猪最多8个月就能出栏,养殖成本大大地降低了。目前,新品种的种猪已经有1000多头,繁殖到了第四代。一般而言到第五代,基因特征就会稳固下来。大概再过一两年,就具备市场化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