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

帶孩子回孃家過暑假,見到了上一年級的小侄女。本以為6歲的姐姐跟3歲的弟弟玩不到一起,卻意外發現兩人相處非常和諧。侄女特別喜歡照顧這個弟弟,餵飯、穿衣、教認字,像媽媽般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孩子。

這其實是孩子無意識間扮演著媽媽的角色。孩子4-5歲左右會有一個身份確認的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孩子會樂衷於給自己一個又一個的身份,也就是“假扮”。比如小女孩喜歡扮公主,小男孩喜歡扮成警察。這是因為他們開始有“偶像”的意識,希望自己成為那個偶像。而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他們會透過偶像來表達自己。

《照顧爸爸》這本繪本講述的正是一個小女孩假扮媽媽,把爸爸當作孩子來照顧的故事。書中通過父女倆一天的日常活動,講述了小女孩眼中做媽媽的一天。當然,她的爸爸有不同的感受。

1、圖文兩條線,盡顯育兒辛勞

如果光看圖,你覺得這是怎樣的故事?

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

對當爸媽的人來說,這是再熟悉不過的配方:

早上還在做美夢,就被孩子拖起床;

戰鬥似的梳洗穿戴完,早餐完已是一地狼藉;

累死累活地帶她出去玩,她玩完睡著了,大人還有很多事要做;

四散各處的玩具簡直是一地的地雷,一不留神就中招。

圖9爸爸的表情說明了一切:哎,這一天,可真夠受的!

然而在孩子眼裡,這是怎樣的一天呢?《照顧爸爸》是從小女孩的視角寫的,文字是這樣配的:

爸爸可不會賴床,他要早早起來。

我幫爸爸剃鬚、穿衣。

早餐我做了爸爸最愛的牛奶麥片。

我帶爸爸出門運動,他得多鍛鍊才會健康。

我一會兒忙這個,一會兒忙那個,照顧爸爸可真不容易呀。

雖然在超市車上累睡著了,可我心裡一直想著他。

爸爸走路馬馬虎虎的,一不小心就摔了。不過沒事,休息一下就好了。

圖與文的反差有種不顯山露水的幽默感,也讓大小讀者都有不同的代入感。

育兒的辛苦不言而喻,除了帶他們玩,我們還要教他們生活裡的那些技能:穿衣、刷牙、吃飯。

可小小的人兒呀,不懂大人的勞苦。他們不知道,除了照顧他們,大人還有多少瑣事要做。

2、苦中有樂,愛和陪伴是最好的回報

書的前半段,爸爸的表情大多是無奈、疲勞和厭煩,真實得扎心。

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

後半段表情卻逐漸舒展開來:

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

轉折點在哪?

是爸爸摔倒後,女兒的一幅小畫。

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

“有時候,一點點的愛,就能讓他好起來。”

為人父母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年幼的孩子犯了錯,正要發怒,孩子蹣跚向你走來,衝你天真一笑或是抱住你腿,氣頓時就消去大半。

書中也是如此。爸爸被女兒散落一地的玩具絆倒,眉宇間正聚集怒火,卻被女兒頂著髒衣籃“太空帽”過來遞給他的小畫澆滅。

如果說書的前半段在說父母的“付出”,那麼後半段說的其實是養育孩子得到的“回報”。

我們養育兒女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完成長輩的任務?還是為了老有所依?

《照顧爸爸》讓我看到了最溫暖的答案:是為了愛與陪伴。

都說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我卻覺得孩子的愛才是最純潔的。越小的孩子越是無條件地依賴父母。父母被依賴雖然辛苦,卻也因為這種依賴感受到被需要,從而感受到自身的價值。

小女孩和爸爸一起假扮馬戲團員、宇航員、開蛋糕店、做偵探,是做父親的陪伴女兒走過人生最初充滿想象的一段路。

3、陪伴和成長是雙向的

但小女孩何嘗不是在陪伴爸爸呢?

從各種小細節我們可以看出爸爸對太空的熱愛:角落裡的玩偶、牆上的照片、床頭的報紙、起床後馬上拿起的書籍。因為要照顧孩子,只能靠爭分奪秒擠出時間照顧愛好。這是做父母的犧牲。

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

但是小女孩潛移默化中也受到父親的影響:她會頭頂洗衣籃假扮宇航員,也會幻想和爸爸媽媽一起成為宇航員。這是對父親的傳承,也是對父親最好的陪伴。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

我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賺更多的錢還是住更大的房子?不管你工作多麼努力,升到什麼地位,都需要一個歸屬,一個港灣,那個地方就是家。作者借小女孩之口,道出了生活的意義所在:家人。

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呀。

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

《照顧爸爸》的作者名叫伊芙·柯伊,她在大學學習的是動畫,有了女兒後,卻在陪讀過程中愛上繪本,並攻讀了劍橋藝術學的兒童插畫碩士學位。這是她的第一本繪本,但畫面、故事節奏、對白卻已經非常成熟,有著自己的風格。

《照顧爸爸》透過簡單的畫面、幽默的文字,傳遞著溫暖的信息,讓人有歡笑、有思考,是一本大人和孩子都會喜歡的好繪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