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蒙古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面对鼠疫该如何预防?

据报道,昨天,42名与在北京确诊的2名肺鼠疫患者

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满,无发热等异常表现,实验室PCR检测均为阴性,经专家会商研究,解除医学观察。目前还有4名密切接触者继续医学观察,无发热等异常表现。来自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的腺鼠疫患者仍在化德县医院隔离救治,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28人继续进行医学观察,目前无发热等异常表现,区内无新发病例。

与内蒙古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面对鼠疫该如何预防?

自1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人被诊断为肺鼠疫确诊病例,11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1人被诊断为腺鼠疫确诊病例后,信息发布一直很及时、很透明,驱散了公众对鼠疫的恐慌。

面对鼠疫,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鼠疫?

与内蒙古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面对鼠疫该如何预防?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资料显示,中国有12个鼠疫自然疫源地。其中,青海、内蒙古等地属于鼠疫较活跃的区域,有鼠疫长期存在的自然条件,病原体在老鼠中长期存在。北京不属于鼠疫自然疫源地,但依然存在鼠疫输入和传播的风险。

鼠疫的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100%。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鼠疫的类型有:腺鼠疫、肺鼠疫及败血型鼠疫等。临床以腺鼠疫最多见,其中肺鼠疫病死率最高。

鼠疫的传播途径

与内蒙古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面对鼠疫该如何预防?

鼠疫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病媒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

病媒生物传播:在自然疫源地,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跳蚤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寄生在染疫动物的跳蚤感染鼠疫菌后再叮咬人,可造成人的感染。

接触传播:指人在宰杀、剥皮及食肉时接触染疫动物,或接触鼠疫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时,病菌通过皮肤表面伤口或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

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病人在呼吸、咳嗽时释放出的病菌可以形成飞沫而短时间悬浮于空气中,此时他人吸入时也可造成感染。

感染鼠疫菌的症状

与内蒙古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面对鼠疫该如何预防?

- 腺鼠疫杆菌(属于耶尔森氏菌属)-

腺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治愈率高。

肺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有时在24小时内就出现症状),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病死率高。

败血症鼠疫临床表现也较为严重,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预后较差。

患者如果能够在早期就诊,并得到规范有效治疗,治愈率是非常高的。可疑接触者也可以通过预防性的服药来避免发病。

如何预防?

与内蒙古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面对鼠疫该如何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等。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场所,去医疗机构时佩戴口罩,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也要及时佩戴口罩。

尽量减少与野生动物的接触,不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鼠类、旱獭等啮齿类动物,不私自捕猎、食用野生动物。通过使用趋避剂等措施谨防跳蚤叮咬。

若曾经去过疫区或密切接触了鼠疫患者,应居家隔离观察9天,期间若出现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等任一症状时,应当立即到附近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中国疾控中心官网、北京日报、央视新闻官方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