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势微的刘邦为何胜出?韬光养晦,仁爱为民为其奠定基础

陈胜、吴广发动的起义,带起了一阵从布衣到贵族的反秦风波,然陈胜在获得一番小成就,建立张楚政权以后不久,便逐渐地走向灭亡。从起义到灭亡前后仅有半年时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民政权昙花一现,终究还是没能亲自推翻秦国,陈胜也因自身的不足,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以及才刚刚诞生的张楚政权。

楚汉之争,势微的刘邦为何胜出?韬光养晦,仁爱为民为其奠定基础

陈胜吴广起义图

《史记》记载: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胜这一折腾,给中国带来了千年来一直广为传颂的经典——楚汉之争。项羽,刘邦成了灭秦的主角,其后两者的战争则成了历史上少有的广为人知的典故。秦灭后,刘邦和项羽的战争也逐渐白热化,而项羽军队实力强,刘邦一方势微是人尽皆知的。

不仅如此,项羽从未败过,乃一方霸王,而刘邦常常战场失利,到现在依然被人们戏称为平民皇帝,说他流氓、从不肯读书等等。末了,这场天下的统一者却是刘邦。白手起家的刘邦能打败霸王项羽,必定存在其特别的地方,下面我将从项羽败于乌江着手,分析刘邦能够战胜强大项羽的内在原因。

楚汉之争,势微的刘邦为何胜出?韬光养晦,仁爱为民为其奠定基础

乌江

引言

刘邦出身于何种家庭颇有争议,农家出身、地主、亦商亦手工的殷实人家等说法都有,但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千年后的我们无从得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刚开始时,项羽不仅势力强大,军队的军事实力也极其强悍,刘邦在刚开始时是不敌项羽的,多次被打败到溃逃。

但渐渐地,刘邦拉拢了许多得力助手,这些将士来源于各方势力,其中就有项羽以前的部下,而项羽后来却连一心为其着想的谋士范增也抛弃了。刘邦军事实力也渐渐强盛,最后比项羽还要强。最后一战时,刘邦重兵围剿,将项羽困在了一个著名的地方——垓下。

楚汉之争,势微的刘邦为何胜出?韬光养晦,仁爱为民为其奠定基础

影视剧中的刘邦

项羽也确实强悍,带领着800精悍的部队竟是突破了刘邦在垓下30万兵力的包围圈,在刘邦的追击下逃窜至乌江前,本可过江的他并未乘船离去,但也不甘心就擒,于是自戕。至此,楚汉两家之争,刘邦成了终结者。项羽虽亡于乌江,但其灭亡的祸根早已埋下,从刘邦的行为以及项羽的做派便可分析出些许原因。

《汉书》记载:乃令骑皆去马,步持短兵接战。羽独所杀汉军数百人。羽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知人善任得贤臣

韩信、张良、陈平等本是项羽部下,但后来却转变成了刘邦的部下,成为了刘邦的重要才将,而刘邦在任用他们是时候,更是让他们施展了他们的优势,让张良做了他的谋士,韩信做了将军,立功无数,还有陈平,使出了一招离间计,使得范增和项羽分离,项羽再没一个像样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而刘邦却在这些能人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强大了起来,刘邦究竟有何魅力?

英布本是楚军之人,后来在刘邦的招降下,投靠了汉军,但刘邦并未很好地招待他,相反,对其并没有讨好之意,英布因此很生气,非常后悔。但当其来到其住处以后,发现其待遇竟然和刘邦不相上下,吃的也相差无几,获此殊荣的他十分高兴。至此,英布便忠心地跟随刘邦,一直到其称帝。

韩信在项羽军中时,仅任职一个较小的官职,并没有得到楚军的重用,投汉后,竟被授予将军印,指挥数万军队,屡建奇功。传言刘邦曾将自己的衣服为韩信披上,拿自己的食物给他,由此可见,刘邦是多么重视人才。正因刘邦这种看重人才的做法,才使得各方人才不断地向他聚拢,像雪球一样,势力越来越大。

《汉书》记载:至彭城,汉王兵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已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曰:"九江王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再看项羽,虽有可破千地之勇,但他太过自负,不愿听取任何人的建议,这为他人才流失,最终灭亡埋下了祸根。在鸿门宴的时候,韩信就觉察出刘邦可成大事,将来必定会威胁到项羽,劝说他除掉刘季(刘邦原名),范增为此也是苦口婆心,但项羽优柔寡断,又刚愎自用,还是没有听从下属的谏言,下决心除掉刘邦。

楚汉之争,势微的刘邦为何胜出?韬光养晦,仁爱为民为其奠定基础

西楚霸王项羽

不仅如此,其猜忌心也是他败亡的祸根之一。陈平的一出挑拨离间的计划,便让范增和项羽引发了矛盾,范增气愤地离项羽而去,却因病发作死在了路上。项羽不信任范增,只因他一直怀疑亚父范增是楚怀王的内线,所以项羽是一边用着范增,一边又防着他,但还是得不到重用,在陈平的的这把火之下,他们的矛盾终于爆发。

仁爱灭秦得民心

刘邦入关中,子婴投降于刘邦,秦灭。刘邦本想入主秦宫,张良等极力劝谏,刘邦才离开出了咸阳宫。并与关中居民定下三条约法,分别是:杀死人的人处以死刑;伤了人的人要处罚;偷盗的人要判刑。这三条规章很快深得百姓民心,在秦朝时,刑罚十分酷烈,尤其杀人连坐,更是让许多无辜百姓遭殃,这三条规章无疑做到了体恤民情,而又让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百姓自然高兴,于是,刘邦便得到了他们的拥护。

但刘邦的仁爱是对于百姓的,对于敌人他是毫不手软的,但有时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他也愿意招降敌人,并且让那些士兵掌管原来的城池。刘邦南阳郡守失败,打算南下关中,途中遇到宛城,本准备直接越过的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包围了宛城,劝其投诚,如此,刘邦便做到了零损失得一城的壮举,并且将郡守改封为他的诸侯,继续掌管原来的城池。其他郡守得知此投降后仍毫发无损,还被封了诸侯,都自己主动献出了白旗,刘邦也顺利地来到了武关。

楚汉之争,势微的刘邦为何胜出?韬光养晦,仁爱为民为其奠定基础

宛城遗址

而项羽就不一样了,历史上记载他屠城的次数多达六次,最后一次因为一个口才极佳的少年而放弃了。其做法无疑是为了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但也让百姓都惧怕他。其从垓下逃亡时迷失了方向,其间遇到一个田夫,项羽向其询问正确方向,却被这个田夫给糊弄,失去了逃亡的最佳时机,被汉军追上。人心向背,在此刻竟如此重要。

《史记》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屡败屡战终胜楚

刘邦战胜了项羽没错,但实际上,刘邦只胜了一回——最后一回,在此之前,刘邦几乎都是败给项羽的。两人首次交锋便是鸿门宴,刘邦就示弱,以各种巧言妙计才得以保全,战争也未真正爆发;第二次项羽已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则被封到巴蜀,成了汉王,而关中被三秦控制,刘邦也被控制在了边险地区。为了自保,刘邦用了暗度陈仓的策略,才换来了发展的机会。

第三次,刘邦趁项羽攻打齐军时攻下了楚军根据地——彭城,但却被项羽用奇兵击败,刘邦再次被打败而逃;第四次项羽主动进攻,和刘邦打起了两座城池的拉锯战,刘邦两次败逃,两次夺回城池;第五次刘邦闭城不战,以计谋耗尽了楚君粮草,无奈之下双方签订合约,各占一半天下,这次算是打了个平手。

楚汉之争,势微的刘邦为何胜出?韬光养晦,仁爱为民为其奠定基础

徐州(西汉彭城)文化景区

第六次便是项羽打算撤军之时,刘邦违背了双方签订的合约,乘机追击,将项羽部队围在了垓下,经过一番战斗以后,项羽军队全军覆没,项羽自己也在江边拔剑自戕。刘邦能胜项羽,绝非偶然,其能忍气吞声,能不惧失败,光有这两种品质,刘邦成就必定不会低。

而项羽却只败了一次,甚至可以东山再起,却以"没有脸面对江东的乡亲"自尽,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反脆弱模型。越弱小,越不容易毁灭,甚至能够在各种冲击中变得强大;越固定,庞大,越容易遭到破坏。不得不说,刘邦的反脆弱能力真的很强。

楚汉之争,势微的刘邦为何胜出?韬光养晦,仁爱为民为其奠定基础

《反脆弱》书籍

评价

项羽一开始就有了强大的军队,自身实力也十分强大,以一敌千甚至都可以,但他终究只适合做一个将领,并不适合做领袖,猜忌人心、未能重用贤臣使得己方军队实力渐渐下降,滥杀无辜则否定了其军队大量扩充的可能,如此领军,不灭亡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刘邦则忍辱负重,连臣子当面说他的不是都能够做到不动怒,并重新改过,在用人方面则更加令人称赞,不光投其所好,更是重视人才,将各个人才的优势发挥到了最大,此种领袖,必然是良才的最佳归属。

说到底,这两人的成和败在两人的性格上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残暴嗜杀,一个仁爱为民;一个心存猜忌,一个用人不疑。两人之间的成败不说必然,但若给与刘邦足够的时间,必定会变得非常强大,显然,项羽给了他这个机会,而刘邦自己又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所以还是刘邦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综上所述,刘邦能胜的原因有三:一是项羽的残暴,这让其强大的实力必定不长久;二是刘邦本身吸引人才、易聚拢民心的待人之道,这是刘邦逐渐强大乃至后来赶超项羽的根本;三是项羽一开始对刘邦的放松,让其放虎归山,终成气候。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