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和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

“利玛窦和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讲座纪要

2018年6月22日上午,历史文化学院“海外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二场“利玛窦和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在文华楼西区1327会议室开讲。本次讲座由黎巴嫩巴拉曼大学Alex Raymond教授主讲,廖靖靖老师主持。讲座的英语翻译是刘姗姗、刘润泽两位同学。我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Alex Raymond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耶稣会士的活动是中西交通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玛窦是这些耶稣会士中重要的一位。随后,他以长时段的观察视角,从耶稣会士的定义、耶稣会士来华过程、利玛窦与中国文化、中国的礼仪之争、明清易代对耶稣会的影响、科技与文化的交流、关于利玛窦的争论几个方面,为同学们介绍了耶稣会士与利玛窦在中国的行动,并分析了这些活动对中西交流的影响。

利玛窦和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


利玛窦和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


利玛窦和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


利玛窦和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


利玛窦和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


利玛窦和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


Alex Raymond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耶稣会士的定义。他详细地介绍了耶稣会的来源、组织、规章和宗旨。Alex Raymond教授提醒同学们,欧洲与东方的交流可以追溯到耶稣会士东来前的数百年,蒙古帝国与基督教的交流在历史上留下了尤其显著的印痕。随着明朝的建立,这些交流活动逐渐湮灭。不过,欧洲和中国建立直接海上联系(1513)以及耶稣会成立后(1540)不久,还有一些人接受了耶稣会传教。沙勿略是耶稣会士来华的先驱,但他一生都未被允许进入中国大陆。早期来华耶稣会士以澳门作为据点。

随后,Alex Raymond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利玛窦的生平与影响。利玛窦是最早一批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耶稣会士之一,他与罗明坚一起进入广州和肇庆,并最终于1601年获准访问北京,成为万历皇帝的顾问。利玛窦在北京创建了宣武门教堂,与北京士大夫展开了广泛交流,死后葬在大栅栏墓地。利玛窦在传教过程中,注意用中国故有观点来解读基督教,他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天主”概念。然而,在18世纪初,天主教内部出现争端,这争端在一开始是围绕着利玛窦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的。

1623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使得耶稣会士有了新的证据,他们力证基督教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在此之后,皇帝将反对利玛窦的传教士驱逐。明清易代之后,耶稣会士的总体处境变得艰难。

在梳理了上述历史线索之后,Alex Raymond教授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由耶稣会士所推动的东西文化交流。Alex Raymond教授认为,耶稣会士为晚明宫廷带来了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也在中国留下了西方建筑遗存。耶稣会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东西方在文艺方面也互相影响,留下了很多具有文化交融风格的艺术作品。

Alex Raymond教授随即进行了学术史梳理,为同学们讲述了学界对于利玛窦的争论。谢和耐在《中国和基督教》中提出了中西文化的异质和不可调和、基督教义不可能被中国民众吸收,随后有不少学者批评他的观点。这些学者认为,基督教在中国民众之间的传播,亦是某些动乱的动因。

最后Alex Raymond教授总结道,正是这种持续在一个时间段内的交流,对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并偶然、简介地影响了世界格局。

在同学们提问之后,廖靖靖老师也做出了总评。廖老师认为,Alex Raymond教授的研究具有前后接续的特点,关照整个时间脉络。而且Alex Raymond教授重视中西文化的双向影响,这也是非常值得同学们学习的。

这场讲座不仅让同学们对利玛窦与耶稣会士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让同学们感悟到了Alex Raymond教授深厚的学养、独特的视角。讲座过后,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