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教育應該加點“苦”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普通人的生活節奏,教育問題再次被提上熱搜,總有人說一場疫情妖魔鬼怪都現行了,但根源竟然出奇的一致——教育。是的,教育的“鍋”太大,教育部門怎麼做都是“背鍋俠”。

一介小民不敢奢談教育,只想說說普通人的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可能就是在接受教育的時候少了一些“苦澀”,多了一絲“甜膩”。

現在我們很多時候追求“古風”,暢談民國時教育,認為當今社會教育大師泯矣,對目前的學校教育,是個人就能出來品頭論足,指點江山。而我們往往忘記了,民國時候也有人對教育品評不滿,七八十年代我們也曾對教育心懷芥蒂。為什麼一切到了今天,就如洪水猛獸般接受不了呢?或許源於網絡的發達,源於自媒體的運用。多說無益,事物都是兩面性的,教育的難題也是無解之題,或許下一代人會有智慧解決吧。下文重點要談到的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包含鄉村孩子),教育應該加點“苦”。

教育不苦,生活實苦。

作為普通人,在沒有階層固化來臨之前,最好的能維持基本需求的手段就是讀書、工作、賺錢。從九十年代開始,倡導“快樂教育”,推崇素質教育,千方百計的避免應試教育,從城市推行到山村,三十年過去了,“快樂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當我們抬頭髮現,稍稍吃點兒苦頭的孩子都能過上中等生活的時候,營銷的媒體人提出了“苟且紅利”這個詞。當我們被西方的快樂教育包圍的時候,有人殘忍的扒出了“快樂教育”實則為“分層教育”“淘汰教育”。於是大城市的私立學校入學報名出現“一位難求”。當我們鄙夷地看著在中產階級的孩子迅速成長時,又開始抱怨原生家庭無“背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等云云。

普通人似乎怎麼努力都追不上,很多人放棄了,很多人抱怨了,很多人開始“損人不利己”了。既然三十年來這樣重視教育,為何還是發現社會存在“巨嬰”,存在“寒門富二代”?筆者分析,是因為人的成長過程變化關鍵節點過多,學校教育班級授課制模式受限極大,教育週期長,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卻始終跟不上。本應是三條腿的鼎足,如今變成了一條腿的金雞獨立。

教育要注重獨立思考和獨立辨別,人云亦云是生而有之的本能。

“吃瓜群眾”是近幾年新興起來的,用在教育上也不過分。的確是因為教育不到位,才導致我們逐步喪失獨立思考和獨立辨別的能力,才導致“造謠傳謠”“詐騙傳銷”這樣的事件屢見報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國家的變化有目共睹,教育的變革也有目共睹,但為什麼就是堵不住悠悠之口呢?是我們的教育該慢下來好好思考的時候,怎樣才能培養出獨立思考的人,只有具備獨立思考和辨別的能力,繼而才能過上普通的生活。每個人要學習的也是要擁有獨立思考和辨別的能力,“不唯上”應該重新被提到日程,才能保證少被“割韭菜”。

普通人的教育應該加點“苦”

普通人生活已然很艱辛,為了後輩著想,不能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能再“耍著遊戲舔臉啃老”,那麼完全可以往教育里加點兒“苦”,誰的人生不是先苦後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