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好经济偏弱:银行的“类财政”功能——3月金融数据点评(中泰宏观梁中华、吴嘉璐)

金融大好经济偏弱:银行的“类财政”功能——3月金融数据点评(中泰宏观梁中华、吴嘉璐)

1、外部融资多于内部,国企融资多于民企。

一季度新增社融11.08万亿,同比多增2.47万亿;其中3月新增社融5.16万亿,同比多增2.2万亿,远远高于往年同期水平,社融存量增速也跳升至11.5%。分项来看,一季度向实体投放人民币贷款7.25万亿,同比多增960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77万亿,同比多增8407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58万亿元,同比多6322亿元。3月单月来看的话,贷款、企业债融和政府债融环同比均大增。而非标融资继续萎缩,反映开“正门”、堵“偏门”的趋势。

虽然实体融资大增,但结构来看,民企融资可能仍然偏弱。我们统计了一季度信用债融资情况,民企净融资占比只有不到6%,且3月份占比还在减少,而国企债融占比约60%。

而且社融反映的是实体外部融资的情况,但由于一季度经济活动偏弱,企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流大幅减少,意味着内部融资是明显萎缩的,因此实体整体融资情况并没有数据表现得那么好。短期外部融资增加,更多是银行在政策指导下发挥“类财政”的功能。

2、居民贷款同比少增,信贷政策倾斜企业。

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同比多增1.29万亿;其中3月新增贷款2.85万亿,同比多增1.16万亿,贷款余额增速升至12.7%。分项来看,一季度居民短贷小幅萎缩,减少509亿,其中前两月拖累较多,3月已有明显回升;新增居民中长贷1.26万亿,也小于去年同期。企业部门一季度新增短贷2.3万亿元,中长贷3.04万亿,同比均有所增加。整体来看,居民部门贷款同比少增,主要源于居民消费和购房大幅减少;而企业贷款同比多增,一季度信贷政策或对企业有较多的倾斜。

3、M2增速回跳升至10.1%。

为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一季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明显增加,M2同比增速也大幅跳升至10.1%,非金融企业存款较去年同期增加较多。但考虑到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比较大,未来实体融资需求仍然偏弱,地产周期也面临较大的回落压力,货币创造速度整体仍有下降压力,M2高增或难维持。2月M1同比增速升至5%;M0增速仍在10.8%的高位,或源于现金投放的增加。

4、金融好但经济弱,存款利率下调概率增加。

金融数据大好,反映的是货币和信贷政策的集中发力,但基本面来看的话仍然很弱。3月份PMI仅52,发电耗煤等数据回升也遇到瓶颈,说明经济恢复还是相对较慢,一季度GDP大概率负增长。而伴随海外疫情防控,二季度经济又会受到外需的拖累。长此以往,居民收入减少、失业增加、甚至可能引发房地产市场连锁调整的问题。

所以积极的政策虽然可能迟到,但注定不会缺席,无非是预防式放松,还是倒逼式放松的区别。货币方面,后续降准降息仍会推出,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可能性明显增加;房地产市场边际政策放松也是可以预见的;财政边际会发力,新基建和疫情相关支持会是主要方向,但基建大幅飙升概率较低。

风险提示:疫情发酵,经济下行,政策变动。

梁中华宏观研究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中泰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若您非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中泰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中泰证券的客户。感谢您给与的理解与配合,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订阅号为中泰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中泰证券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中泰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报告的摘编而产生的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中泰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中泰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订阅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泰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