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作家:讓孩子愛上繪本,是父母送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

當孩子不喜歡閱讀,很多家長就覺得是孩子天生就對書不感興趣?事實並不如此,我家大寶現在上三年級了,每天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主動拿起書閱讀。

吃飯前、坐在車上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不願意放過,很多時候都是我反覆要求她停下來,注意讓眼睛得到休息,她才肯休息一會。

大寶之所以如此喜歡讀書,是因為從大寶8個多月大開始,我就每天堅持和她一起讀繪本,開始是我讀她聽,漸漸地她開始記住每句話最後一個詞,直至2週歲多的某一天,當她自己邊翻書邊能把繪本里的句子完完整整地說出來時,我誤以為她會認識字了。

正是這種親子閱讀習慣的養成,讓我家大寶主動愛上了閱讀。很多家長雖然也很喜歡閱讀,但卻不知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繪本,如何讓孩子喜歡閱讀繪本,如果你也存在這樣的困惑,可以從《當孩子遇見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童書作家:讓孩子愛上繪本,是父母送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

作者中川李枝子是日本家喻戶曉的童書作家,她曾經就職於日本一家名為綠保育園的民辦幼兒園,擔任保育員17年,她依託自己給孩子講述繪本的豐富經驗,分享了繪本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如何為孩子挑選繪本孩子才喜歡閱讀、如何給孩子講繪本孩子才會喜歡聽,值得每一位寶媽學習和借鑑。

01 繪本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作者中川李枝子小時候正好趕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日本國內物資十分匱乏,家裡僅有不多的繪本都是姐姐用完給她閱讀,她讀完再傳給弟弟妹妹,母親甚至會將破損的繪本進行重新修繕供她們姐弟進行反覆閱讀。

童書作家:讓孩子愛上繪本,是父母送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

戰局惡化後,為了避難,作者和她姐姐被安排前往外婆家居住,父親專門從親戚和熟人那借來許多舊書給姐妹倆讀。由於外婆比較寵愛作者的姐姐,感到被嫌棄的作者有點叛逆,不管是悲傷還是寂寞都獨自一個人承受。

多虧有繪本陪伴著作者,讓她從閱讀中汲取營養和力量,來安撫自己的心靈,才得以健康成長。

薩默賽特·毛姆曾說:“有讀書習慣的人,等於擁有了保護自己的避難所,幾乎能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傷害。”

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記憶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因此,最好從一兩歲起就開始教孩子閱讀,這樣做既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還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02 如何為孩子挑選繪本?

很多家長可能知道閱讀繪本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但是如何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選擇適合孩子閱讀的繪本卻並不清楚。

曹文軒說:“一個人讀書的興趣應該是從童年開始的,童年中你沒有見過好書,你一生很難培養好真正的讀書興趣。”所以,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書籍非常重要。

童書作家:讓孩子愛上繪本,是父母送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

3-6歲幼兒感知覺發展不夠完善,記憶方式以無意記憶為主,容易被動作、顏色、有趣食物吸引,思維力初步形成,社會認知不斷髮展,獨立意識增強,情感體驗日益豐富。

結合幼兒發展特點,在繪本的選擇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要兼顧生動性和趣味性。選擇繪本時要以圖畫為主,為幼兒選擇一些色彩比較鮮豔、情節比較生動有趣、內容比較容易理解的繪本,這就要求家長在選擇繪本時儘量選擇貼近生活的故事內容,素材需富有親近性、刺激感、節奏感和幽默感,孩子才會喜歡閱讀。

繪本《大石頭》中,老鼠們好不容易挖了個大洞,造了個游泳池,突然滾進個又大又圓的東西把洞口堵住了。老鼠中的大力士、發明家、魔術師想盡了各種辦法想把這個大東西搬走,都沒有成功。最後,老鼠寶寶號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挪走,卻驚喜地發現這個大東西竟然是一塊大面包。老鼠們開心極了,邊游泳邊吃麵包。

這個繪本讀起來故事感強,孩子容易在腦中形成相應的畫面感,不論讀多少遍,孩子都不會覺得厭倦。

二是要根據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繪本。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閱讀水平也不一樣,閱讀能力和興趣也會出現不同的差異。例如,2-3歲幼兒適合圖多字少、角色明顯、畫面清晰的繪本;3-4歲幼兒適合節奏感強、故事生動有趣的繪本;4-5歲幼兒適合簡短的經典童話故事。

三是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意願。家長在選擇繪本時,要把孩子的興趣放在首位,要注重幼兒的興趣發展,把選擇繪本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不要以成人的眼光來要求孩子做出選擇。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家長精挑細選、滿懷欣喜地把選好的繪本放在孩子面前,孩子卻不喜歡閱讀的情形發生。

03 如何給孩子講繪本?

經常聽到身邊的家長這樣形容自家孩子:“我家孩子對繪本根本不感興趣,我還沒給讀完一行孩子就要翻頁,或者我正挑選一本繪本給她讀時,她卻一把把書奪走,真懷疑孩子是不是不喜歡繪本。”

其實孩子有上述表現並不意味著孩子對繪本不感興趣,只是孩子剛開始接觸繪本會出現的常見反應。家長可以選出想給孩子看的繪本,時常備在身邊,但不可以強迫孩子閱讀,什麼時候孩子願意翻開看了,興趣就自然產生了。

家長也沒有必要一字一句正確地念給孩子聽,即便是孩子不喜歡繪本中的某一頁,非要翻過去,也完全可以,家長只需接著講給孩子聽就好,中間缺失的部分孩子完全可以發揮想象力補全內容。

童書作家:讓孩子愛上繪本,是父母送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

很多家長還喜歡把自己對繪本的理解方式強加給孩子,比如在給孩子講繪本時摻雜過多的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這麼做會導致孩子不能專注於繪本閱讀,不利於孩子形成對繪本內容的獨特理解,家長只需把繪本本身的快樂和樂趣帶給孩子就好,必要時可以對孩子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孩子形成獨立思考能力。

比如,當給孩子講《狼和小羊》繪本時,孩子看見大灰狼出現時可能本能地會說:“媽媽,我怕。”你可以適時地問孩子:“那你有什麼辦法對付大灰狼嗎?”她可能會有很多充滿想象力的應對辦法,“媽媽,我會用腳把它踢走”、“媽媽,我可以把麵包送給它吃,這樣它就不會因為餓咬我了”等等。

陶行知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家長可以通過提問,啟發幼兒思考,幫助孩子充分理解繪本內容,提高孩子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為了讓孩子對繪本產生興趣,家長也可以在多次給孩子重複講述後,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選擇她想扮演的角色,在孩子忘記臺詞時可以適當給予提醒,通過遊戲孩子會對繪本內容產生新的認識,並樂此不疲地要求你和她一起玩下去。

《當孩子遇見書》中告訴我們:繪本是家長和孩子親子溝通的橋樑,也是家長陪伴孩子健康成長的助推器。即使工作再忙,也建議家長們每天抽出固定時間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繪本閱讀,如果孩子在閱讀時流露出滿足的表情,意味著他從繪本中感知到了快樂和喜悅,這種美好的情感將會變成孩子成長的能量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