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服騎射到涉縣八路|歷史列車穿過燕趙風雲開往春天

不到河北,不瞭解胡服騎射,到了河北,瞭解的卻不僅僅是胡服騎射。

河北是一塊深藏曆史文化的土地。相比山東人引以為傲的齊魯文化之儒雅,燕趙文化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可謂遺風逸響、千載不絕,頗有慷慨悲歌之況味。

燕末發生的荊軻刺秦王,易水送別之悲壯,以及秦王殿上那驚心動魄的刀光劍影,無不憾人心魄。

從胡服騎射到涉縣八路|歷史列車穿過燕趙風雲開往春天

胡服騎射

與燕趙有關的,諸如"羅敷採桑"、"胡服騎射"、"趙氏孤兒"、"黃粱美夢"、"脫穎而出"、"將相和"、"二度梅"以及"邯鄲學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歷史典故,國人耳熟能詳。

廉頗、趙奢、李牧、樂毅以及歷史小說中的盧俊義、林沖、公孫勝、柴進、武松、張翼德、燕青、趙子龍等尚武好勇的名人軼事也都出自此處。

時至今日,任何一個典故的詮釋都可以獨立成章,任何一位英雄人物都能讓人唏噓感慨。獨特的地域文化及風俗民情,令人心嚮往之。

在這次紅訪河北之前,已有過一次河北之行,那是省作協第二屆高研班組織去西柏坡,在河北省作協開了座談會,還參觀了他們省協的文學展覽館,粗覽了夜色中的石家莊。

可惜的是,那次行程匆忙,只記住了令我們豔羨不已的當地文學氛圍,那氛圍或許不僅僅因曾是鐵凝主席呆過的地盤,還因燕趙風骨浸潤著文人,還有一代代文人的反哺,以及地域文化的得天獨厚。

或許正是多年來心中無法消解的這份嚮往,我推掉了同一時間參加在京召開的中國煤炭系統第四屆藝術節的任務,和師生們一起參加了這次短途社會實踐,接受了一次紅色教育。

紅色教育不同於旅行,我們此行的第一站是參觀座落在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

京城的冬月,已分外清冷,我們乘夜車從北京出發前往邯鄲。次日清晨,出了邯鄲火車站,在當地接團人員的引導下,直接坐上了開往涉縣的大巴。

雖沒能在邯鄲作過多停留,透過移動的車窗,我還是看到了矗立著的標誌性雕塑——胡服騎射,並在地導簡短的解說中瞭解到有關"胡服騎射"的背景。

胡服騎射乃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對本國服飾進行的一次改革。改革的動因是源於趙武靈王跟匈奴胡人的戰鬥,他在戰鬥中發現了胡人騎馬射箭比中原只用馬拉車,而人站在車人射箭殺敵的優越性。

經過親自深入到胡人生活的地帶去學習瞭解,趙武靈王下令不能再用車,一定要學騎射,而學騎射首先要做的是把當時中原人習慣穿的裙裝,改為適合騎馬的緊身褲裝。

就像今天的改革一樣,任何一項改革的推進都不會一帆風順,身為一國之尊的趙武靈王,在推行胡服騎射時同樣遇到了阻力,先是以他的叔父公子為代表的舊官僚稱病躲避上朝,拒絕胡服騎射,再是群臣們怨言四起,都不願穿戴胡服,最為悲慘的是他被兒子圍困,最後餓死在了宮殿裡。

趙武靈王以生命的代價,推行了胡服騎射,也使歷史上的中原地區誕生了第一支騎兵,可為悲壯。如果說時間能證明一切,歷史會給出公正,那麼如今仍駐守在燕趙之地的武王英靈,會不會也學著今人,說上一句,功成不必在我,或者我在功必可成?


從胡服騎射到涉縣八路|歷史列車穿過燕趙風雲開往春天

涉縣八路

歷史是無法假設的。無論當時發生了什麼,誰也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載著我們的大巴飛速馳騁,是要根據當下需要去探尋歷史遺蹟。一路上,景隨車移,心隨景動,還沒從胡服騎射的故事中收回思緒,胡服騎射的雕塑就已被車窗拋在了身後。

至於車行至何處,我說不清楚。儘管每次旅途我會盡量選擇臨窗而坐,經過的地名多數記不住,腦子裡劃過的只是車窗外迅速後移的景物。

這一路,我看到了剛直不阿又有幾份妖媚的水杉,最愛的當是它羽毛般靈秀的紅葉子,直抓撓得心裡癢的恨不得跳窗而出,近前看個究竟。情急時便隨口說了句,與這麼多的紅豆杉擦肩而過,真是遺憾。身邊的同學糾正說那是水杉,這地方多的是,下了車還能遇見。

除了水杉,再一處印象深刻的便是路邊牆體上的雕刻,說它是牆,實際上只是就著山體,把臨路的崖壁打磨成了牆體的模樣。雕刻採取的是什麼工藝,我搞不清楚,或許是浮雕,反正雕得很逼真,算是再現了八路軍一二九師的英雄人物,使得我們這些前去接受紅色教育的作家們,多了幾許朝拜的虔誠與激情。

為了更好的瞭解這段革命史,我對涉縣有個大概瞭解。河涉縣原是名不見經傳的貧困縣,卻因劉伯承和鄧小平運籌赤岸、八路軍一二九師鏖戰太行而青史垂名。

據說,當年晉冀豫魯邊區政府、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新華廣播電臺、新華日報社等一百一十多個黨政機關單位長期駐紮於此。

改革開放以來,涉縣依託資源優勢,打起了特色經濟牌,被譽為涉縣"三珍"的乾鮮果品"核桃、花椒、柿子"暢銷國內外。如今,聰明的涉縣人又打起了旅遊牌,建成了青塔渡假村、革命教育遊、文化古蹟遊、自然風景遊等五條旅遊線,涉縣的一切也都發生著歷史性的改變。

從胡服騎射到涉縣八路|歷史列車穿過燕趙風雲開往春天

我們首先走進去的,是位於河北省涉縣赤岸村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

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這座具有典型北方民族風格的四合院,共有上、下、後三進院落,當年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李達親手栽種的丁香和紫荊樹依然春春發新芽,年年開新花,在歲月輪迴中忠誠地守護著這方赤土,與人們共同回望劉鄧首長曾在這裡指揮三萬一千多次大小戰役,收復一百九十八個縣城的輝煌與慘烈。

懷著對當年太行軍民在艱苦歲月中抗擊敵頑的敬仰,我們走進了司令部會議室、一二九師辦公室、劉伯承師長宿辦室、李達參謀長宿辦室、警衛員宿舍、機要室、馬棚。

穿過後院南小門,走到了當年師首長為預防敵機轟炸建造的防空洞前,遺憾的是,昔日9米深的窯洞,為了安全,已被封閉。

為了開往春天

如今,站在防空洞口的我們,已不用擔心敵機的轟鳴,卻彷彿能穿過燕越風雲、透過歷史的烽煙,看到一九四○年十二月四日,披一身煙塵的一二九師部隊,一路征戰遷駐赤岸村的情景。

經過幾年抗戰,為了粉碎日軍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進攻,戳穿國民黨頑固派關於"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謊言,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向日本侵略軍發動了一次最大規模的交通破擊戰役,稱"百團大戰"。

在分為三個階段歷時三個半月的百團大戰的破擊和反"掃蕩"作戰中,一二九師在廣大民兵與人民群眾積極參戰的配合下,取得了輝煌勝利。

最讓人感動的是這支軍隊在粉碎日寇大"掃蕩"後,還組織修建了全長近十五千米的"漳南大渠",使得三千五百多畝旱地變為水澆田,周圍八個村都跟著受益。

在整個修渠過程中,一二九師、邊區政府、太行區黨委等機關的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不僅每人每天節約二兩小米救濟災民,還利用空閒時間到工地上幹活。據《劉伯承回憶錄》記載:有一次鄧政委感冒了,天又下著小雨,可他仍堅持和民工一起抬石頭……

如今,我和同學們一起靜靜地站在刻有"漳南大渠"的石頭前,默默讀著那刻在紅色大理石上的字,耳邊彷彿又響起了

當地老百姓家喻戶曉,傳唱至今的順口溜"水流南山頭,吃飯不發愁,沒有八路軍,這水怎能流"。


從胡服騎射到涉縣八路|歷史列車穿過燕趙風雲開往春天

遙望不遠處廟坡山上那氣勢雄偉、莊嚴肅穆的將軍嶺,更讓人思緒沸騰。

午後的陽光,把小平同志親筆為"將軍嶺"和"劉伯承元帥紀念亭"題寫的名字照得血紅。

在將軍嶺上,劉伯承元帥、徐向前元帥、李達將軍、黃鎮將軍、王新亭將軍、袁子欽將軍六位將帥的靈骨,會不會在某個夢醒時分,遺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黨發動內戰的陰謀。

這個陰謀不光破壞了蔣介石妄想佔領邯鄲打通平漢路的"黃粱美夢","上黨戰役"還留下了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切膚之痛,也讓後輩思索,如果當時不打內戰而是強強聯合,那我們現在的國力又將如何?

無論歷史的遺憾是什麼,劉鄧率領的涉縣八路大軍,以及前赴後繼的革命前輩,為了推動歷史的列車開往春天,付出的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在記憶中銘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