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北境之王,趙氏風雲(五)--趙簡子


「春秋戰國」北境之王,趙氏風雲(五)--趙簡子


趙簡子趙鞅是趙氏孤兒趙武的孫子,趙武的兒子趙景子繼承趙武的“韜光養晦”,平淡的連歷史都懶得記上一筆,歷經兩世的“修養”,趙氏歷經兇險,到了趙鞅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再顯鋒芒。

趙、魏、韓三家的交情變成了聯盟,趙鞅在韓、魏的照料下成長

韓氏,當年韓厥為趙衰家臣,韓趙之間的交情,上百年來從未改變,加上後來魏氏親近趙氏,趙魏韓的交情,在激烈的內鬥中順其自然的形成了聯盟。

趙景子死後,作為正卿的韓起竭力扶植趙氏的趙鞅,加上魏舒的配合,年輕的趙鞅進入六卿的位置。此時的六卿趙、魏、韓佔三席,範氏和荀氏佔三席,兩大聯盟暗鬥激勵,因為韓起佔據正卿的位置,獨掌大權,趙魏韓聯盟佔有主動權。

正卿的位置至關重要,晉國的六卿實行的是遞補制,前一個死去,基本上遵照後五位依次升級,空出第六的位置,由大家“協商”,一般由死者的後代填補。

這也就意味著趙鞅需要把前面的所有人“熬死”,才能坐上正卿的位置,好在趙鞅年輕。

韓起為正卿的期間,各大氏族瘋狂爭奪,瓜分晉國的資源,氏族的勢力進一步鞏固,晉國的“王室”進一步弱化。

前517年,韓起為了歷練趙鞅,保舉趙鞅主持“黃父會盟”,趙鞅不負所望,展現出政治家應有的手腕,果斷、務實,成功組織各國達成一致,出兵解決周王室內亂。

三年後,韓起離世,魏舒接任正卿的位置,韓起的兒子韓不信進入六卿之位,在趙鞅之後,兩年輕人暫時無法向魏舒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魏舒雖然是正卿,但很難壓制範、荀,尤其是更進一步的範鞅(即:士鞅)。

魏舒執政期間,滅了羊舍氏和祁氏,趙、魏、韓、荀四家瓜分土地人口,範鞅成了看客,厲害的趙鞅回頭 對魏舒發起了挑戰。

範鞅利用分化趙鞅遠房,邯鄲的趙氏,削弱趙氏,同時利用官位優勢拿捏趙鞅,企圖挑起魏氏和趙氏的矛盾。

前513年,範鞅與趙鞅到汝濱修築城池,範鞅向趙鞅提出了將法律鑄造在鼎上,公佈於天下的“先進”理念,稚嫩的趙鞅熱血沸騰,一馬當先的幫助範鞅完成了震驚天下的“鑄刑鼎”事件。

魏舒尷尬,為了保住趙鞅,只能放過範鞅。

成功的以下犯上,可見範鞅的手段十分凌厲,日後趙鞅應該感到被支配的恐懼。


「春秋戰國」北境之王,趙氏風雲(五)--趙簡子

輪流坐莊的制度,壓制和報復,最終導致氏族拼命補強。

範氏掌權,壓制趙、魏、韓

前509年,魏舒突然離世,其子魏侈補入六卿,範鞅榮升正卿,上位後的範鞅立即對魏氏動手,拿出當年“鼎”上的法律條文制裁已死的魏舒,下令:魏舒在為周王室修築城牆時,有擅離職守之罪,依法降低下葬規格,從正卿待遇降為大夫標準,立即撤去柏木外棺。

魏氏只能眼睜睜“聽命”。

趙、韓、魏進入“冰河時代”。

受到壓制就會尋求變通,趙韓魏開始著手內部改革,在各自的封地實行更加親民的政策,培養勢力,等待,等待這個強大的政敵“儘早”離開。

範鞅施展才能,內政外交,貪婪的本性在最高權位上淋漓展現,加速晉國走向分裂的目的地。

趙鞅“熬”死範鞅、荀躒,趙氏第三次登頂權力之巔

前501年,貪婪老辣的範鞅終於被時間摧垮,荀躒升為正卿,趙鞅升到第二位,韓不信第四位,魏侈第五位。

範鞅死去,荀躒顯然無法壓制,範鞅的兒子進入六卿,排在末位,範吉射沒有經歷趙氏的殘酷滅門之災,韜光養晦不是範吉射的個性,加上繼承了範鞅的貪婪,一場腥風血雨在所難免。

趙鞅首先收拾親近範氏的邯鄲本家,趙鞅以宗主身份命令趙午,將原本屬於趙鞅的五百戶奴隸,遷往晉陽,趙午決定照辦,趙午的家臣反對,於是耽誤了時日,趙鞅大怒,召趙午到晉陽問話,趙午趕到晉陽解釋,趙鞅將趙午殺掉,傳話邯鄲讓他們另立新主。

邯鄲立趙午之子趙稷為新主,仇恨充斥邯鄲,復仇的怒火一點既然,邯鄲造反。鐵血的趙鞅以趙氏宗主的名義平叛,兵臨邯鄲。範氏和中行氏親近邯鄲趙氏,密謀剷除趙鞅一族,刀光劍影在範氏和中行氏的地盤閃耀。

趙鞅的家臣董安於發現了異常,勸趙鞅早作準備,晉國的君臣有一條盟誓:率先發動內亂的將被處死。趙鞅決定等待範氏和中行氏“作死”。董安於暗自調動兵力,修築防禦工事,等待範氏和中行氏作亂。

範吉射果然發難,攻擊邯鄲的部隊也跟著調轉矛頭攻擊趙鞅,趙鞅果斷從國都撤往晉陽,範氏、中行氏、邯鄲趙氏,圍攻晉陽。晉陽早有準備,雙方在晉陽僵持。

六卿中的三位在晉陽僵持,國都留下的那三位不能坐視不理,韓不信、魏侈找荀躒“商量”達成六卿後補交易,荀躒作為正卿向君主稟報,範氏、中行氏、邯鄲趙氏作亂,按照盟誓,作亂者死,晉君同意。三家以國家的名義出兵,攻打叛軍。

範吉射還是年輕,也知道被定義為叛亂的後果,叛軍擊敗前來救援晉陽的國家軍隊,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放棄晉陽直撲國都,晉定公大驚,號召全國軍民抵抗叛軍,範氏、中行氏、邯鄲趙氏坐實叛亂之罪。

趙鞅從晉陽反攻,韓氏、魏氏、加上荀躒的軍隊開始全力進攻叛軍,叛軍失敗,逃往朝歌。後來趙鞅為了斬草除根,花了近八年的時間才將叛軍清除。

叛軍失敗,荀躒和趙、韓、魏三家討論六卿補位的問題,荀躒和韓不信、魏侈當時達成的“交易”被趙鞅一口否決,趙鞅並沒有參與當時的“協商”,韓氏、魏氏為趙鞅馬首是瞻,荀躒孤立無援,只能少數服從多數,六卿從此變為四卿,趙氏做大。

荀躒吃虧,當然也要以正卿的身份敲打趙鞅,範氏、中行氏作亂被驅逐,趙氏的軍隊也有異常調動,必須給國家一個交代,趙鞅左右為難,董安於自願為趙氏頂罪,荀躒除掉趙鞅的謀臣董安於,暫時作罷。

趙鞅開始了清繳範氏、中行氏和邯鄲趙氏的連年戰爭,並引起國家間的戰爭。

前493年,荀躒離世,趙鞅終於位居正卿,趙氏第三次掌握晉國的最高權力。


「春秋戰國」北境之王,趙氏風雲(五)--趙簡子

趙氏的福地,晉陽。


趙簡子內攘外爭

經歷範鞅的權謀壓制,從範氏聯盟的武力進攻中逃過一劫,荀躒離世,趙鞅終於熬成正果。韓不信、魏侈本來就是趙氏一系,荀躒的兒子根本無法阻擋趙鞅專權的步伐。內政外交,趙氏再次支配整個晉國。

以趙鞅的強勢,絕不允許範氏、中行氏、邯鄲趙氏有翻身的機會,趙鞅掌握晉國大權,親自率領晉國的部隊征伐叛亂殘餘,歷經幾次戰爭,趙鞅如願。

國內局勢盡在掌握,趙鞅不忘晉國的爭霸事業。

前482年,黃池之會,趙鞅代表晉國於吳國會盟,歃血時趙鞅沒有向當年趙武那樣退讓,強硬的和吳國對峙,吳國後院失火,受到越國攻擊,只得退讓,晉國如願登上霸主的位置。

此後齊國田氏為天下做了替代君主的“榜樣”,齊國開始強大,強硬的趙簡子立即展開和齊國的爭鬥。

傳位趙無恤

前476年,趙鞅離世,傳位給狄人妾室所生的兒子趙無恤,也就是趙襄子,臨終交代趙無恤,趙氏有難晉陽可守。趙襄子不負趙簡子的寄託,帶領趙氏再次絕處逢生,最終和韓氏、魏氏三家瓜分了晉國。

趙簡子一生能夠在被壓制時隱忍,能夠在得勢時不留後患,手段狠辣,再次把趙氏帶回巔峰。對外強硬,於吳國和齊國爭鋒。傳位也不拘泥於嫡子,把位子傳給能力出眾的庶子趙無恤,趙氏終於在血腥的爭鬥中得以連續的強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