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功能 精神科医生的反思与突破·篇一(下)

抑郁的功能 精神科医生的反思与突破·篇一(下)

如果您是精神科医生,本文或许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当下的治疗思路;

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许可拓宽您处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诊疗思维;

如果您是抑郁患者,本文或许能为痛苦无助的您重新打开一扇窗;

如果您是抑郁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许可在您帮助患者康复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钱英


(内容接上篇)

住院医“我”的观点

病房里,李阿姨这样的患者比比皆是,她们任何人的故事都足以写一本悲剧小说。因此,“命运多舛,反复发作,每况愈下”,是当时的我和其他住院医,对抑郁症的总体印象。

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一个一起轮转的医生,她是研究型硕士(有半年轮转病房机会),但对临床工作感兴趣,原本计划毕业后转临床工作。可是半年轮转结束时,她告诉我:

“我放弃转临床了,决定继续攻读科研博士。因为半年的轮转让我看到,原来精神障碍的结局都这么悲惨,我觉得我以后无法成为一名好的精神科医生”。

那个时候,尽管教科书写明,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相比,抑郁症对患者的损害要轻得多。但在内心深处,我对抑郁患者仍旧秉持着悲观态度,我身为医者的无力感也相当强烈

抑郁的功能 精神科医生的反思与突破·篇一(下)

那个时候,稍微能让我有些力量感的是药物,尽管也有患者像李阿姨一样,即使坚持药物治疗仍旧病情反复,但我还是切实地看到了很多严重患者服药后焕然一新的变化。

所以,年资尚浅的我,那个时候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是,反复叮嘱我的患者和家属一定要坚持药物治疗。

我甚至还在我们医院给患者的刊物《精神康复报》发表了《如何当好住院病人》的文章,核心思想大约是告诫患者坚持长期服药和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抑郁的功能 精神科医生的反思与突破·篇一(下)

如今的我,对住院医“我”的反思

如果用坐标轴来比喻不同严重程度的抑郁患者,那么病情严重、结局不良的住院患者应该是聚集在坐标轴的负无穷端,相反,病情轻微、结局良好的患者应该是聚集在正无穷端。

住院医的我,主要是收治住院患者。住院患者本身就属于病情较重的,而到我们医院住院的,相当一部分又是全国其他地方治疗疗效不好的。

因此,当时的我,看到的仅仅是抑郁坐标轴负无穷端的风景

然而,当时的我仿佛井底之蛙,其实只瞥见了抑郁世界的一角,竟以为那就是浩渺的抑郁的全世界。所以我才有了当年的悲观,才有了当年的无力感,才有了那时对长期药物治疗的过度认同和强调。

(本篇完,敬请期待下篇)


案例均为真实案例的组合,改编和浓缩,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