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醒後,媽媽在身邊不哭,看不到媽媽就哭,其中大有學問

晶晶家的寶寶1歲多了,已經睡得比較安穩,早上醒來的時候不哭不鬧,很乖。晶晶認為孩子既然這麼乖,醒來也不哭,早上就可以離開一會兒去做點家務。但是剛執行一天,孩子就不幹了。晶晶做家務剛做到一半,孩子就醒了,並且哇哇大哭起來。晶晶聽到哭聲,趕緊跑回臥室,抱著孩子安慰了半天,終於止住了哭聲。晶晶很納悶:為什麼寶寶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哭,看到就不哭了?

寶寶睡醒後,媽媽在身邊不哭,看不到媽媽就哭,其中大有學問

很多孩子都有這個情況,每天早上我5點多要起來做飯,二寶如果忽然醒來,自己在床上,他就會站起來,一邊哭一邊喊媽媽。如果我在他身邊,他醒來的時候,就會說"媽媽,唸書吧!"提出自己的要求。

孩子為什麼會哭呢?房間裡很安靜,也沒有遇到什麼特殊情況!其實孩子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哭,我們應該理解他的感受。

為什麼寶寶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1、認知發展不成熟

皮亞傑的認知理論把孩子的認知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0-2歲是感覺運動階段、2-7歲是前運算階段、7-11歲是具體運算階段、11歲以上是形式運算階段。

孩子處於感覺運動階段的時候,還沒有形成客體永久性概念。認為看到、聽到、玩到的時候,事物才是存在的。如果和這些事物失去接觸,就認為事物不存在了,不在眼中就不在心中。

孩子醒來的時候,大人沒在身邊,他就以為大人不見了,他失去了大人,留下孤零零的自己了。雖然他也能聽到外面有大人的聲音,但是不確定大人是不是還會保護他,所以他擔心得哭起來。

只有當孩子形成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才能認識到大人只是換了一個地方而已,沒有發生任何改變,這個年齡大約是2歲。

寶寶睡醒後,媽媽在身邊不哭,看不到媽媽就哭,其中大有學問

2、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自己不能入睡,都是大人抱著睡、奶睡、讀書睡、摟著睡等等,不管哪種哄睡的形式,都是由大人陪伴,孩子在這種安全感下漸漸進入夢鄉。

孩子醒來的時候,如果有大人在身旁,和他睡前的情景是完全一樣的,依然能感受到這種安全感。如果大人不在身邊,和睡前的情景反差太大,這會讓他感到害怕。

尤其是在早上,窗簾沒有拉開,整個房間都是黑的,小孩子本來就害怕黑暗,再加上沒有人陪伴他,他的恐懼感本能加深,於是就緊張地哭起來了。

3、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

孩子小時候表達能力不強,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就是哭,當他哭的時候,大人會特別重視,立馬趕過來安慰他。時間長了,他哭的行為被強化,形成了這樣的條件反射,一旦遇到困難就用哭來表達自己。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特點,孩子很開心的時候不太在乎他,孩子一哭就表現出緊張,如果是這樣,孩子肯定喜歡哭。

寶寶睡醒後,媽媽在身邊不哭,看不到媽媽就哭,其中大有學問

如何改善孩子哭的情形呢?

孩子一哭,大人們的計劃就會被全部打亂,心情也受到很大影響,都想急於改善這種情形,也是有辦法的,這需要時間。

1、耐心等待

孩子的認知能力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提高的,一步步推進,無法跨越,所以一定耐心等待。不是你的孩子有什麼問題,不要嫌棄孩子,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寶寶睡醒後,媽媽在身邊不哭,看不到媽媽就哭,其中大有學問

2、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

常常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大人藏起來讓他找,他藏起來讓大人找。在這個過程中,他會認識到大人突然不見了,只是暫時的,沒有丟失,還會重新出現在眼前。慢慢的,他會習慣這種短暫的分離。當他再一次看不到大人的時候,他就會以為大人在跟他捉迷藏呢,很快就會回來,那種懼怕感會減輕很多。

3、給孩子一個預期

如果計劃孩子醒來之前要離開他一會兒,他醒來會看不到大人,就在晚上睡覺前就告訴他"你醒來的時候,媽媽在廚房裡做飯,你要是想媽媽,就喊一聲媽媽,媽媽就來了!"孩子提前有個心理預期,再醒來的時候就不會那麼難過,可能也會害怕,但是恐懼不會特別強烈,哭聲也會變小甚至不會哭。

寶寶睡醒後,媽媽在身邊不哭,看不到媽媽就哭,其中大有學問

總的來說,孩子醒來看不到大人就哭,看到大人就不哭,是很正常的。是心理發展還不成熟的表現,只要我們經常跟他做一些遊戲,讓他逐步認識到大人不會無緣無故消失,他的心理逐步發展起來,就開會逐步改善這種狀況。

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