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枭雄杜月笙,混迹大上海,“水果月笙”、“莱阳梨”时期

离开了“鸿元盛”水果行去哪里呢?杜月笙不由的感慨万千:上海这么大,没有一个地方是自己的落脚之处。眼前闪烁着万家灯火里,没有一盏是属于自己的。城市里无数扇的门,没有一扇是自己可以打开的,大街上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没有一个是自己可以依靠的。

大上海枭雄杜月笙,混迹大上海,“水果月笙”、“莱阳梨”时期

旧上海枭雄杜月笙

此时的杜月笙不得不重操旧业做起了小瘪三。不过上海毕竟是上海,不是高桥镇。做瘪三的人不仅多,同伴比较好找,而且偷抢东西的花样也比高桥要多。曾经的小瘪三杜月笙很快就混熟了上海的瘪三队伍。不过偷抢东西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杜月笙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饥寒交迫成了家常便饭,并且还经常招来白眼、谩骂甚至挨打。对此,杜月笙已经变得麻木了。偶尔想起在高桥镇时给外婆说的大话,不由的自己也要嘲笑自己一番了,此时杜月笙的生活仿佛跌入了泥潭,只能使出浑身力气不停的为生存进行挣扎。

大上海枭雄杜月笙,混迹大上海,“水果月笙”、“莱阳梨”时期

旧上海时的水果摊

就在杜月笙无比沮丧,心灰意冷的时候,一颗救命稻草出现了。一天,饥肠辘辘的杜月笙在街上瞎转悠的时候碰到一个熟人。“张恒大”水果行的账房黄永祥。在杜月笙给“鸿元盛”水果行跑街的时候和黄永祥打过几次交道,黄永祥比杜月笙大几岁,父母早逝,两人很谈得来。黄永祥看到杜月笙消瘦的样子便问:“兄弟,最近怎么样?”开始杜月笙强撑着不肯说,后在黄永祥的追问一下,才把被老板赶出来的实情告知黄永祥。黄永祥安慰杜月笙不要着急,稍后回去和老板说说把卖不掉的水果给杜月笙。清洗一下削削皮拿出去卖些钱。听到黄永祥这番话,杜月笙感动的几乎掉下眼泪。当然,杜月笙也是一个知道报恩的人,后来杜月笙发达之后,雇佣黄永祥为他的账房先生,后来黄永祥老了,又雇佣了他的儿子。

大上海枭雄杜月笙,混迹大上海,“水果月笙”、“莱阳梨”时期

年轻时期的杜月笙

就这样,在黄永祥的帮助下,十六铺多了一个在人群中叫卖梨子的“水果月笙”。很快杜月笙就练就了一个绝技。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手指飞快的动着,眨眼的功夫就把一个梨子削好了,一圈一圈的梨皮深浅宽度相同,一刀到尾,不断不折,可以完完整整的扣在梨子的果肉上。杜月笙也因此有了一个“莱阳梨”的绰号。一只烂梨子,经过他这么一削,就变成了一个白白嫩嫩、晶莹剔透的工艺品,在加上那张笑盈盈的脸,实在让人不忍拒绝,杜月笙的水果生意也越做越好。后来他成名后和朋友出去赌钱、吃花酒的时候,往往是一停车,就会有一群和他之前一样的小瘪三围过来喊,“莱阳梨,多给一点”于是杜月笙就安排手下给钱,而且要多给。有时他也会想人表演削梨子的绝技。抗战时期,他曾经在四川军阀范绍增的家中当着满屋子的宾客,飞快的把一个梨子去皮削好,有一位客人看到称赞:“杜先生,您这削皮的本领真是了不起”。知道杜月笙身世的人都会有些紧张,怕杜月笙不高兴,心里面怪这人说话冒失。杜月笙只是淡淡的笑着说:“老兄,亏你还是在外面跑的人,我是卖水果出身的,你竟然不知道”。

大上海枭雄杜月笙,混迹大上海,“水果月笙”、“莱阳梨”时期

旧上海街道

“莱阳梨”只是没有钱的人才会买,并且货源也不稳定,杜月笙过着的依然是朝不保夕的生活,在没有钱的时候,他还是会干一些偷抢之类的副业,依然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小瘪三。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够出人头地呢?在每一个寂静不眠的夜晚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杜月笙的心头。

后面会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