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米友仁《静听松风》珍品大作

米友仁(1074-1153),一名尹仁,字符晖,小名寅哥、鳌儿,晚号懒拙老人,祖籍山西太原,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系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书法绘画皆承家学,故世称“大小米”。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工书法,自有一种风格。他和其父米芾,均为收藏家、鉴赏家。其山水画脱尽古人窠臼,发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虽草草而成却不失天真,每画自题曰“墨戏”。其运用“落茄皴”(即“米点皴”)加渲染之表现方法抒写山川自然之情,世称“米家山水”,对后来“文人画”影响相当大。

作品欣赏


宋 米友仁《静听松风》珍品大作


南宋 米友仁 《静听松风》

纸本 墨笔

长:126cm,宽63.5cm

宋人米友仁笔下《静听松风图》的意景。一位衣襟敞开、姿态随意的高士坐卧于虬曲的古松之间。他看见那山涧旁古松如蛟龙盘桓,坐立的人都默然无语,听任松涛在耳畔回旋。远处高崖的松树。它们枝干粗壮,身姿高古。这是宋人对自然的倾慕,他们愿意在自然的声息中仅仅只做一个不起眼的倾听者。正如艺术史家高居翰所说的“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在《静听松风图》中,他们都被一种自然的秩序所统领,透过他们专注的神情,仿佛我们也能听见松声阵阵,间杂着不远处山涧中的溪流水声。这是自然的感召力,也是画家的功力,在细密的线条和遒劲的笔力中,在占据画面巨大篇幅的树形中,我们体会到松树下的静谧,也跟随着风和光影的流动。某一瞬时的停格带着川流不息的风声,它绵延不绝,经千年而不衰,这便是艺术的魅力,也便是艺术家带着赞叹和敬畏之心的回应。

宋 米友仁《静听松风》珍品大作


马和之识 静听松风图·局部二

根据画面的温润静谧、冲和典雅之气。松清、风高、山远,都令其陶醉,拂尘坠地都不能知,想是在思接千载吧!上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文传传承,下有“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的千古感慨。


宋 米友仁《静听松风》珍品大作


松年 识 静听松风图·局部三

在画中寻找古代文人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一群趋于平淡的人:他们可能名系公卿或抗辞直疏,不过他们更为关注的还是自性的存在,于是他们在闲适中放逐自己,从一种单纯而又天真的生活方式中领悟自性,常常在游山玩水中了却尘劳,所作所为皆显示着风雅作画被文人们视为诗文之外的余事,如果说元代以后的文人作画已将“意气”的抒发作为绘画的主旨而较少考虑“形似”的话,那么宋代的画院画家则注重将严谨的写实技巧同富有诗情的文人趣味相结合。在许多宋人的作品中,无论是立轴、手卷, 还是扇面,描绘了当时文人们的生活状态,或闲居野处,或溪山隐乐,皆表现出文人生命自性的存在。这些画作与他们笔下的诗词、尺牍、序跋、日记、散记等一样,是心思笔随的生活和心灵的记录,通过它们则可以想见当时文人们完整的图像。宋人院画其实也是文人画的别体,无论从其“画学”的选 举和习艺的内容来看,还是从其作品中流露出的诗意而论,文化与文学修养占有相当的分量。许多宋人院画作品中含有文人 的趣味与性质,尤其在南宋,画院的创作更为自由,风格也呈 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在画作的左下方有御印---古希天子,已此证明是清代乾隆皇帝珍爱有加的珍品,这正是古代国画的文化意义与内涵价值所在。《静听松风图》无论作为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都称得上是宋代的精品力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