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燈的來歷


孔明燈的來歷|陳婉


本期作者簡介: 陳婉 ,南陽人, 大學本科,從事教育工作。自幼熱愛文學。喜歡讀書,旅遊,爬山。真誠為人,用心做事,安靜隨和,以文抒懷。南陽青年寫手。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作品集》

孔明燈的來歷

陳 婉

南陽人有燃放孔明燈的傳統。一方面為了紀念諸葛亮,另一方面為了祈禱平安幸福。孔明燈帶著人們的期盼和祝願緩緩升上天空,像一顆星星閃爍在空中。智聖孔明就是在臥龍崗上空永不凋零的星星,散發著永恆的智慧之光。

才子都有一點清高,諸葛亮隱居臥龍崗之時,耕種讀書,不與閒人接觸。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周圍耕作的農夫並不瞭解他,甚至有人笑他心比天高。

諸葛亮草廬西邊崗上有一個張婆婆,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被抓去當兵,生死不明。小兒子德順九歲左右,聰明可愛。小兒子每次看到諸葛亮讀書便站在一旁,聽他誦讀。每次看他餵養鳥兒,便在旁邊聽鳥兒鳴叫。每次他侍弄竹子,便在一旁幫忙。諸葛亮慢慢的喜歡上了這個孩子。婆婆看小兒子親近諸葛亮,每次改善生活叫上諸葛亮,並幫他漿洗縫補。諸葛亮自幼喪母,便把婆婆當成了自己的母親,把婆婆的兒子當成了自己的弟弟。

諸葛亮喜歡讀《詩》,便教德順讀詩,德順特別喜歡讀詩,每讀到傷心處涕淚俱下,悲傷不能自已。

忽然有一天,張婆婆正在田間耕作,被一個花蛇咬傷久治不愈,

德順盡心侍母,每次把飯做好,親自喂母親吃下。張婆婆劇毒蝕體,生不如死。但是她心裡放不下德順,德順才十歲的孩子。父親已經離世,哥哥生死不明,自己又苟延殘喘,小小孩子託付給誰?

張婆婆感到自己大限將至,喊來諸葛亮。喚德順拿來一個包裹,對諸葛亮說到:“我將離去,德順品性醇厚,待人至善。我也沒有別的親屬可以託付。孩子待你如師長,希望我去後你能收留他做你的一個僕人,不知可好。”張婆婆平素待諸葛亮很好,諸葛亮感念張婆婆的厚待,連忙說到:“我自小孤苦無依,叔父念我可憐,待我如親生,然而叔父早早離去,不能跪謝養育之恩。水鏡恩師說這臥龍崗上雲蔚霞起,蒼柏繁茂,這裡自是藏龍臥虎之地,讓我在此修身養性,避於亂世,藏珠於匣。嘆此身孤苦伶仃,生於亂世,親長凋零。婆婆待我如子,亮雖愚鈍,怎能不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德順性格純良,待我如師,我正缺一個書童,就讓他當我一貼身書童,寢食同往,不知婆婆意下如何?”婆婆說:“如此甚好,我這裡有一些細碎銀子,還有兩畝薄地,你拿去一起貼補家用。”諸葛亮堅辭不受,身邊的德順已經泣不成聲,跪在諸葛亮身邊說到:“師傅請您收下,您不收下這銀子家母怎麼安心離去。”張婆婆面色青黃,急於掙扎起身,然而不能夠,劇烈的咳嗽要了她的命,她的呼吸越來越急促,只是盯著諸葛亮,眼中有期盼之情。諸葛亮從德順手中收下了銀子,婆婆含淚閉上了眼睛。

德順沒有了母親,待諸葛亮如師如兄,很是盡心。只是臉上沒有一絲喜悅。元宵節家家張燈結綵很是熱鬧,德順一個人望著天空發呆,諸葛亮找到他時,他正坐在崗上的一個大石頭上,清涼的淚水掛滿了雙腮。諸葛亮脫下披風,披在他的身上,同他一起坐下。德順說到:“我的母親說,人死了就變成了天上的一顆星星,我怎麼也沒有找到母親變成的那顆星星。”諸葛亮望著天空,星空閃爍,如鑲嵌在絨布上的寶石。平凡如草芥的百姓,怎麼會變成天上的星宿,不過是母親安慰他的一個理由。諸葛亮望東邊望去,人們已經掛上了燈籠,明亮的燈籠閃爍著燭光的溫暖,一時間真的可以和天上的星星相媲美。諸葛亮一時心動,如果這些塵世的燈籠能飛上天空多好?

突然靈光閃過,諸葛亮心想:為什麼不試試呀?他拉起德順便往家裡方向趕去,飯也沒有顧上吃便去竹園挑選竹子。師徒二人一人提燈,一人砍竹子,竹子被削成細細的竹篾,做成燈籠的骨架,下面扎一個底座,用上好輕薄的絹紙做燈籠的衣服,一個漂亮的燈籠做成了。底座上放了一個輕巧的瓶子,裡面裝上桐油,又以棉線為芯。諸葛亮對德順說:“你有什麼給母親說的嗎?把他寫在紙上。”德順快速的伏案寫起。諸葛亮把字對著火光仔細烤乾,放在一個錦囊,師徒二人藉著月光來到崗上最高的地方。

諸葛亮對德順說:“這次不一定成功把信息捎給你的母親,但我一定會盡力的。”德順對著天空最亮的一顆星跪了下來,雙手合十,口中唸唸有詞。他站起來望著諸葛亮說:“師傅,一定會成功。”諸葛亮點點頭。

德順拿住燈籠,諸葛亮點著棉芯,奇蹟出現了,燈籠竟然慢慢的飛上天空,越飛越高,隨著冬日的風飛到了天空東南的一角。不知道哪個孩子先發現燈籠飛上了天。孩子們聚在一起又跳又喊:快看呀,燈籠飛上天了!

那一夜德順睡的香甜,他夢見母親在慈祥的微笑,說收到了他的祝福。

人們感謝諸葛亮的善念,敬佩他的智慧,便把這種燈籠叫做孔明燈


南陽作家群《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

主辦單位:南陽市臥龍區文聯

丁小琪編於2020年2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