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隴州社火!

陝西隴縣古稱隴州。這裡是秦國的發源地,秦朝先祖非子曾在隴縣為周王牧馬,而封為一方諸侯!這裡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這裡還有燦爛的非物質文化!其中的一項民間過年習俗“社火”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隴州社火!

“社火”亦稱“射虎”,是中國西北地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也是指在祭祀或節日裡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具有紅火、熱鬧之意。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隴州社火!

陝西渭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孕育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在這片黃天厚土的八百里平原上,至今還流傳著光彩照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在人類的進化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水而居,渭河流域“社火”文化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隴州社火!

隴縣每年春節期間,各鄉村、工廠和國家企事業單位都要裝扮社火,農曆正月初二開始,走鄉串戶,過街入巷,向人們進行拜年迎春祝賀遊演。正月十五元宵節,集中在縣城遊演,數萬群眾到縣城觀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轟鳴,彩旗飄揚,絢麗多姿,成為隴縣一大景觀。據考證,隴縣社火是中國保留較為完整的原生態傳統文化歷史遺存。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隴州社火!

隴州社火由來已久,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約有2000餘年的歷史,發展於隋唐,盛於宋、明、清時代。隴州社火是隴州民間藝術的一絕,更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瑰寶。據隴州舊志載,早在秦漢時隴州民間就有“百戲”遊演活動。公元前209年,古隴州人根據黃公伏白虎事編演“角抵戲”《東海黃公》。公元前81年,漢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隴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詭狀異形,以穢縵為歡樂,內外共觀,獸不相避”的記載。明清時期,隴州各古廟會戲唱鬥臺,隴縣各家社火晝夜不絕,隨場變演,已形成賽社火的風俗。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隴州社火!

隴縣社火形式多樣。有重現古戰場的馬社火,粗獷剽悍的背社火,血腥恐怖的“血社火”,雙腳踩蹬、玄妙精彩的高芯社火;多伴有威武雄壯的鑼鼓隊、傳神誇張的社火臉譜及意趣橫生的鞦韆、蹺板,形式多樣的舞獅舞龍、跑旱船社火表演,傳神誇張的疙瘩臉譜社火等。隴縣社火因形式曲雅新穎,藝術種類繁多,已發展成有固定臉譜、服飾、道具和表演時間,深受隴縣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群眾性的民間藝術娛樂活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隴州社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