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渤海之濱到萊茵河畔,由“君權神授”到“君主立憲”

歷史是相似的。兩個互不流通的群體,其發展進程卻是一樣,只是或快或慢的差別。似乎只要滿足一些條件,在合適的環境中,人類社會便朝著一個既定方向前進,演變與進程如同一段早早編寫好了的DNA編碼,由人類手持鑰匙去打開它,打開這個寶庫。它,為什麼出現在我們必經之路上,它,通向哪裡?

君權神授是封建時代君主(皇帝或國王)為加強集權統治而提出的說法。這個說法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現過,無論是東方“受命於天”的思想,還是西方“加冕為王”的儀式,我們可以看到,君權神授伴隨封建君主制由形成,發展,繁榮,衰弱,到滅亡。


從渤海之濱到萊茵河畔,由“君權神授”到“君主立憲”


由於社會生產進步,出現剩餘資源,於是便有了私有資產,人們不再滿足統一勞作,公平分配,受想要佔有更多的慾望驅使,也就出現了剝削與被剝削,出現了私有制。在這個物資匱乏的時代,人代表著勞動力,既充滿價值又遍地都是,也就成了最好私有物。當社會大部分勞動者是奴隸時,該社會形態即為奴隸社會。從夏朝開始,公天下變成家天下,私有制出現,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繼承與世襲制是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特色。不難看出,封建制與奴隸制並無區別,奴隸成為平民,私有財產增多,解放了內需,加快貨幣流通,創造更多財富流到地主階級,無非是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唯一好處是有了人權概念,人不再是如豬狗牲畜一般卑賤。陳勝在大澤鄉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恐怕是最早的“人人平等”的人權吶喊吧。出自《史記·陳涉世家》

有了人權意識,人民就會極力爭取自己的利益,一但權益受到侵害,便有了反抗,有了鬥爭。進入封建社會,統治者首要考慮如何處理這個棘手問題,於是有了統一思想,有了君權神授。


從渤海之濱到萊茵河畔,由“君權神授”到“君主立憲”


我國封建社會與奴隸社會的分界頗有爭議。一則說是春秋戰國,一則說是周分封制。其實,社會形態的轉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必定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甚至較長時間的孕運,所以封建制一些特色在奴隸社會就已經出現,也就難免會讓人有爭議。商湯伐紂就是喊著“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的口號,滅亡夏朝是因為他有罪,受到上天懲罰。出自《尚書·湯誓》。周武王就自稱周天子,以示自己是天神派來統治大地的,也就有了“受命於天”的說法。

早在夏商周就有了君權神授的概念。如果單單以這點來判斷奴隸制社會與封建制社會的分界必定是不行的,但君權神授的確是封建君主制的特色,那麼這個分界在哪?如何去分別?思想。思想進步帶來社會進步,思想變化,帶來社會形態變化。無論是從奴隸制到封建制,從封建時代到近現代,最根本最重要的轉變在於思想。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都是跨越時代的標誌,而奴隸制與封建制的標誌是什麼?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為輝煌璀璨的時代。


從渤海之濱到萊茵河畔,由“君權神授”到“君主立憲”


說到西方歷史,就避不開羅馬帝國。“條條大路通羅馬”,在地理上橫跨亞歐非三個大陸,時間上橫跨15個世紀,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西方歷史分為古典時代,中古時代,近現代。其中以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為中世紀開始,東羅馬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為中世紀結束。西方的中世紀又稱為“黑暗時代”,其特色就是動盪與混亂,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在這樣環境下,基督教得以迅速發展壯大。宗教禁錮人們思想,與君主共同統治人民。

一種是作為手段,一種是作為依靠

西方君權由上帝授予,以宗教為媒介交於君主手上,所以要有加冕儀式,君王才能名正言順地行使權利。宗教的意志代替了上帝的意志,在某些時期,雖說是君主統治,倒不如說是宗教統治,神權壓倒君權,教皇凌駕君主之上。東方君權由上天授予,但皇帝是最接近天的人,自稱“天子”,皇帝的權柄不假人手。在東方“君權神授”更多的作用輔助君主統治,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天作為一種輿論,掌握在皇帝手中,誰擁有兵權誰就代表天意,通過戰爭獲取得至高權利。

東方和西方“君權神授”大有不同。在東方是一種統治工具,在西方是君主統治的基石,君權統治反倒成為神權統治的輔助。所以在中國封建制度剛剛形成就有了君主專制,秦朝(公元前221—前207)的中央集權,皇權至高無上,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統一政治,經濟,思想,大權獨攬皇帝之手。而西方從15世紀才開始走向集權,直到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確立“王權至尊”。


從渤海之濱到萊茵河畔,由“君權神授”到“君主立憲”


西方各國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影響,人們不再願意接受宗教思想禁錮,在君主帶領下,將宗教拉下神壇。宗教已無力染指世俗權力,成為單純的信仰 此時君主權力達到頂峰。然而各國君主還未高興多久,便被資本主義的大炮驚醒,伴隨著地理大發現的是資產階級的出現。啟蒙思想不僅僅是打破宗教思想禁錮,更多的是人權概念,自由和平等。對於那些還做著君主專制美夢的國王們,於是被送上了斷頭臺。

被嚇破膽的國王們,丟下皇冠逃命而去,而此時,還沒有出現民主,共和,趕走國王,誰來治理國家,人們也就意識到,暫時還離不開君主。迎回自己的君主,但又怕君主在這個位置上胡作非為,於是和君主簽訂協議,什麼事情不能做,規範君主權力,這就是“君主立憲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