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锋:无愧于世间,无惧于世俗

颜回死了,才四十岁。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儒门五圣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颜家的生活条件太差。每天用个篮子,装点糙米饭吃,没菜,用瓢舀点水喝,以水下饭。住的也差,在偏辟狭仄的巷子里。这生活条件,不用说,营养肯定不良。千万别得病,病了没钱治。

刘建锋:无愧于世间,无惧于世俗

现在,正当壮年的颜回死了。他父亲颜路,白发人送黑发人。虽悲恸万分,但摆在眼前还有一桩难事,没钱给颜回置办椁。

什么是椁?就是棺材外面加的棺材套。周朝的时候,对棺材外面加椁有严格规定。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加一重,平民只有棺材没有椁。

颜回是个读书人,学问一流,属于士,可以加一重。不给颜回的棺材加椁,颜路认为很丢脸,会被人笑话,被人看不起。颜路也是孔子学生,没办法,找到孔子说,能不能请孔子把马车卖了,整点钱帮颜回做个椁

孔子说,前些年,我儿子孔鲤死后,也是只有棺,没有椁啊。再说我刚刚得了个差事,每天要跟着大夫到各地去,总不能大夫坐马车,我自己跟在后面走路吧?哎呀,看来孔子也是穷得很!

颜回的同学们,要厚葬颜回。孔子说不能这样做。这回大家没听老师的,凑了一笔钱,置办了椁,厚葬了颜回。

孔子说,颜回呀,这不是我要这样做,是他们那些人作的主呀。

刘建锋:无愧于世间,无惧于世俗

颜回的志向,是以舜为榜样。

颜回生前,德行学业没的说,别人看他穷困潦倒,他每天乐呵乐呵。如果颜回在地下能说话,能同意给他的棺材加椁吗?所以,孔子对地下的颜回说,不是我要这样做,是那几个小子的意思。知颜回者,孔子也。

孔子和颜回,既不受制于世俗眼光,又没有成为文艺愤青。当时国家风气之败坏,纲常之崩塌,孔子又这么有学问,完全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孔子没有。十五岁的时候,孔子就立志,以文王、周公为榜样,希望挽乾坤于既倒,实现“天下为公”之大同。

然而,孔子一生,都没得到真正的机会。

各国君主表面称赞,私下都防着。生怕让孔子治国,国家会被孔子夺了去。孔子穷,收入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学费。学生虽多,但穷学生多。有些学生,拿几条腌肉,当作学费。

刘建锋:无愧于世间,无惧于世俗

在孔子以前,没有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孔子是祖师爷。也不知道当时,孔子有没有发招生广告。不管什么人,孔子都乐于教,希望育天下之才,治天下之事。当时,太多人耻笑孔子,说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像我们今天,鄙笑一个傻子,明明一件毫无可能的事,他却认认真真,坚持一生。

正是孔子的坚持,中国在近千年的中世纪,没有像其它文明,遭遇神权的黑暗统治,让人民每日在水火中煎熬。

受益于孔子,中国人民生活在相对有温情的国度。

刘建锋:无愧于世间,无惧于世俗

今天,物在驾驭人,而不是人在驾驭物。多少人为房子、车子、票子而活,又有多少人追名逐利抢地位。世人用房子、车子、票子打量人,用名誉、权利、地位来区分人。而人们不敢不为之丈量,不敢不为之区分。

一个人,没钱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志向;一个人,没有机会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才华;一个人,别人不知道自己不可怕,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一个人,心中有理想,身上有才华,才可无惧于世俗,而臻于至善。

本文观点出处:

论语先进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之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雍也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礼记礼运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