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 新說……

——《西遊記》的許多素材採集於陵川

侯孝義

十五年前,將近不惑的我,還很是不明事理,緣於爺爺生前一句話,憑著一股好奇心,居然著瘋著魔般鑽研起《西遊記》來。記得是1998年某月某日,在當時的陵川報上發表一篇短文——《〈西遊記〉與陵川有緣的推想》,且調侃似地加一引題——《信不信由你》。文章發表後,引發一些輿論,雖說見智見仁,但持不贊成觀點者居多,更不乏有人笑罵我是作賤四大名著,褻瀆文壇瑰寶,一時間,差不多連“沒有文德”的帽子都扣上了。

對於別人的評價,我還真不在乎。相反,倒是冷靜了不少,或者說對經典名著《西遊記》的敬畏平添了許多。在此後的十五年中,始終像一盞明燈一樣照耀著我前行的還是著名雜文家、《西遊記》學術研究專家何滿子先生的那句話:“人不能,任何藝術家也不能憑空虛構一個世界,必須以人間現象,以現實生活,包括歷史生活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十五年來,我對《西遊記》痴狂、膜拜,與日俱增。我翻來覆去地品讀、思考、推測,其結果是:《西遊記》與陵川有緣的看法,非但未曾淡漠,而且,印象(或曰圖像)越發明晰了。有些時候,簡直如骨鯁在喉,就要不吐不快了。在一次次拜讀——發現——驚喜之後,我常常是先作一個深呼吸狀,然後頗有底氣地想告訴任何人,我沒有鑽牛角尖,我又破譯了一個新密碼!《西遊記》與陵川有關,況且關係非同一般,委實是太密切,太密切了!

然而,激動之後,我旋即趨於平靜,我並不希望哪位隨便苟同我的觀點,我仍然想聽到批判的聲音。因為有位哲人說過:非議和批評對於發掘一個有價值的東西,恰恰是最有用和最寶貴的。

今天,我依然抱著向諸位討教的態度,把當初寫的那篇拙文,以及十五年來的一些新發現、新感悟,毫無遺留地呈現給大家。

一、1998年在縣報刊載的短文

信不信由你

《西遊記》與陵川有緣的推想

孩提時代,夏日黃昏,曾不止一次地聽爺爺講唐僧取經的故事。每至更深,老爺子總是點一鍋旱菸,在明明滅滅的煙火中感嘆:老唐僧就是從我們這道河上的啊。其時,總以為爺爺倦怠了又要開始用神魔鬼怪嚇我們去睡,而我等卻也切實頭皮森森,須臾間,三五個光屁股娃娃便如鳥獸散。

及至初中畢業,如麻桿般瘦羸的我,雖常以男子漢自詡,但一點嗜好仍捨棄不得。那便是總愛像尾巴似地跟著奶奶去串親(為打牙祭而已)。也正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於一親戚家裡發現了在當時被視為“禁書”的《西遊記》,僅是為了好奇和侃大山,在我如唐僧取經般繞過一些“繁體字”的艱難阻隔,“讀”過全書之後,我竟覺悟提高許許——爺爺的話似乎不無道理,僅從家鄉一些地名上推斷,竟與書中有許多吻合之處,譬如:

孫石窯(屬河南省南寨鎮某地,與陵川縣六泉鄉緊鄰),莫非是孫悟空的老家?

沙窯村(與孫石窯村不遠)似乎是沙僧的居所?

高家村(六泉鄉某地)難道高老莊因此演繹而來?

這種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很多:

書中有黑風山,六泉有黑風洞;書中有火焰山,六泉有火焰窪;書中有豬八戒,六泉有打豬壑、豬圈郊;書中有牛魔王,六泉有牛皮玉;書中有盤絲洞,六泉有盤鋪;書中有蓮花洞,相鄰的古郊鄉有蓮花山;書中有黃風嶺虎怪,六泉鄉有黃松背、黃虎掌;書中有水簾洞,六泉有靈泉瀑布;書中有白骨精,舊時六泉鄉香磨河峽谷懸崖下棺柩比比皆是,白骨隨處可見;書中寫孫悟空採摘山毛桃,倘若吳承恩老夫子真的如春暖花開時路經此地,那崖腦河畔,競相爭豔的山桃花也足以使人引發靈感,浮想聯翩。

近年來,我於工作之餘,再次頓首拜讀《西遊記》,這部鴻篇鉅製使我一揖到底,愛不釋卷。我不僅迷醉於書中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和個性獨特的神魔形象,更為作者登峰造極的藝術造詣和敢於違背宗教觀念把神魔鬼怪一視同仁的膽略而深深地折服。

不僅如此,我彷彿又發現了世外洞天,真有茅塞頓開之感:書中許多詞語竟都是陵川本地方言。

如:擬聲詞:咯嚓(樹枝折斷聲),唿喇喇(亂石滾動聲),撲轤轤(野鳥驚飛聲),掬律律(表動作迅疾),骨嘟嘟(表山泉流淌)。

書中還有“走遭”、“甚”、“茶鍾”、“供養”等說法,還有把“腳踝”說成“孤拐”,身體動彈說成“骨冗骨冗”,不一而足。

每每此時,我的猜想便無法壓抑地膨脹,或許吳老夫子真從此間走過一遭?如是徒步(也只能是徒步),那他可真經歷了坎坷之苦。如我的假想成真,他的路線大概是:從洛陽出發(因為白馬寺)繞輝縣西上,經三郊口的沙窯、孫石窯進入我縣東雙腦,在黑風洞小憩(也許短住)之後,沿香磨河峽谷進入赤葉河、高家(過去是官道),登上太行絕頂——六泉鄉的黃松背,天地為之寬闊——老夫子便產生到了“西天”的意念。

有點知識的人就會罵我牽強附會,或曰故作高深。其實不敢,打死我也不敢否認吳老先生駕馭文字的功夫,相反,更應肯定吳承恩洞悉唐僧取經的原委(他是偉大的歷史學家)以及對我國西部地理環境以及域外的風土人情(他又是一個偉大的地理學家)的瞭解。我只是想提醒諸位:吳承恩首先是作家,而作家需要靈感。

著名學者何滿子先生說過:“人不能,任何藝術家也不能憑空虛構一個世界,必須以人間現象,以現實生活、包括歷史生活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究竟吳老先生是在此生出“靈感”還是在此完成鉅著,有待大家論證評說,我的“磚”倘能引出“玉”來,豈不為我們鍾愛的家鄉,為陵川即將崛起的旅遊業再添一道亮麗的風景?!

二、《西遊記》作者素材採集路線圖

(略)

三、《西遊記》中部分名稱

《西遊記》中一些山名、怪名等與陵川一些地名、昆蟲名、蔬菜名、農具名極其相似,現列舉如下:

1.關於地名

黑風山、黑風怪——六泉東雙腦有黑風洞。

熊羆怪、熊山君——陵川八景之一有“熊山吐月”。

黃風嶺、黃風怪、虎先鋒——六泉有黃松背、黃虎掌。

蓮花山、蓮花洞——古郊鄉有蓮花山、蓮花洞。

火焰山——六泉鄉有火焰窪。

牛魔王——六泉鄉有老牛灣、牛皮玉。

九曲盤桓洞、九品寶蓮洞——六泉有九蓮窯。

水簾洞——陵川八景之一“靈泉瀑布”。

柳林坡——六泉有漫柳坡。

金角、銀角大王——六泉有大王、小王。

盤絲洞——六泉有盤鋪。

觀音院、小雷音——或許暗指崇安寺。

九頭怪——陵川村名中自古有九頭十八掌的說法。

平頂山——六泉鄉板山(上有廟宇)山頂極平。

高老莊——六泉鄉有高家村。

老龜——香磨河有一靈龜石。

犀精怪——六泉有西井頭。

太行山、天下第一名山——六泉佛山稱太行第一山。

白骨精——赤葉河峽谷崖下棺柩演繹而得。

獅駝嶺——崇文鎮有獅古橋村、圓圪駝村。

福陵山——崇安寺唐前稱福慶院、凌煙寺。

沙僧——崇文鎮沙上頭可否諧為“沙僧頭”。

豹頭山——六泉鄉有豹頭溝。

筆峰——獅古橋村面南龍王山曾有“卓筆峰”。

豬八戒——六泉有打豬壑、豬圈郊、高家。

白馬——六泉有趕馬雙、水草窪、水草溝。

2.關於植物

葫蘆——盛產於六泉東雙腦。

蔓菁、蘿蔔——是陵川主要蔬菜。

人參果——由黃松背五花蕊黨參聯想而來。

馬兜鈴——一味中藥,產於陵川東部六泉、古郊二鄉。

3.關於昆蟲

蠍子精、蜈蚣精、金蟬——蠍子陵川東部、西部較多,蜈蚣、蟬,全縣都有。

4.關於農具

釘鈀——是陵川本地春天主要備耕農具之一。

四、《西遊記》中的陵川方言或習慣用語

撈摸榔槺坐罪帶累弄喧饢糠作業走遭響器

齋公對命嘓啅孤拐串樓把勢怪道安生過樑

家火怎了做甚消食補襯匾食愛小秀溜掏摸

醒睡腳色謝土敘繁骨冗皮鬆影瞞害疼賴皮

搪倒大料絕早消停疾伶好來耳根叨餂差訛

搶白湯滾傷食捍面米湯頂缸夜來作賤搭聯

攝法蒸餅定餞餶飿輩庶忙冗使使堅飢肝花

外公掌燈癆病窄逼麻油實信日頭攛掇饃饃

塊把年把個把躲賴調和裝胖虼蚤扢扠扢喳

扢搭扢撲

不趁手可可的草紇撻撲壚壚掬律律屹蹬蹬紅媸媸

硬搠搠怎的來不識耍衝南上直南上山嘴上拐角上

幾年上屹迸迸沒眼色腰截骨沒脊骨腿挺骨上溜頭

白強強扢撻藤沒正經莫言語耳瓜子打罷春扢扠松

不搭理南一帶一轂轆燒荒的填牙縫不循理破傷風

怪不得動不動不成人褒貶人好人呀

爭不上手不得命處心心念念得個上風省使儉卻

櫃腳圪絡冒煙突火借我使使築了些土不犯紅沙

怎的來耶該甚個罪一遞一拳不要說嘴扯扯拽拽

碗來粗細抵架不住雷聲霍閃嚼舌頭根骨冗骨冗

要了你的哩用紙兒糊糊弄死他也不虧在哪裡見他來

只情跪著磕頭買賣生意弄不成不是個人生父母養的

清清把個活佛放了

五、新問題的發現和猜想

1.地名上的新發現

在十五年之前一些積累的基礎上,爺爺那句“遺言”,始終像一條隱形的絲線,牽引著我不斷延展思緒。我又驚異地發現:六泉的老牛灣,是牛魔王的原形嗎?六泉的西井頭,是諧指犀牛精嗎?還有六泉鄉的大王、小王二村,與金角大王、銀角大王有沒有關聯呢?潞城鎮的東大佛掌、西大佛掌,有多大個“佛”?是兩尊什麼“佛”?佛堂掌村又有什麼講究?六泉鄉的佛子山莫非暗喻唐朝佛子玄奘?再有令人稱奇的是,六泉鄉高家村、土窯村背後,有約三華里一道山嶺稱師傅嶺,與巍巍佛山數里之許,遙相呼應,又有什麼寓義呢?書中說到天下第一名山,可是借今天所言佛山為太行第一山演繹而來?書中的熊羆怪、熊山君與陵川八景之一“熊山吐月”有無關係呢?

六泉鄉有一個行政村,距佛子山不過二華里,叫拱山底,老一輩都稱“拱山底”。近些年可能當地人認為名稱不雅,遂改成“碽山底”了,理由似乎很充分,說是此地有鐵礦(陵川人把鐵礦稱為“碽”),但筆者還是認為“拱山底”正確,應該正本清源。因為“拱”者其誰?豬也!我牽強附會了嗎?我也不和你爭辯,因為更“牽強”的還在後頭。

書中第七十五回寫到師徒路遇獅駝嶺,稍一考慮便會發現蹊蹺,獅子和駱駝怎麼能混為一談呢?莫非是取了“崇文鎮獅古橋村、圓圪駝村”的首尾?更巧合的是,就在這一回裡提到了“筆峰”,莫非是指獅古橋村對面龍王山上的“卓筆峰”嗎?

如上邊所言站得住腳,那豬八戒的出處福陵山就很有意思了,大家知道崇安寺,《陵川縣誌》載,唐朝之前名叫福慶院,也叫凌煙寺,那福陵山可是緣此而來?當然,我絕沒詆譭崇安寺的意思,崇安寺是陵川的象徵,先有崇安,後有陵川,無論你走多遠,崇安寺總是牽著陵川遊子的魂,這是毋庸置疑的。

現在崇安寺的山門裡塑著彌勒的金身佛像,兩邊有四大天王,據考,唐朝之前即是如此,這在中國所有寺院中也是罕見的,書中第六十七回寫到“彌勒縛妖魔”,能否說明作者到過此處?崇安寺唐朝之前當央殿裡塑著觀音和十六尊者,書中把觀音菩薩作為一個重要佛家來刻畫描寫,不能不令人頓開茅塞。細細琢磨,從洛陽白馬寺到陵川崇安寺不過二百里許,幾乎就是《西遊記》一條密集的素材採集鏈。

2.石匣子裡的猴像

沿陵輝路西上,從河南進入陵川境內,即是靈泉瀑布(水簾洞的原形)走進香磨河峽谷,離靈龜石(老龜的原形)五里許,在懸崖的縫隙處有一石窟,裡邊確乎有一個石猴的頭像,近看不甚分明,若離二三十步再看便清晰可辨,栩栩如生。僅從那石猴的一臉哀怨,就能使人萌生不盡的聯想。

3.關於《西遊記》作者的爭論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生活於明朝末年,江蘇淮安人,字汝忠,屢試不第,是個後補的貢生。一直以來,關於《西遊記》作者的問題頗存爭議,也有人說,鉅著出於明朝“清詞宰相”李春芳之手,吳承恩只是最後定稿人。

既有爭議,我想再加一點也無妨,那就是既然書中有許多地名、怪名、動植物、昆蟲名與陵川本地有諸多吻合之處,且如此相對集中,甚至連農具“釘鈀”也寫了進去(殊不知古代十八般兵器裡是沒有釘鈀的),如此說來,名著是不是陵川本地人寫的呢?或者參與撰寫不成?要不怎麼有那麼多陵川方言和習慣用語呢?即便不是,那麼作者吳承恩(或李春芳)在陵川生活過相當長一段時間?

六、寫在結尾的話

萬永勇主編的《中國通史》載:“《西遊記》直接的創作目的是為了給讀者以閱讀的快感。”的確,兒時以至青年,讀《西遊記》無非是尋樂子、圖開心、自我陶醉而已。及至後來,每每捧起它,我都是誠惶誠恐,只差沐浴焚香三叩首了。

《西遊記》作為一部長篇魔幻小說,稱得上是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絕唱。它的好,好在藝術形象的逼真描繪,好在唐僧師徒的團結精神,好在抑惡揚善的浩然正氣,好在它是一部集政治、歷史、地理、軍事、易學、醫學、佛學、道教和魔幻於一體的鴻篇鉅著。撇開這些,單表書中的詩詞曲賦,我以為絕不比唐詩宋詞等遜色。今天寫這些文字,我不怕別人罵我“臉皮厚”了,反之我卻為我的“厚”積而薄發感到一點點驕傲。我希望有識之士都能於世俗的喧囂聲中靜下心來,看看《西遊記》,一來驗證一下一個書痴是否在信口雌黃,二來作為一個文化人,不看此書真是天大之憾事。我百分之百不信,你要虔心看它,會愛不上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