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公元前227年,始皇帝二十年。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有席捲天下,囊括四海之心。到戰國末年,天下諸侯久困,秦王嬴政即將一統天下。當年燕太子丹欲逆勢改命,遣荊軻刺秦。漸離擊築,風蕭水寒,荊軻帶上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之地圖,踏上不歸之路。最終圖窮匕見,壯士不返,燕丹亡命,始皇一統。


這張見證過中國首次大一統的地圖後來不知所蹤,也許得等到有一天,後世揭開始皇陵的秘密才能知曉。而我們的圖上近代史系列則由此開始,因為中國近代史雖然開啟於鴉片戰爭,但中國的地圖史卻要早很多,甚至可以追溯到中華民族誕生的那一天。


傳說在上古時代,華夏大地曾洪水滔天,百姓流離。大禹受舜帝之命代父治水,別妻離子,過門不入。河神馮夷獻青石於大禹,上有治水地圖。大禹以圖治水,並分天下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禹跡所至,遍及中國。之後,大禹歷時一十三載,治水終獲成功,從此“禹跡”就成了華夏九州腹地的代名詞。


據傳大禹治水有三件寶物,分別是河圖、開山斧和定海神針。可見在古人眼中,地圖是用來治理天下的國之重器,非凡夫俗子可用。即便在今日,強大的地理測繪技術,依然是強國標杆,大國所恃。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兆域圖》,至少成圖於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它把一個陵墓的設計方案刻制在一塊青銅板上,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建築設計地圖;後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又出土了戰國末期木板地圖和西漢初年紙質地圖,則是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和紙質地圖;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也出土過三張西漢初年地圖,分別是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這又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軍事地圖。


這些地圖都可以從側面印證荊軻獻圖的真實性,也體現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圖的地形圖


漢代時,我國文獻資料已經有了關於水平儀、測杆、測錘、水準儀的記載。西晉時,著名科學家裴秀提出了製圖六體,有了比例尺、距離、方位、高度等重要概念,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近代西方測繪技術傳入之時。唐代幅員萬里,萬國來朝,我國的製圖技術也日趨成熟。史籍中記載過許多唐代地圖,只可惜都毀於戰亂,後世無緣得見。不過現如今,我們倒是可以從宋代地圖中領略到盛唐風華。


公元1136年,南宋紹興六年,金天會十四年。


靖康之恥後偏安一方的南宋政權,已經和北方驟起的金朝苦戰多年,連皇帝都一度躲到了海上。若不是民心可用之下,中興四將力挽狂瀾,只怕就要提前百年上演崖山故事。


當年二月,韓世忠出兵淮陽,敗金兵;四月,岳母卒于軍中,岳飛請旨服喪,高宗下詔起復;六月,張浚撫師淮上;七月,劉光世攻克壽春。到了九月,北宋叛臣劉豫所建立的傀儡政權偽齊,分兵三路南侵。


古典時代的中國在治亂交替中循環,中原大地戰火瀰漫,百姓流離。


西安,這座偉大的城市,在漢唐盛世故去後,早已失去了往日風華,此時正處於偽齊的控制之下。就在當年,偽齊政權下令在同一塊石碑正反面刻石成圖,它們就是《禹跡圖》和《華夷圖》。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禹跡圖》拓本,現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兩圖都是根據公元801年,也就是唐貞元十七年,官至宰相的地理學家賈耽所繪的《海內華夷圖》省略縮繪而來,其繪圖動機不明,作者同樣不明。


《禹跡圖》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測繪技術,按照裴秀提出的“計裡畫方”法繪製,簡單說就是記錄距離和方向,然後繪製到一個網格上,這在當時具有極高的技術水平。雖然此圖刻於南宋,但因為沿用了許多唐代《海內華夷圖》的資料,所以滿是大唐的影子。北宋相比漢、唐、明、清領土面積要小很多,北方是遼國和西夏,西域更是遠不可及。要繪製這樣兩張包含詳細山川湖澤的中國和周邊地區地圖,除了必須掌握先進的數學和測繪理論知識,還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有無數官吏掌控地方,興修水利,編撰方誌,實地測繪。此後再將無數資料彙集中央,刻石成圖。


因此,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中,稱此圖是“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地圖,是宋代製圖學家的一項最大成就”。而在我看來,《禹跡圖》中所呈現的我國古代科技水平,一點都不遜色於國人所熟知的“四大發明”,因為地圖除了可以體現科技之精外,還能夠展現國力之大。


時至今日,《禹跡圖》依然完好的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可惜的是,許多中國人卻對它不得而知,不過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現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拓本來一窺它的真容。


我們之所以要先講《禹跡圖》和《華夷圖》,一是告訴讀者,中國古代的製圖技術曾經如同盛世大唐一般引領世界,又好似明清一樣逐漸衰落,黯然失色;二是要讓讀者知道,地圖除了是科技和國力的象徵,還能夠體現一個國家政治主張、文化傳統以及一個民族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是世界觀的高低,進而能夠找尋到中華民族在近代衰敗和奮起的脈絡。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華夷圖》拓本,現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地圖如何體現一個國家的主張呢?


比如現如今,我國在進行地圖編繪時,會特別強調對臺灣、釣魚島、南海、藏南等地的領土主張,表明這些地區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歐美國家的地圖上則正相反;我國會在世界地圖中,用空白標註印巴衝突的焦點克什米爾地區,這暗示著我國對該地區主權所持的中立態度,但同時又會畫上兩國之間的實際控制分界線,表明我們的另一種態度。


地圖又如何體現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


地理和天文密不可分,地圖中的“地”,不光代表著地球或者地理,很多時候它還代表著空間,所以地圖上不僅有陸地,還會有海洋,也可能是月亮、星座或者宇宙。它既可以表示地表的植被,也可以表現地下的礦產,還可以是天上的雲層。可以是政治區劃,也可以是城市交通,還可以是水利河工,地圖本身就極具多樣性。


又因為“圖”的屬性,地圖不僅是一種用於行政、交通、軍事等目的的工具,它還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除了地理元素外,你還可以經常在其上找到各種裝飾、神像、人物、怪獸。甚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它真的就是一種藝術品,由畫室們繪製,被高懸在皇宮的牆上。它可以和山水畫、油畫、漫畫、海報、雕刻等藝術形式完美結合,有些時候你甚至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界限,這到底是地圖,還是圖畫。


所以地圖中到處都透露著人類文化的秘密,它能夠突破人有限的真實視野,可以從空間上幫助你理解人類世界中的各種知識。而歷史上的製圖師們,又以其瑰異的想象力,用地圖為我們呈現了當時的各種科學、藝術、政治、外教、宗教、商業和航海知識,因此,我們以後的故事都將以古舊地圖為主線。


但同時我們又不侷限在“地圖”,你無需在意我給出的圖片到底是不是地圖,這也是我們叫“圖上近代史”,不是“地圖上的近代史”的原因,我要用圖為你直觀解讀這段歷史。你也無需在意我講的是“中國近代史”還是“世界近現代史”,在我看來,只有把中國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統一起來,才能真正的讀懂這段歷史,而要探索人類如何從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文明一步步走向全球化,也必然少不了世界地圖。


那麼地圖怎麼體現一個民族的世界觀呢?


在《禹跡圖》的背面有一張《華夷圖》。《華夷圖》上沒有刻制網格,不如《禹跡圖》精準,但其範圍比《禹跡圖》大,體現了當時中國人對周邊世界的認知。在未來的章節中,我們還會看到更多國家地圖,來印證這一點。


如果說《禹跡圖》是一張繪製了華夏九州的全國地圖,那麼《華夷圖》則更像是一張世界地圖。一眼看去,它的繪圖範圍似乎比《禹跡圖》大不了多少,但此圖周邊的文字,卻記載了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名稱。其東北標有百濟、女真、契丹,其西北有烏孫、碎葉、蔥嶺等西域故地,西南有代表印度的五天竺,更遠則有安息、波斯、大食、大秦國和條支國,基本覆蓋了當時歐亞大陸的主要文明。


此圖以“華夷”為名,其中所呈現的世界觀,或者說“天下”,自然承襲自中國自古以來的“天圓地方”思想和“華夷五方論”。


華是指華夏,夷則代表蠻夷,“五方”是指中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在這一理論下,中國是地理中心和文化政治中心,除了華夏腹地,其它外邦皆是落後無知的蠻夷之國,願聽教化者可封賞朝貢,不服王化者,皆是蠻戎夷狄,不管遠近強弱,又有什麼關係?


兩千多年來,這種世界觀一直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人。時至今日,網絡上依然流傳著這樣的冷笑話,中國人眼裡只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不過中國皇帝雖然號有天下,富有四海,其實卻從來沒搞清楚這天下到底有多大。


到了明代,約繪製於1389年的《大明混一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不過它看起來和幾百年前的《華夷圖》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雖然圖中有了歐洲和非洲,但因為比例嚴重失調,不明就裡的人很難一下看出來。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大明混一圖》,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現如今我們已經知道,中華文明雖然延續至今,從未斷絕,但只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同樣偉大,其影響遺存至今。而在中亞,阿拉伯帝國也有過輝煌的歷史,直到今日依然影響著世界格局。而一個有著廣袤國土和人口的偉大文明,必然少不了地圖這樣的大國重器。


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地圖,是出土於今日伊拉克,約公元前6世紀的巴比倫泥板地圖,比人的手掌還要略小一點。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巴比倫泥板地圖,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在古羅馬時代,偉大的希臘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托勒密,就已經提出了一套非常先進的地理學說。他的鉅著《地理學指南》中,繼承了古希臘的地心說理論,並提出了經緯度、赤道、子午線、地圖投影等概念。由此可見,一個偉大的文明,必然在世界觀上有著卓絕的認知。


此時歐亞大陸另一頭的漢帝國依然強大,東漢和羅馬通過自己的力量,保證了中亞陸上交通線的通暢,絲綢之路亦由此建立。漢和羅馬到底孰強孰弱,也成了後世關公戰秦瓊般的不休話題。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一張約繪製於1300年的托勒密地理世界復原地圖


據說在《地理學指南》中,收錄了一幅世界地圖,4幅非洲地圖,12幅亞洲地圖,10幅歐洲地圖,涵蓋了當時歐洲所有的已知世界,不過這些地圖都沒有流傳下來,也就成了疑案。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托勒密地圖,都是後世的學者根據流傳下來的文字抄本復現出來的。在印刷術出現之前,所有複製版本的傳播也必須依賴手繪,也因此這些托勒密地圖在不斷的得到增補改進。直到誕生於中國的印刷術在十五世為歐洲帶來了巨大變革後 ,這本書才開始迅速傳播,成為舉世名著。


在1136年,羅馬帝國衰落後的歐洲正處於黑暗的中世紀,從5世紀開始到15世紀結束,一直延續了1000年。中國則從盛唐滑落,陸上絲綢之路亦一蹶不振,海上商路成了此時東西方交流的主要選擇。


中世紀的歐洲處於宗教神學世界觀的籠罩下,傳教士是主要的知識傳播者,學校也由教會創辦,地理理論反而出現了倒退。在7世紀到14世紀,歐洲最流行的是一種叫做T-O的世界地圖,它主要作為一種精神方面的指南宣傳教意,而不是追求地理上的準確,且夾雜著許多來著《聖經》的故事和想象中的內容。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一張簡單的12世紀O-T地圖插圖,現存於大英圖書館


這是一種上東下西,左北右南的地圖。代表伊甸園的東方位於地圖最上面,中間的T字將亞洲、歐洲和非洲分開,俄羅斯南部流入亞述海的頓河,被認為是歐洲與亞洲的東部邊界。尼羅河將非洲與亞洲分離,T字的一豎則代表地中海。最中心是聖城耶路撒冷,外面一個O字代表海洋。因為《聖經》裡說,大洪水結束後,上帝把世界分給了諾亞的三個兒子,閃得到亞洲,雅弗得到歐洲,含則分到了非洲。


在這些T-O地圖中,英國14世紀早期繪製的《赫裡福德世界地圖》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同時也是現存最大的中世紀壁畫地圖,此圖如同百科全書一般,繪製了1100副圖片和銘文,包括了大量來自《聖經》和西方古代地理著作中的內容,比如諾亞方舟、出埃及記、巴別塔、獨角獸、大力神阿特拉斯等,還能找到十字軍東征的故事。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Hereford Mappa Mundi》,長158釐米、寬133釐米,現保存在英格蘭赫裡福德郡的赫裡福德大教堂圖書館。


位於O形外圍頂端的是耶穌基督,正威嚴的端坐其上,審視著他創造的世界,同時舉起雙手顯示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傷口。在他的右邊,得救的人從棺材中站起來進入天堂,在他的左邊,一些人被剝光束縛在一起,拖向了地獄。在基督下方,O字內邊緣有一個被海水包圍著的火球,它是人類無法進入的伊甸園。魔鬼撒旦化作的一條蛇,正在引誘夏娃摘取知識樹上的禁果。


中國人的地圖將自己繪製在最中心,佔據了圖幅的絕大部分,這是天朝上國的華夷世界觀。歐洲人將宗教聖地放在最中心,將代表理想生活的樂園伊甸園放在頂部,自己生活的區域只佔據地圖中的一小部分,這是西方宗教世界觀。在人類還沒能真正探索完未知世界前,兩者都不能反映真實的世界地理,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時世界各大文明有著各種不同的地理世界觀。


在以後,我們將介紹印度的佛教世界觀如何影響日本,你能看到許多日本古地圖以南瞻部洲為人類世界,日本偏居一隅,天竺的面積最大。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的世界觀如何影響朝鮮,它們的世界地圖以中國為中心。我們還能看到戰國時齊國人鄒衍提出的大九州說,他認為在海外,還有八個和中國所處的神州大地一樣規模的陸地。


世界總是在螺旋式發展,當歐洲出現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時,中國的秦漢帝國在東方相耀生輝;當歐洲進入黑暗中世紀,地理觀大倒退時,我們卻進入了隋唐盛世,萬國來朝,地理測繪技術達到了一個高峰;而當歐洲從黑暗中甦醒,踏進了大航海時代發現世界時,中國的古典王朝卻開始沉睡,日趨封閉保守。東西方文明的發展競賽,就像是一個體壇排行榜,兩個重量級選手的積分互有高低,卻從未有過直接交手記錄,到底誰更厲害,終究要在某一天直接交手分個高低。這場延續幾百年的文明大碰撞,將隨著人類發展的腳步註定發生。


波瀾壯闊之間,到底誰主浮沉?


公元1154年,南宋紹興二十四年。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中興四將中最年輕有為的岳飛,已經在十多年前死於風波亭,此事也因此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冤案之一。此後,劉光世和韓世忠相繼離世,只有年紀最長的張俊因為附檜主和,謀殺岳飛,保全了富貴,一直活到了六十九歲,於當年去世。張俊雖然得以善終,卻永遠跪在了岳飛墓前,受後世唾棄,南宋再也沒有機會收拾舊山河了。


在《禹跡圖》誕生後不久,摩洛哥地理學家穆罕默德·伊德里西,繪製了此後三個世紀里歐洲最準確的世界地圖。托勒密地理學並沒有因為古羅馬的覆亡而斷絕,只是被翻譯成阿拉伯文,流傳到了伊斯蘭世界,等待著某一天和其它古典時代誕生的偉大學說一起,傳播到歐洲人那裡,雖然這個過程依然漫長。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伊德里西世界地圖的原圖均已失傳,這是上世紀的複製品,上南下北,現存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11世紀末,諾曼人把佔據西西里島的阿拉伯人趕了出去,但當時的諾曼國王魯傑羅二世,卻是一位開明的統治者,他無意清除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而是促成基督教和穆斯林學者之間的對話,並因此聞名於世。


因此,許多摩洛哥地圖學家的重要成果被製成地圖冊,伊德里西在地圖學上的天賦在他的治下得以充分發揮出來,許多地圖留存至今。又因為西西里島的貿易地位,伊德里西的名聲迅速傳遍整個歐洲。


在12世紀,托勒密的天文學和地理學說,從阿拉伯文翻譯回拉丁文,極大促進了歐洲科學技術的進步。托勒密學說的傳承只是冰山一角,雖然伊斯蘭世界和基督徒有著上千年的恩怨,但阿拉伯文明最輝煌的時刻離不開文化交流,歐洲文藝復興也離不開文化交流。


文明交流的手段除了和平的商貿,一直就有血腥的戰爭。


公元1457年,明英宗天順元年。


金朝衰落,南宋滅亡,蒙古崛起,明朝開國,燕王靖難,英宗被俘。鄭和的船隊並沒有為大明朝真正的帶來什麼改變,倒是東方的火藥和大炮被蒙古鐵騎帶到了西方,中國的富庶和文明也被馬可波羅帶到歐洲人耳中。


300年後的歐洲,已經正式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熱那亞的這張世界地圖,已經擺脫了T-O地圖的束縛,它上北下南,已經有了一個模糊的世界輪廓。此圖的作者未知,主要依據前往亞洲的著名探險家尼科洛·德·孔蒂提供的資料繪製。它的外形是橢圓形,這種形狀的地圖在中世紀中並不少見,這代表著諾亞方舟,此外圖中還有文藝復興時期地圖中常見的海怪。


雖然圖中的標註非常的粗糙,又夾雜著各種奇談怪論,關於神秘東方的知識依然貧乏,但就地理世界觀而論,已經不遜於當時的明朝地圖,整個歐亞大陸和非洲的基本樣子已經能夠看出來了,歐洲已經在迎頭趕上。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1457年意大利熱那亞的《Genoese map》,現藏於佛羅倫薩的國家圖書館


公元1492年,明朝弘治五年。


東方的中國一切如常,明孝宗朱祐樘也算是一個開啟中興,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帝國除了邊陲某些亂民起事外,似乎並無什麼大事發生,依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而在歐亞大陸另一頭的西方世界,德國地理學家和航海家貝海姆已經制作好了現存第一臺地球儀。


球體上的銘文上說,它的主要內容來源於托勒密的《地理學指南》,上面標註出了2000個地名,100多幅插圖,48面旗幟,15艘船,50多個圖例,還有那些神話傳說故事,想象中未知大陸上怪模怪樣的土著居民,奇異的動植物等。東亞和東南亞部分的資料,來自於馬可波羅關於東方的描述,非洲西海岸則根據來自葡萄牙的最新航海信息繪製。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現存最早的地球儀——1492年的貝海姆地球儀投影圖,圖中還沒有美洲


在這之前,哥倫布向葡萄牙國王提出了西行東方的“印度計劃”,貝海姆有幸得知了此事。當他知道葡萄牙皇家海事委員會認為,“如果在一個圓球上標明海路就會更加清楚明白”後,即著手研究製作地球儀這件事情。


此時的明孝宗還不知道,當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正式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船揚帆出海,向西而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0月12日凌晨,哥倫布終於發現了陸地,並把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一個具有宗教意味的名詞,代表著救世主。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只是欣喜若狂的他卻以為到達了印度,因此當地人被命名為印第安人。明孝宗始終沒有機會得到原本寫給他的國書,永遠不知道在大陸的另一頭,有一群人曾如此渴望得到他的覲見,並認為他治下的,是一個繁榮安定的神秘國度。此時貝海姆也許正在等待哥倫布的歸來,告訴他新航路和神秘東方的消息,把地理上的發現,繪製在新的地球儀上。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西方地圖技術如何趕超中國

胡安·德拉科薩1500年繪製的第一張包含新大陸的地圖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


哥倫布的同伴胡安·德拉科薩,把新大陸繪製到了一張地圖上,這是世界上第一張繪有美洲的地圖。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開啟了世界近代史之門,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則要等到340年後的1840年。




《中國地圖學史》餘定國

《地圖中的歷史》約翰·O.E.克拉克

《歐洲地圖裡的世界文明史》馬里奧·T.努爾米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