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很多宝妈都会抱怨自家孩子很“黏人”,自己洗澡、上厕所都像在“打游击战”,孩子一看不到妈妈就哭闹不止!对于孩子“黏人”这件事,妈妈们是既心疼又无奈。

有人说孩子“黏人”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这个确实包含其中,但不能一概而论。孩子“黏人”的问题需要区分具体情况来分析。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3岁前的孩子,“黏人”很正常。

其实,每个宝宝都有一定的“黏人期”,这个对象通常都是妈妈。3岁以前,妈妈是跟宝宝接触时间最长,最亲密的人。所以,每一个宝宝对于妈妈都有一种情感依赖,在生活中对于妈妈的情感超越任何人。当然,如果妈妈很忙,照顾的时间比较少,这个对象也可能换成是爸爸或其他经常照顾的人。

对还没有时间概念的宝宝来说,妈妈一旦离开他们的视线,就很容易产生焦虑、害怕的情绪,而妈妈最能给他们安全感和温暖。这是育儿过程中形成的依恋关系,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历程。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0~3岁,尤其是1岁半至3岁之间,是培养孩子的依恋关系的敏感期,这个阶段是宝宝“黏人”的最明显阶段。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求时,就会返回看护人身边。宝宝和妈妈之间保持温暖,亲密,适度的依恋关系,会使宝宝既得到满足,又心情愉快。

宝宝有了这种安全依恋感时,不但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和恐惧,还能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且发展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所以,3岁之前的孩子,“黏人”是很正常的。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既然孩子“黏人”是正常现象,为什么很多人(包括一些育儿专家)会说孩子“黏人”是因为缺少“安全感”呢?到底怎样的“黏”是正常的呢?通常孩子的“黏人”分为3种情况: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适度黏人,健康分离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上周末,妹妹过来看若兰,当时若兰正坐在我腿上,抱着我的脖子,给我讲故事(是的,是若兰在给我讲故事)。妹妹先对若兰说“天呐,这么大了还赖在妈妈怀里,”,然后又对我说“你也太惯着她了,这么黏着你可不行”。

过了一会儿,若兰说要骑着姑姑的“小海豚”(电动车)去外面玩,并且声明“妈妈不要去,我玩一会儿就回来了”。于是,妹妹带着若兰出去玩了一个多小时。回来之后,若兰很兴奋的向我描述了她和姑姑在外面都玩了什么,还总结说“今天玩的很开心”。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若兰是我一手带大的(当然,我家宝爸也很“给力”),和我非常亲,她最喜欢躺在我怀里,对我撒娇。但是,在我忙着的时候,她也可以自己玩,并时刻关注着我,一旦我忙完了,就立即凑到我身边来。如果有其他人在的时候,她也可以和其他人玩一会儿,并且在回到我身边的时候,会主动和我分享她的经历和感受。

适度黏人、健康的分离状况,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过于黏人,这是最让人头疼的状态。

表嫂娟子是一个事业心比较强的女性。儿子琪琪刚过完百天,就扔给了三姨,重返工作岗位了。因为上班的公司在外地,直到春节的时候,回来了5天就又走了,这时候琪琪都一岁多了。

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表嫂在家待了差不多两个月。那段时间,琪琪就像一个“袋鼠”一样,整天都要挂在表嫂身上。不管是玩玩具还是坐着发呆,表嫂都必须陪在跟前,除非睡着了,否则休想离开半步,就连表嫂上个厕所,琪琪都抱着腿不放。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3月中旬,公司通知复工了,琪琪听说妈妈又要去上班了,几乎是一天24小时贴在表嫂身上,就连睡觉都要抓着表嫂的手不放,就怕一觉醒来,妈妈又不见了(前年过完春节的时候,表嫂就是大清早琪琪还没起床的时候悄悄溜走的)。

可是,琪琪千防万防,也没有想到,妈妈竟然趁着自己吃饭的时候,再次悄悄的溜走了。当琪琪发现自己吃顿饭的工夫,妈妈又不见了的时候,躺在地上大哭了一场,连续两天都不肯吃饭,病了一个星期才缓过来。

当三姨和表嫂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表嫂说“不知道是不是前段时间在家和孩子相处太久时间的缘故,一看不到我就哭闹不止。这孩子也太黏人了!”表嫂只在抱怨儿子“太黏人”,却没有想过,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伯林厄姆.弗洛伊德说过:“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内心深处相信:分离是会反复上演的。”正是出于对安全感的需要,孩子才会想着时刻黏着妈妈。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就是他的安全堡垒,可以为他遮风挡雨,来面对外面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1到2岁的孩子自主意识刚刚萌芽,他们既不能停止探索的步伐,又会时常回头找寻妈妈的影子,这个阶段也是最黏人的。但是,表嫂在儿子才刚满百天的时候,就离开了将近一年;在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又“不辞而别”,今年好不容易有了一段和儿子亲密相处的时光,却又“故伎重演”,这种行为已经让琪琪严重缺少安全感。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宝宝完全不粘人,家长千万不可忽视。

邻居林静是一个非常爱美的人,既怕生完孩子后母乳喂养会导致胸部变形,又怕喝多了下奶的汤水会身材走样,更怕带孩子熬夜会有黑眼圈,长皱纹。所以,女儿倩倩出生后,林静压根儿就没有开奶,倩倩一口母乳都没吃过。婆婆王大娘勤劳又能干,林静直接把倩倩扔给了王大娘,自己乐得逍遥快活。

既不会干农活,又不愿意带孩子,在家待着着实无聊。所以,倩倩半岁的时候,林静干脆出去打工了。今年春节,因为疫情的影响,林静夫妻俩都被“困”在了老家。之前听人说“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最好玩”,林静“母性”爆发,想要跟倩倩“玩一玩”。可是,倩倩对林静完全就是一副“不理不睬”的态度,妈妈在跟前或者不在跟前,似乎没什么区别。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林静原本也不过是因为无聊,一时心血来潮罢了,并非真的想要跟倩倩玩,抱怨了几句女儿跟自己“不亲”,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还说她家倩倩最乖、最省心,婆婆真是捡了一个大便宜(因为倩倩和奶奶也不怎么亲近,所以林静实在无法说是王大娘把孩子教坏了,故意不让孩子和她亲近,只好以“捡了一个大便宜”来恶心婆婆)。

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就像倩倩这样,很少表现得特别依恋大人,总是自己玩,对大人亲昵的表现也不会有比较热情的回应。 但是,家长别以为这样的孩子,是天生特别好带的孩子。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当他对你发出爱的信号时,没有得到回应,之后他就慢慢地学会不再去黏大人了。这其实是亲子关系非常疏离的一个信号。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这样的孩子,在许多成年人眼中是如此乖巧/但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已经对妈妈完全失望,甚至不相信母亲对自己的爱。为了不让自己失望,所以他们回避自己对妈妈的情感,表现出漠然的状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对别人充满不信任,很难建立亲密关系,也不相信别人会爱自己。面对这样的孩子,妈妈一定要重视起来,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安全感。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6个方法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

3岁之前是培养孩子的依恋关系的敏感期。要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亲密关系基础,妈妈应该在孩子3岁前全身心地呵护、照顾孩子。如果不能做到,也要保证每天有2小时陪伴、照顾孩子。“孩子在3岁前,千万不要完全丢给保姆或者爷爷奶奶带。而如果妈妈必须与孩子分离,在孩子3岁前分离最好不要超过3天,6岁前不要超过一个星期。”如果孩子与妈妈分开的时间长了,其本来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可能会中断。而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是所有亲密关系的基础,只有与妈妈的爱连接上了,才能去爱别人。

如果一个孩子在3岁前,没有与妈妈形成健康的亲密关系,则不能很好地建立起自身的安全感,从而出现完全不能分离或过于分离两种病态的依恋关系。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以上两种病态的依恋关系,家长应该怎么办呢?若兰妈咪在这里为大家分享6个给足宝宝安全感的小妙招。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1、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他们的哭闹、黏人,不过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在年幼的时候,他们还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大部分的需求只有通过父母才能够得到满足。

在满足孩子需求的问题上,千万不要“延迟满足”(马伊琍曾在一档节目中讲述过她对大女儿实施“延迟满足”,后悔不已的事情),一定要“及时满足”,无论孩子有什么需求,我们都会及时回应。 因为我们相信,孩子的需求是否得到及时满足,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2、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

如果您发现孩子的安全感已经有所缺失,3岁以前,只要孩子哭了,就抱抱他。是的,只要您看到孩子难过都应该抱抱他。温暖的拥抱,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爱永远都在。

平时要多抱抱、多亲亲孩子,要经常和孩子说话,让他感受到自己被爱包围着。在家时可以让孩子一个人玩,并不时地过来和孩子一起玩,让他常常看见我们,这样能让孩子对我们产生信任感与依赖感。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3、高质量的陪伴不可少。

来自于母亲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才是孩子安全感满足的基础;与孩子进行各种心灵的交流,才是孩子精神愉悦的先决条件。

有研究表明,0-3岁的宝宝对妈妈的依赖超过任何人。在这个阶段,任何人都取代不了这种天然的母子亲密关系,如果在0-3岁期间,宝妈能亲力亲为地在宝宝身边,对宝宝来说就是莫大的安全感。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但是,在工作忙碌的大城市,想要全天候陪伴在孩子身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过有研究表明,每天孩子只需要2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就足够孩子安全感的需要。

每天20分钟时间,相信每个家长都能抽得出来。不过,这20分钟陪伴可不是陪着,不是你看着手机、孩子自己玩着玩具或者看着电视;而是要全心全意的陪伴。可以跟孩子有一些互动,比如孩子在玩玩具时,家长可以抽出几分钟的时间,陪孩子一起做这件事,你全心全意的爱,会慢慢打消孩子不安的情绪。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把这个时间作为家庭的“小仪式”固定下来。当其他时间,孩子要缠住你时,可以告诉他,你会在“快乐的20分钟”来陪他,孩子可能就没那么粘人了。

民间一直有个说法:孩子跟谁睡,就跟谁亲,这不无道理。有研究表明,睡前跟孩子聊聊家常,比睡前的亲子阅读效果还要明显哦!这样的温馨时刻越多,就有越多的爱埋入孩子的潜意识,孩子的安全感就自然而然的提升起来。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4、通过转移注意力来降低“黏度”。

如果妈妈要暂时离开宝宝一段时间,可是宝宝就是要黏着你不让你走怎么办?这时候妈妈可以让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陪着孩子,并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小宝宝是很容易被新事物吸引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培养他一些兴趣爱好,来转移他们对依恋者的过分注意力:如玩游戏、画画、看图画书等。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5、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其他人。

除主要照料者(比如:妈妈)外,家庭中其他成员也应该多点跟孩子接触,如多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建立一种融洽的亲子关系,让他知道,除了妈妈外,在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同样也是可以建立这种安全感的。待孩子再长大一点后,可以带他出去外面转转,多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接触,尤其是同龄的小朋友,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其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6、来去有交代,不玩“消失”。

有些家长对待爱黏人的孩子,喜欢采取“骗孩子”或者“偷偷溜走”的行为,其实这些都是不太合适的。这样会让孩子以为妈妈要永远消失了,妈妈再不喜欢他、不要他了,这种分离的感觉会让他们没有安全感而产生了焦虑情绪。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通过微小的细节安抚孩子的情绪,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如果妈妈要暂时离开,最好事先告诉孩子,让孩子知晓,并告诉他妈妈正要忙的事情,妈妈什么时候还会再回来陪宝宝一起玩,并且要履行诺言。回来后,要跟宝宝打一声招呼,告诉他你回来了,几次下来,他就会感觉到你是可信任的,而不是因为不爱他而要离开他了。

孩子“黏人”就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分清情况巧应对

心理学家发现:安全感强的孩子不但在成年后更容易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在成长过程中,也表现出更加敏捷的反应、自信的态度。一般来说,3岁以前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就基本稳定了,以后都不太会有大幅度的改变。所以,在孩子3岁之前,家长一定要给足孩子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人生的基石,是建立性格和世界观的地基。这个地基打得好,孩子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相反,如果地基打得不好,上面无论如何建设都容易“歪”。这就是为什么0-3岁之间建立好孩子的安全感是如此重要。

如果说人生是一列单程火车,错过的站台就会永远错过。那么0-3岁安全感建立的这个站台,是父母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一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