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賞析】《茶館》

《茶館》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

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除茶館老闆之外,有吃皇糧的旗人、辦實業的資本家、清官裡的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眾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

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

劇作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話劇賞析】《茶館》


【話劇賞析】《茶館》


《茶館》結構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於這家大茶館,全劇展示出來的是一幅幅氣勢龐大的歷史畫卷,形象地說明了舊中國的必然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一新式一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

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

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

【話劇賞析】《茶館》

劇目介紹

第一幕描寫清朝末年戊戌政變失敗後的時代,在表面看似生意興隆的裕泰茶館裡,卻籠罩著一種悽慘、冷酷的氣氛。破產農民康六被迫將十五歲的女兒賣給宮裡的太監龐總管;正直、愛國的常四爺因為說了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進監獄;一心想辦實業的維新資本家秦仲義和衛道的頑固派龐太監唇槍舌劍。從第一幕中,暗示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擴大,宮廷生活的腐敗與荒淫,流氓地痞橫行霸道,農民生活痛苦不堪,正直的愛國者慘遭鎮壓等。

第二幕描寫民國初年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軍閥混戰時代。裕泰茶館已呈現出衰落的跡象;大批難民進城討飯,巡警、兵痞、特務都來敲詐王掌櫃;清朝的老式特務宋恩子、吳祥子依然穩操舊業。這一幕既揭露了軍閥混亂時期的黑暗現實,也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進行了尖銳而有力的批判。

第三幕描寫抗戰後的國民黨統治時期,人民的痛苦更加深重了。在北京尚存的裕泰茶館已經破爛不堪,難以維持生意了;有名的廚師在監獄裡蒸窩頭;國民黨的沈處長霸佔裕泰茶館作為以拐賣婦女為業的場所;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國民黨官員們的相互勾結,加劇了人民的痛苦與災難。

【話劇賞析】《茶館》

《茶館》的結尾描寫了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三位老人經歷了三個黑暗的年代,已看透了舊中國社會現實的腐敗,在淒涼、絕望中,撤紙錢"祭奠自己",同時也是在給舊時代送葬。

王利發最後自縊,以死向黑暗的社會發出了抗議。第三幕在揭露黑暗現實的同時,又從側面描寫了人民的覺醒與反抗,描寫了學生運動的高漲和教員的罷課,而且還通過康大力參加革命以及康順子、王大拴等投奔西山游擊區,暗示了光明的前景。

【話劇賞析】《茶館》

《茶館》的謀篇佈局獨具匠心。全劇沒有貫穿到底的矛盾鬥爭,是一出以人物帶故事的話劇。它由幾乎沒有聯繫的幾個小故事組成。幕與幕之間在情節上的聯繫,表面上看是不太緊密的,但仔細分析,便可發現三幕之間的聯繫是作者描寫的一種深層的政治意識。

如"莫談國事"的字條一幕比一幕多。這富有象徵意義的紙條,揭示出在這三個軍閥政府的專制下,人民受苦受壓,是不能說話的,同時也有力地說明臨近解放的國民黨政府殘酷的事實真相。

【話劇賞析】《茶館》


《茶館》中有不少悲劇性的場面,但是全劇的基調卻是喜劇的,而且即使是悲慘的情節和細節也往往以幽默的筆法表現出來。老舍在《茶館》中塑造了許多小人物。王利發與秦仲義在社會風浪中的命運升沉都有相同之處,他倆都沒有逃脫破產的下場。劇中也出現了一些權勢人物,如龐太監、馬五爺及沈處長,但從處理這些人物的漫畫式、剪影式的手法來看,他們也還是作為小人物來描寫的。這些小人物都是老舍筆下幽默的對象,正是這些小人物形象才提供了這種寓悲於喜,啼笑皆非的題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