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命如浮萍的順民


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命如浮萍的順民


魯迅曾說:“沒有思索和悲哀,就不會有文學”。


老舍在《茶館》中,展現了戊戌變法失敗之後,近50年來北京各階層的生活全景,在這廣闊的時間線裡,我看到了順民王利發命如浮萍的一生。

他是茶館的掌櫃,有著“既在江湖內,都是苦命人”的生活哲學,當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他作為溫良恭儉讓的順民,一次次逆來順受,縱然命運以痛吻他,他依然努力地報之以歌,想盡辦法“改良”茶館,心懷樸素的願望。即使被生活扇了巴掌,但身上依舊有著一股磅礴的力量、內心滾燙、不容碾壓。


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命如浮萍的順民

話劇《茶館》


人活一世,保住本分,守住尊嚴,何其的難?

《茶館》一共分為三幕:第一幕發生在維新運動失敗後;第二幕發生在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指使中國軍閥進行割據、發動內戰時期;第三幕則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的秋天。

1、初期茶館:茶座多,真熱鬧,也有老來也有少。

在第一幕中,老舍是這樣描寫茶館的:

“這裡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與飯菜。那年月,時常有打群架的,但是總會有朋友出頭給雙方調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大茶館特殊的食品,價錢便宜,作起來快當),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了。”


茶館人物表(部分):


王利發:裕泰茶館掌櫃,精明、有些自私、但心眼不壞


常四爺:裕泰的主顧,正直、體格好


秦仲義:王掌櫃房東、闊少,後來的維新資本家


崔久峰:作過國會議員,後來修道,住在裕泰公寓裡

那時的王利發,嫻熟地在茶客中間斡旋:這邊打著招呼把鳥籠子掛好,那邊要趕著吸鴉片的相面先生;這邊要幫房東秦仲義找臺階下,那邊要給龐太監請安;收拾起地上的碎磁片,還得給各位主顧強調一下莫談國事。

街上兵荒馬亂,茶館裡精明的小商人王利發迎來送往,好像有他在,架就很難打起來。


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命如浮萍的順民


2、中期茶館:王掌櫃,動腦筋,事事改良講維新。

這時,王利發把茶館後部改成了公寓,前面仍然賣茶。這個時候茶館住了很多大學生,崔久峰也是其中一位,年輕的時候也以天下為己任,可惜看透了之後就到弘濟寺去唸經,再不問國事。而王利發不甘心,他覺得死馬也得當活馬醫,卻被崔久峰又嘲諷了一回。

報童來賣報的時候,王利發問:“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報童回:“掌櫃的,你不瞧也照樣打仗”。

這樣的世道下,王利發的日子一點兒也不好過:巡警來了,要孝敬茶錢;老式特務來了,要給津貼;吸白麵兒的來了,得白送茶喝;拉皮條的繼續在茶館裡幹買賣人的生意,趕也趕不走;好在還有常四爺,抓了兩隻雞、帶了幾斤醃蘿蔔,特意給王利發送來了。

茶館在王利發的“改良”下,艱難地維持著。

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命如浮萍的順民


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命如浮萍的順民


3、末期茶館:老茶館,破又爛,想盡法子也沒法辦。


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命如浮萍的順民

幾十年過去了,當初的爺已經老得不像樣子了,衣服也破舊不堪。

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在最後聚到了一起,訴說著艱辛苦澀的一生:

秦仲義主張了幾十年的實業救國,最後工廠被拆平了,只能從土堆裡撿回來些小零件和鋼筆。常四爺自食其力,憑良心幹了一輩子,七十多了,只落得賣花生米。而王利發呢,一輩子不忘改良,沒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作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只盼孩子們有出息,凍不著、餓不著、沒災沒病,可惜臨了白麵都沒吃上,就吊死了。

死之前,常四爺感慨了一句: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三個老北京人把撿來的紙錢撒了,自己替自己祭奠。

他們那一代人的青春,就在混亂的歷史中,消逝了。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過去的茶館,現在的互聯網


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命如浮萍的順民


老舍眼中的茶館,是文化交流的地方,不管是誰,都可以來坐半天。

茶館在北京城十分常見,興起於清代,有各種用途的茶館,包括清茶館、野茶館、書茶館、大型茶館,分別為商人談生意、文人文化交流、說書表演曲藝提供場所。

而部分群體對於茶文化理解的差異通過飲茶加以區分,例如,旗人在茶館喝茶時不用茶館的茶葉,而要自己帶,並要求用山泉水泡,以顯示獨特的身份。雖然在原劇本中老舍用“給她倒茶”四個字帶過了,但是在於是之老先生電影版的《茶館》裡,王利發替龐四奶奶沏茶的時候,補充了這一個細節。

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命如浮萍的順民

換句話說,茶館是過去的社交平臺、信息交流平臺,是百姓互動、交流的地方,甚至是一些人的精神歸宿。時代變化,今天人們在互聯網上尋找自己的圈子和發聲的地方,所以街面的茶館沒落了,因為社交的媒介變了。

現如今,人生百態盡在互聯網,因為這個地方,裝得下各個階層的人,“互聯網茶館”成了新的訴說的地方,有意思的是,我以為我在和王掌櫃聊天,結果對方可能是劉麻子。

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命如浮萍的順民

在日新月異的世界面前如何自處?

朱自清引用過一句話:“這部書使我們始而發笑、繼而感動、終於悲憤了。

老舍擅長表現中國的世態,他基本的文學精神是對北京市民社會不歇的批判。

在新舊交替必然的歷史面前,當農業文明全面瓦解的時候,老舍希望提醒人們在文明進步中要守住一些根本的東西,不要因為浮躁而失去了靈魂。

理想的生活是否在遠方?

老舍當年也在歐洲待過。

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命如浮萍的順民

他曾將巴黎和北平做過對比:巴黎有許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與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溫和的香片葉就夠了。在北平,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

他甚至還說: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不完美,而世俗很強大,強大到每天都給你提供新的選項、新的誘惑,但不管社會如何跌宕起伏,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若此,即使清貧,也能甘之如飴。


參考材料:老舍《茶館》、《想北平》、老舍《茶館》中北京茶文化的特色相關分析


更多美好,請關注“養晦日記”。

謝謝閱讀!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