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為什麼能火?

《茶館》為什麼能火?

這一次,我們一起讀老舍。

為什麼從《茶館》開始呢?因為這個劇本,不只是文學名著,也可以說是中國當代文化的標誌。在中國話劇界,《茶館》是無可爭議的最高峰。從1958年首演,每次重排《茶館》,都是現象級的文化事件。

在這個單元的三講裡,我會先跟你聊聊:《茶館》憑什麼是中國現代戲劇蓋世無雙的傑作?然後,我們再來說說舞臺表演如何成就了《茶館》?最後,再來從現代社會學的角度,聊聊“人生如戲”這個說法。

曹禺說:《茶館》的成就“前無古人,蓋世無雙”,尤其第一幕,完美程度達到了“古今中外罕見”。曹禺是什麼人啊?二十幾歲就寫出了《雷雨》《日出》,是中國戲劇界的泰斗,他說《茶館》蓋世無雙,可是把自己的劇本也算在內的。

曹禺為什麼這麼服氣《茶館》?或者說,《茶館》究竟厲害在什麼地方?

高超的對白

你可能覺得:這個戲我看過,沒什麼高深啊,每句話都明明白白。其實,這正是它的厲害所在:

好戲和好詩一樣,能產生大量名句,讓人們一直引用下去。“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簡單不簡單?但李白沒寫的話,人們就不知道怎麼用十個字表達這種情景。《茶館》也是如此,裡面的名句,我們一聽就會記住,就像這句話本來就在我們心裡。

到了消費社會,傑出的產品設計,效果不一定是讓人大吃一驚,很可能就是你心裡想的樣子,好像等它很久了。當年大家看到iPhone4就是這個感覺。

《茶館》裡的經典臺詞,比如“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你)還能把那點兒意思鬧成不好意思嗎?”都不是簡單的俏皮話,而是把中國人的心理琢磨到了細緻入微的地步。

再比如那句“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茶館》在法國公演時,觀眾對這句臺詞反響非常熱烈。但是,不管翻譯得多好,這句話裡的諧音和節奏,是隻有懂中文才能體會到的。

這就是為什麼每種語言,都要有自己的大師,甚至直到這個大師出現,這種語言才算成熟了。老舍寫出來的話,看起來平常,但是和詩句一樣。從此以後,這個意思,別人沒法表達得更好了。唯一的選擇就是繼續引用它。

《茶館》為什麼能火?

出色的人物刻畫

這部戲深層次的厲害,咱們一邊刷劇一邊說。

《茶館》的三幕戲,只有一個場景,就是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

第一幕的時代背景,是1898年的戊戌變法剛失敗,一個初秋的上午。

為什麼曹禺說這一幕高明呢?寫這個時代的北京,沒人能超過老舍。

從氛圍上來:它有最濃郁的市井生活和風土人情,裡面的每個細節,都是有神韻的文化符號。經得起一格一格地按暫停鍵。

要是從技術上來說:所有情節,每句對白都高度濃縮,但又一點兒緊迫的感覺都沒有。

不數不知道,整部戲的人物超過七十個。剛開場,就連續有二十幾個人物登臺。各自都有不同的經歷、身份和性格。而老舍呢,一兩句話就能把他立住。像高手下棋,對每條線、每個位置都調度計劃妥當了。讓我們覺得,這個人物走進茶館之前,有著豐富的過去;走出茶館以後,會繼續生活下去。

咱們來看看主要人物:

茶館掌櫃王利發,別看年輕,但精明強幹,老於世故。雖然有點兒自私,但心地很善良。他的人生只有一個主題,就是想盡辦法把這家茶館經營下去,維持一家生計。

我們最熟悉的,貫穿三幕明暗線的人物有:茶館的房東,闊少出身的秦仲義,是個抱負很大的民族資本家。八旗子弟常四爺,為人耿直,愛打抱不平,敢做敢當。反派或丑角裡,像心狠意毒的人販子劉麻子,性格陰暗乖戾的大太監龐總管。

《茶館》為什麼能火?

咱們就來看看,老舍是怎麼用一兩句話刻畫一個人的:

秦仲義一登場,第一句話是“來看看你這年輕小夥子會做生意不會” 。這是老年人居高臨下的口氣,但這時,他其實才二十多歲。為什麼這麼說話?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實業救國,別人沒有他的見識高。這句最不像年輕人說的話,卻最符合他自信、故作成熟的心態。

有個相面的唐鐵嘴,抽鴉片,總到茶館騙吃騙喝。在第二幕,他有一段經典臺詞,是這麼說的:“我已經不吃大煙了”——王利發說那你可真要發財了——可他接著說:“我改抽白麵兒了。”每次到這兒,觀眾都鬨堂大笑。老舍後來說,這句話不是虛構的,是他親耳聽吸毒者說的。

至於接下來,唐鐵嘴又演示怎麼用英國煙裝日本白麵兒時,說“兩大強國伺候著我一個人兒,這福分還小麼”,這句才是原創,最能寫出唐鐵嘴的無恥。簡單幾句話,一半出於觀察積累,一半出於虛構,對接得天衣無縫。劇裡的每個人物,老舍都是先徹底琢磨透了才動筆。

這種效果叫“開口就響”,既把人物表現出來,而且能製造強烈的舞臺效果。

高密度的情節設計

《茶館》裡的對白,是一句廢話都沒有的。看的時候也許你不覺得節奏快,但這種情節密度,在現實裡找不到。

《茶館》為什麼能火?

《茶館》的每一幕,都有大量在特定歷史時期才有的荒誕事件。在第一幕,是大太監龐總管從劉麻子手裡,買了十五歲的女孩康順子做老婆。常四爺因為發了句牢騷,被抓走坐了牢。

第二幕在第一幕之後大約二十年。是1916年袁世凱死後到1919年“五四運動”之間。王利發腦筋活,會改良,把茶館的後一半改成了出租公寓。雖然經常受大兵和特務勒索,但還能勉強維持。

常四爺出獄以後,自食其力,靠賣菜為生。當年在這裡被賣的康順子,在龐太監死後,帶著也是被買來的兒子康大力找回這裡,被王利髮妻子收留了下來。

這一幕的荒誕事是:劉麻子繼續販賣人口的勾當,這一次是兩個逃兵要合買一個老婆。

第三幕是北平臨解放前夕。這時,距離第一幕已經過去五十年,王利發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茶館也破舊不堪。世道動盪,群魔亂舞。前兩幕的特務打手、人販子和江湖騙子後代,都子承父業,混得風生水起。

這一幕的荒誕事是:龐太監的侄子成了邪教三皇道的首領,要在西山當皇上。因為康大力參加了八路,就想綁架康順子當人質。小劉麻子勾結官面,要霸佔茶館。王利發送走了康順子和家裡人,和同樣走投無路的秦二爺、常四爺撒了紙錢祭奠自己,上吊自盡了。

《茶館》為什麼能火?

這些情節我們都有印象,我簡單一說,你就想起那些經典場景了吧?《茶館》和一般戲劇不一樣:人物命運非常完整,但整部戲沒有中心線索,沒有我們習慣的那種強烈衝突,甚至也沒有明顯的情節高潮。

這就是《茶館》的創造力所在了:

《茶館》剛寫成,就有人覺得怪,建議把康大力參加革命作為主要線索。老舍回答得很有意思:“我寫的是垂楊柳,您硬要在裡頭找黃花魚。”就是說:這是苦心經營的,你不明白。

老舍要表現的,是廣闊的時間和空間:是五十年裡北京各個階層的生活全景。這種跨度,一個故事根本不能展現。《茶館》的敘事,不是像傳統西方戲劇那樣,聚焦在一個固定的點上;而是像國畫山水,是散點透視,視角在做平移運動。

王利發是男一號,但嚴格地說,不是男主角。那這部劇的主角是誰?其實是這家茶館。而這個大茶館是一個小社會,所以,這部戲的真正主角,是中國社會。用兩個小時,從容地講述中國五十年的社會變遷,呈現許多人的一生。你說,《茶館》是不是蓋世無雙?

因為老舍的視角是複雜的社會,而不是具體的個人,所以《茶館》就不能說是嚴格意義上的悲劇或是喜劇了。它從頭到尾都能既讓觀眾笑,又感到心裡沉甸甸。它的人物相當寫實,但著意表現的,不僅僅是情感,更是每個人的生活態度。

《茶館》在德國上演時,被國際文學界認為是一部當代性、世界級的史詩戲劇,是偉大的創新之作。我們中國人感覺不到,可能是因為用的都是舊文化元素。最好的創新,也和最精彩的詩一樣:一出來,就像是早就有了一樣成熟,但是,再也沒法被替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