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放眼中国能源战略:新基建推动“电氢并行”动力变革


5G时代,放眼中国能源战略:新基建推动“电氢并行”动力变革


“一五”至“十三五”中国能源战略的演变

4月8日,原国务院参事,在疫情之后的能源系列讲座中,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徐锭明老师为大家讲授了中国能源战略的演变。

我国能源战略是何如演变的?

“一五”:以建设火力电站为主,努力发展石油工业。

“二五”: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的长期建设方针。

“三五”:重点进行煤炭、石油的开发。

“四五”:加速石油、天然气、水电的开发,积极改变燃料构成。

“五五”:抓好大型水电站、大型坑口火电基地的建设。

“六五”:提出抓好能源的节约的概念。

“七五”: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

“八五”:因地制宜、水火电并举和适当发展核电。

“九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型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

“十五”: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

“十一五”: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立足国内、开拓国外,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体制,保护环境、保障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十三五”规划亮点:

1、积极构建智慧能源系统。

2、加快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提高可持续自适应能力。

3、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用户多元化需求,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与发电侧、需求侧交互响应能力。

4、推进能源与信息等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统筹能源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展望未来

售电公司准入条件。

(一)售电公司应当依照《公司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资产要求

1.资产总额不得低于2千万元人民币。

2.资产总额在2千万元至1亿元人民币的(含1亿元),可以从事年售电量6至30亿千瓦时的售电业务。

3.资产总额在1亿元至2亿元人民币的(含2亿元),可以从事年售电量30至60亿千瓦时的售电业务。

4.资产总额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不限制其售电量。

(三)从业人员。拥有10名及以上专业人员,掌握电力系统基本技术、经济专业知识,具备电能管理、节能管理、需求侧管理等能力,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至少拥有一名高级职称和三名中级职称的专业管理人员。

(四)经营场所和设备。应具有与售电规模相适应的固定经营场所及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需要的信息系统和客户服务平台,能够满足参加市场交易的报价、信息报送、合同签订、客户服务等功能。

(五)信用要求。售电公司及其负责人(包括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无不良信用记录,并按照规定要求做出信用承诺,确保诚实守信经营。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5G时代,放眼中国能源战略:新基建推动“电氢并行”动力变革


首届中国电力新基建及能源互联网论坛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的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视频会议、实时监控、数据监测、云处理……越来越多随着信息化变革所产生的全新业务形态进入到了我们视野中来。2019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推进,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 能源互联已不再停留在想象!

从国内发展角度看,近20年的持续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是在为2020年实现全面奔小康的目标保驾护航。新经济形势下,传统基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生活需求。未来的社会是万物互联的社会,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提高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以信息网、交通网、能源网为框架的新型基建将是新经济形势下必需产业,同样也将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石。

不负韶华,只争朝夕!为了更好的促进能源互联、电力新基建相关产业更好更快向前发展,北极星电力网将于2020年6月18-19日在北京举办以“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为核心的“中国能源电力新基建及能源互联网论坛”。

本次论坛汇聚电力行业协会机构专家、电力院校、电网公司、知名企业、设计院等行业人士,论坛将主要围绕“技术形态、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风险、商业模式和业务交流”等话题共同讨论智慧配电、电力物联网、智慧用电管理、营配调优化、微电网、智慧电厂、新型储能、能源物联、大数据、网络安全等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诸多热点议题,深入探讨能源电力新基建行业痛点,共商,共建,共享,共赢能源互联网未来!

5G时代,放眼中国能源战略:新基建推动“电氢并行”动力变革


充电桩与加氢站“齐飞” “新基建”将推动“电氢并行”汽车动力变革

随着地方政府和国家电网的持续投入,充电桩的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与此同时,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密切相关的加氢站布局,也在“新基建”风潮中多地开花。

汽车革命与能源革命融合,进而大幅改善能源结构。新能源汽车将代表我国未来汽车动力革命的发展方向。

最近“新基建”火了,全网进行科普,朋友圈也被火爆刷屏。但事实上,“新基建”并不是一个“新晋网红”,早在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

与以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此次“新基建”的最大特点在于“科技成色”十足,七大领域无不代表着我国当前产业升级的方向。在这一轮“热潮”中,以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车为核心的汽车动力领域的变革或将成为新的风口。

5G时代,放眼中国能源战略:新基建推动“电氢并行”动力变革


充电桩与加氢站“齐飞”

充电桩是“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受“新基建”浪潮影响,近期,多地政府对充电桩建设与运营的支持正在加强,如海南省计划从2020年开始,对全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分批给予建设运营补贴。

除了地方政府,加快充电桩布局也是国家电网当前重点发力的方向。今年2月,国家电网“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就提出,大力拓展专用车充电市场,积极推广智能有序充电,车联网平台接入充电桩100万个,覆盖80%以上市场和用户。

“要加快研究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毛伟明日前表示,国家电网将超前谋篇布局,在加快特高压发展、推动充电桩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取得突破。据他介绍,目前,国家电网车联网平台累计接入充电桩45.7万个,覆盖全国总量85%以上;公司率先在行业内开展充换电设施建设,累计建设充电桩9.58万个。

3月15日,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为响应国家“新基建”号召,国家电网正式开展“寻找合伙人”活动,邀请符合条件的合伙人与国家电网一同共建共享充电桩。国家电网这一独特的“平台+合伙人模式”将进一步刺激资本市场对充电桩建设的积极性。

随着地方政府和国家电网的持续投入,充电桩的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与此同时,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密切相关的加氢站布局,也在“新基建”风潮中多地开花。

目前,对于加氢站布局的地方性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今年年初,上海市嘉定区表示至2025年嘉定将总计拥有15座加氢站;张家口市提出于2021年6月前将建成16座加氢站;《潍坊市促进加氢站建设及运营扶持办法》明确将对在该市进行加氢站建设、加氢站加氢的企业给予补贴。从目前地方的规划和行业的“风向”看,作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充电桩和加氢站,都将逐渐步入快车道。

5G时代,放眼中国能源战略:新基建推动“电氢并行”动力变革


政策“破局”助推新“风口”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供应保障,充电桩和加氢站都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氢能领域,作为连接上游制氢、储运氢气与下游应用市场的枢纽,加氢站布局的提速,是推动氢燃料电池车发展的关键。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迟缓,正是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短板。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底,我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台,私人充电桩71.2万台,建设数量远不及预期。根据业内机构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450万辆,保有量约2300万辆,按照目前车桩比3.5计算,国内仍需新建约530万台充电桩。

在氢能方面,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累计已建成的加氢站共52座,建设数量、速度及运行参数与发达国家仍存差距。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魏蔚表示,目前我国加氢站数量较少,且能力薄弱效率低,需要有全面、切实可行的基础设施鼓励政策。“加氢站建设一定要先于车辆和终端应用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魏蔚强调。

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政策破局是突破瓶颈的关键。作为汽车领域的基础设施,充电桩项目存在前期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等困境,而加氢站建设也面临审批流程复杂、建设成本过高、征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扶持。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开始从中央层面出台扶持充电桩和加氢站的布局,并由此引发持续一整年的“氢能热”。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氢能产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支持的热度仍在持续上升,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司法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研究制定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同时还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机制,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

当前,随着政策的发力和“新基建”浪潮的来临,充电桩和加氢站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速,有望成为新的“风口”。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把充电桩纳入“新基建”行列,将激发万亿元级别的市场。在氢能领域,根据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及加氢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到2020年,燃料电池汽车将达到5000辆、加氢站达到100座;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100万辆,加氢站1000座,未来几年无疑将开启加氢设施布局的热潮。

5G时代,放眼中国能源战略:新基建推动“电氢并行”动力变革


动力革命电氢并行

3月7日,重庆两江新区举行“新基建·智能网联”专场“云签约”活动,签约项目总投资62.8亿元,涉及无人驾驶、氢能燃料电池等领域。据介绍,此次“新基建”签约将为两江新区乃至重庆市的“智能新能源出行”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这次签约也是地方通过“新基建”,以“组合拳”的方式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缩影。

据记者了解,“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以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为支撑,旨在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推动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事实上,在“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中,从5G、人工智能,到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都与汽车领域的变革密不可分。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看来,汽车革命必须与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变革和智慧城市很好地融合与对接,未来汽车的潜能将有赖于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创新。这些发展方向恰与“新基建”的导向契合。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实现汽车强国梦的现实选择,其中,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车是两种主要的发展方向。陈清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未来,车载动力电池的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实现并行发展,两条技术路线各有优势,都是我国走向汽车强国的战略机遇。

在业内看来,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实现零排放,是一场汽车的“动力革命”。陈清泰指出,汽车革命应与能源革命融合,进而大幅改善能源结构。事实上,电、氢作为二次能源,成为未来汽车动力的来源,也与未来能源结构的转型趋势契合。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连荣认为,未来我国终端能源将会呈现一个稳定的“电氢体系”,“电氢双系统供应能够大大地提高能源供应体系的效率、安全性和稳定性。”李连荣说。

根据工信部此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占汽车销量的25%左右,保守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700万辆左右。当前,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万亿市场蓝图正在成为新一轮资本角逐的“疆场”。毫无疑问,“新基建”的推进,将为“电氢并行”的“汽车动力革命”厘清障碍,奠定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