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热泪盈眶,这是为何?

引言

《沁园春·雪》中曾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蒙古的认知来源。但实际上,成吉思汗属于蒙古族,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他当时所在的蒙古国,与我们如今知道的蒙古却是两个概念。

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热泪盈眶,这是为何?

▲蒙古国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剧照

说到蒙古,这个国家地处中俄两个大国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存在感。但在历史上,作为中国的北方邻居,蒙古曾被包括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在内的各游牧民族统治,并给中原的农业文明带来巨大压力。为了应对来自北方的外患,内地的政权奋起反抗,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同时也主动出击塞外,双方战争不断。直到1949年10月16日,中蒙建交,由此两国便一直保持着睦邻友好的安定关系。

01

上个世纪,一位蒙古人在位于今天蒙古国内的一处断崖上发现了一段文字,却没有人能看得懂。因此各路专家闻风而来,但是,始终无人能识别出这些奇怪的文字。2014年以来,中国专家来到这里进行考察,这才解开了困惑当地人多年的谜题。

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热泪盈眶,这是为何?

▲断崖上的石刻照片

实际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蒙古国内就常常有类似的石刻被人们发现,上文所述的并非个例。一般来说,被发现的石刻都是刻在体积小的石头上,并不显眼,再加上石刻位置分散,所以起初,人们都不以为意。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石刻被发现,各路考古学者和专家马上认识到了这些石刻的重要性。经过中蒙两国专家多年的探索和挖掘,终于,这些小石刻所记载的东西能够重新被人们认知,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得以重见天日。实际上,这些石刻所记载的正是当年汉人征战匈奴的场景。

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热泪盈眶,这是为何?

▲匈奴剧照

02

根据汉代班固《后汉书》的记载,东汉时期,为了保证北方边境的安全,将军窦骁曾经率领大军出征匈奴,双方在燕然山一带大战。一场场血战之后,汉军终于获得了大胜。而当时,此地还不叫做燕然山,正是因为战争胜利,为了纪念,便将此山命名为燕然山。而《后汉书》的作者班固,当时也是随同大军出征,感于战争的惨烈和胜利的喜悦,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并将之铭刻于燕然山。而这,便是今天被发现的石刻来源。

小小的石刻,短短的文字,所记录的不仅仅是燕然山大战,更是历史的见证。它历经风霜,屹立不倒,见证了匈奴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也见证了华夏儿女为保卫祖国的勇气和奋斗。想到几千年前的祖先,跨越千里保家卫国,在此处抛头颅洒热血,前来考察的专家们怎能不热泪盈眶呢?

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热泪盈眶,这是为何?

▲现在的燕然山风景照

03

当然,石刻除了他所记载的内容,还具有很多研究价值,比如书法。因为石刻中所有的文字,都是东汉时期的文字。而这个时期,中国的书法正处于由篆书向隶书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对今天我们研究文字演化的过程很有价值。当然,除了书法,研究雕刻艺术的专家学者也可以从这些石刻中了解到当时的中国雕刻艺术水平。

石刻,并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他既包含了当时的书法和雕刻的艺术造诣和文学发展状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时间如何流逝,这些坚硬的石头始终屹立在那里,不惧风霜,不惧侵蚀,以一种坚强的姿态,将祖先的历史和记忆传承至今。今天的人们,既要认识到这些来自汉代的石刻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更要记住其所记载的那些历史,那些金戈铁马勇御外敌的历史。

中蒙两国联合考察断崖石刻,中国专家刚到便热泪盈眶,这是为何?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中的《燕然山铭》摩崖拓片

结语

从蒙古居民第一次发现断崖石刻以后,越来越多其他的被石刻相继被发掘出来,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们的注意,掀起了一次次对这些石刻的研究潮流。这些石刻,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在艺术上的高超水平,无论是从审美上来看,还是从石刻意境故事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除此之外,这些石刻告诉我们要铭记祖先的功绩,即便敌人逃到万里之外,也要将之彻底消灭,所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他们以一种高傲的姿态,向全世界昭告着,中国曾经强盛的国力和勇敢的精神。

《夜奔》

《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