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看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的坚守

开了,看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的坚守

1月23日,因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封城。长江大桥上不见了车水马龙,街市上不再熙熙攘攘。这座九省通衢、人口千万的城市被按下“暂停键”,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病毒在肆虐,一场疫情阻击战也悄然拉开了帷幕。

关键时刻显担当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彼时的武汉,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极度紧张,急需快速建起武汉版“小汤山医院”。封城当天,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盛洪涛紧急调集武汉市规划研究院20余名技术骨干,带队火速赶赴现场查勘。按市政府要求,10天内建成一座占地3.4万平方米、有1000张床位的负压新风系统传染病医院。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大年三十,规划工作人员研究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选址

开了,看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的坚守

得益于平时基础工作做得牢,武汉市局3天就完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选址和规划论证。大年三十凌晨一点半,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制作完成了医院红线范围图、权属图及规划控制图等图纸,最大程度地为设计和施工单位争取了时间;总规划师杨维祥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建设工地连续工作六天六夜,与施工单位协调敲定了施工图纸并现场指挥调度;局系统积极提供建院所需的规划、地籍、建筑审批等图纸资料,测绘院提供了覆盖20平方公里的图件100余幅,并协助完成火神山医院周边地下管网的测绘。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现场查勘,为火神山医院选址。

开了,看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的坚守

仅仅用了10天,从空无人烟的荒地到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武洁因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工作出色,3月8日入选首批“武汉市抗疫巾帼英雄榜”。

开了,看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的坚守

随着疫情的发展,开展方舱医院和隔离点的选址、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武汉市方舱建设指挥部就设在武汉市局。2月初起,武汉市局组织各区(分)局、局属事业单位精干力量,对全市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工业厂房、仓库等符合条件的建筑进行初筛,每天现场踏勘备选点30余处,推进完成了全市22处方舱医院建设,可容纳床位3.34万个,确保了新冠肺炎病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2月10日,武汉市局工作专班加紧开展全市集中隔离点选址,共计257处、7.41万个床位,形成了一区一表一册,列出了各区备选点清单和空间布局图。

开了,看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的坚守

他们努力跟病毒赛跑,力争早一天、再早一天,让“人等床”的无奈变为“床等人”的底气。

为快速定位患者、及时调配医疗资源,2月5日,武汉市局成立了疫情地图和空间分析战斗队。这支队伍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大数据等技术优势,从市、区、街道等不同层面,对确诊和疑似患者居住地快速进行地址匹配,对新增确诊和疑似人员进行空间定位,制作了全市“疫情地图”,实现社区确诊和疑似病人数量和分布实时更新。2月以来,累计编制发布区、街、社区级疫情空间分布图、防控图等160余张,统计报表260余份,更新发布确诊、疑似空间统计260次。同时,收集整理全市方舱医院、隔离点、定点医院、重症药房、药店及小区信息,建起专题图层,为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下沉社区战“疫”忙

申梦龙是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东湖分院员工,春节前回了湖南老家的他,时刻关注着武汉的动态。眼看大家在努力抗击疫情,结束了14天隔离后,他坐不住了,多次向老家的社区递交申请,终于在2月18日坐上了回武汉的列车,19日便投入到下沉社区工作中。

党员干部为社区送菜。

开了,看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的坚守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2月初,武汉市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69个党支部响应号召,对口联系帮扶汉阳区的42个社区,覆盖10万余户、25万余人。连续60余天,他们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开展电话调查、体温测量、上门排查、防疫宣传、就医协调和小区值守等工作。

党员干部开展群众物资需求录入。

开了,看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的坚守

申梦龙的工作日记中写道:“同事李万钧、潘牧樵在百灵社区,早上帮助空巢老人,中午吃泡面,没有休息,自己掏钱给居民买药;熊伟、尹巽、周文亮、钱昆4位同事,一中午时间帮助社区完成了4(辆)卡车17吨物资的卸载和分发,大家忙完后才发现防护服都磨破了;丘永东、方可、袁建峰、杨婷4人小组完成了9栋房屋1228户的入户排查;张旭超、朱娟排查到一户人家是2位聋哑老人,他们边写边比划,反复沟通后终于输入信息形成了健康码……”

武汉市局党员志愿者下沉社区服务群众。

开了,看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的坚守

武汉市局发挥技术优势,开发了“武汉社区微服务”小程序,上线了居民信息采集、社区疫情统计分析、社区帮扶助手三大板块,将出入登记等从“线下”变成“线上”,避免了登记“共用一支笔、共填一张表”的接触传染风险。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研发了“社区调查”等小程序,大大提高了排查和服务效率,助推了“无疫情社区”创建,得到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的一致好评。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为7个对口社区制作了1∶2000疫情防控专题影像图,方便了疫情跟踪。下沉社区的党支部围绕社区信息化建设与规划治理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近40份。3月26日,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美团单车撰写的《武汉战疫骑行报告》正式发布,这是全国首部以疫情期间骑行大数据为蓝本的抗疫研究。报告显示,武汉市有28万名“逆行者”骑共享单车前往一线抗疫,上千万武汉市民则保持“零骑行”。

“解封”重启信心足

受疫情冲击,需要全面评估疫情对全市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为武汉市按下“重启键”提供科学的规划体系。武汉市局率先开展了疫后重振规划,包括健全传染病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急救、社区卫生服务等医疗卫生设施体系,打造健康城市;全面梳理了2020年城建计划,围绕国家和省级项目拉投资、市级项目除痛点,突出医疗市政补短板、社区治理优环境、亮点区块提形象的工作目标,调整了今年城建计划总体安排和建设时序,提出新增项目53个。

“汉地云”平台系统

开了,看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的坚守

为进一步吸引外部投资,提振市场信心,保障项目用地需求,武汉市局研究提出武汉疫后重振政策17项并上报,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和湖北省支持,摸清了全市土地要素家底和供应潜力,构建“汉地云”平台系统,具备土地推介、智能寻地、政策手册、互动交流等功能,形成包括100余个土地推介项目和30个工业园区的招商项目库,涉及土地面积80余平方公里,其中包含制造业、重点功能区、酒店、医院、教育、历史街区、特色小镇和城市更新8类,实现了招商区域和地块信息的空间化展示。武汉市土地交易中心将现场挂牌调整为网上挂牌出让,推动重点项目成交,保障武汉市土地市场平稳运行。

3月23日,武汉市局为武汉轨道交通国博控制中心工程核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前后仅用了2个小时。这是“多规合一、多审合一”以来,武汉市首次核发的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3月31日,武汉市土地市场在疫情发生后首次推出的10宗用地全部成交,面积约120.7公顷。其中,蔡甸区一个商住地块经3家企业网上竞价52轮后成交,地块溢价率达25%。今年一季度,武汉市共公开推出土地40宗,面积约297公顷。

记 者:胡志喜 陈诗甜 邓红武

编 辑:赵志坤

初 审:程秀娟

审 定:汤小俊

  • 自然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的通知
  • 收藏!《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操作指南(试行)》全文来了
  • 自然资源部通报53个三调不实典型案例
  • 中央一号文,涉及自然资源工作的有这些
  •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
  • 请注意!全国三调办对疫情防控期间做好“三调”工作提出要求了

·END·

开了,看他们在疫情风暴中心的坚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