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史話

從2005年6月6日到2007年10月16日,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裡,上證指數從998.23的日內低點,一路上探至6124.04,創下了A股至今難以逾越的高峰。在這章裡,作者王豔偉帶我們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毫無疑問, 6124是一個巨大的泡泡。8年後,當人們開始遺忘它的時候,A股又悄然用槓桿吹起了另一個大小相若的泡泡。文中描述的全民瘋搶基金的現象,在2015年又上演了一次。每次的繁華過後,受傷的總是投資者。

一直以來都有“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說法,這是有數據佐證的。買賣時點不當、頻繁交易——是導致基民投資體驗不佳的重要原因。

市場機構有沒有責任?當然有。但作為投資者,我們首先要學會為自己的投資負責——光會選基金還不夠,還需要把握好買賣時點,在交易層面培養好的習慣。

第一,不在高位站崗。當你聽到周圍所有人(包括你認為絕不可能投資股票的人)都在談論股票,並且新基金髮行異常火爆的時候,儘量避免申購。這是被市場無數次證明,但又無數次被人們忽視的一條真理。

第二,控制心理偏差。我們買入短期淨值大幅上漲的基金,以為短期優異收益可以複製,這是錨定(Anchoring)偏差;我們頻繁調換基金,以為自己眼光獨到,可以逮到那隻短時間翻倍的明星基金,這是過分自信(Overconfidence)偏差;我們踏著市場的節奏申贖,隨情緒起舞,卻往往落得個追漲殺跌的下場,這叫過度反應(Overreaction)偏差。與人性弱點的對抗,是嚴肅投資者一輩子的事業。

第三,堅持長期投資。這是老生常談了。這裡推薦實現長期投資的最好方法——定投。關於定投的本質和好處,我們結合以後文章的內容再說。

第四篇: 第一次大牛市

股權分置,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特定歷史產物。2005年以前,國有股、法人股、社會公眾股“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這一矛盾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一直高懸於中國股市頭頂。

2005年5月,在經歷了幾輪方案意見徵求後,股權分置改革啟動,平等的協商表決機制得到了投資者的真正認可,也推動A股市場由此掀起波瀾壯闊的大行情。

在這場股改大潮推動下,公募基金迅速發展壯大。對資本市場而言,公募基金是最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而言,公募基金是不可忽視的流通股東;對老百姓而言,公募基金是發財致富的“捷徑”。

是的,對於多年來投資無門的中國儲蓄來說,這次牛市讓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曙光。在銀行門口徹夜排隊搶購基金,是當時的常見景象;一批年輕的基金經理在牛市中成長,成為人人豔羨的“天之驕子”;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在A股流通市值中的佔比一躍而起,由2004年底的13.59%直線上升到2007底的26.50%。

一、股改中的基金

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2004年底,A股上市公司總股本6584億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184億股,佔比超過63%。股權分置問題,已經到了不能不改的程度。

2005年4月29日,在“五一”小長假前夕,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佈股改正式開始。上市公司不股改就不能再融資,大股東必須讓渡利益,股改方案須徵得三分之二以上流通股股東同意,這些要求促使上市公司放低姿態,與流通股股東協商股改對價。

5月9日,“五一”小長假結束股市開門,三一重工、清華同方、紫江企業、金牛能源因股改宣佈停牌。但市場並未對股改給出積極回應,上證指數在此後近一個月裡持續下跌,6月6日跌破1000點,創出熊市新低。

股改迎來最具挑戰性的階段,時任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公開表態支持股改,“開弓沒有回頭箭,必須搞好”。緊要關頭,基金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事實上,個人投資者數量龐大、地域分散,上市公司顯然難以與其一一溝通。而彼時,公募基金已經是最大的流通股股東,截至2004年底,公募基金持股市值總計1597億元,在A股流通市值中的佔比約為14%。因此,對於股改試點方案,基金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基金的態度直接決定股改成功與否。

自然而然,基金作為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代表,成為上市公司股改中最重要的談判對象。

公募基金史話 | 第一次大牛市


第28次基金聯席會議在北京舉行

6月5日,在第29次基金業聯席會議上,尚福林表示,基金管理公司一定要從資本市場的發展大局和基金行業持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改革對基金行業長遠穩定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共同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實現證券市場和基金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時任證監會副主席桂敏傑則提出四點要求:一是基金公司要積極參加投票,起好示範作用;二是基金公司要從有利於市場發展、有利於股權分置改革、有利於恢復股市信心的角度進行投票;三是建議基金公司將投票權上收到決策委員會,而不要由單個的基金經理來完成;四是試點公司復牌之後,基金公司不要砸盤。

由於基金的積極參與,三一重工、長江電力、寶鋼股份等上市公司相繼調整方案,提高對價支付標準,使其更加符合流通股股東意願。

但在這過程中也傳出個別基金經理的索賄醜聞,並引發了關於基金投票權的一些爭議。有人認為基金份額持有人與基金管理人之間是信託關係,基金管理人無權對股改這一涉及持有人特別重大利益的事項進行獨自決策,而應將決策權交由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爭議的另一方,則認為基金管理人作為受託人,有權代行基金的各項股東權,但投票權應歸屬基金公司投資決策委員會而不是基金經理個人。

8月30日,第30次基金聯席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上,證監會提出,要“規範、慎重”地配合股改,基金對於一家上市公司股改方案的投票,應該有科學的決策流程,由公司層面如投資決策委員會決定,而不能僅由基金經理決定。

此後,股改逐漸全面鋪開,擁有大量表決權的基金公司找到了當“甲方”的感覺。上市公司為了股改方案順利通過,以各種方式給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做工作,最忙的時候,基金公司一天裡要接待幾批股改公司高管及股東代表的拜訪。

在對上市公司股改方案的表決中,基金大多數時候是溫和的,投票時以贊成票居多,但有時也展現出強勢的一面。

2005年10月,在西山煤電的股改相關股東會議上,其最大流通股東易方達基金公司旗下的8只股票型基金及其管理的社保基金一零九組合、六零一組合集體投下了反對票。最終,該公司股改方案僅以超過規定比例1.27%的微弱優勢勉強過關。

12月,銀華基金、博時基金和華夏基金對三愛富“10送2.5股”的股改方案集體投下反對票,最終該方案因流通股東的贊成率只有44.7%而被否決。這也使三愛富成為首家因遭到基金公司反對而被否決的上市公司。

還有媒體報道了當時美的創始人何享健帶隊拜訪大成基金時遭炮轟的場面。基金經理當面嗆聲何享健:“如果美的過去投資者關係做到位的話,現在股改的對價談判根本不會這麼困難,美的的關聯交易不斷、資本市場形象不好,希望能吸取教訓。”在股改以前,這是不可想象的。

而市場對股改的反應也由開始的質疑、擔憂,逐漸變得堅定、樂觀。對於股改前後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之間的關係,市場人士形象地形容為從原來的“同床異夢”變成了“同舟共濟”。截至2006年年底,滬深兩市共1301家上市公司已經完成或者進入股改程序,佔應股改公司的97%。

隨著股改進程加快,A股迅速回暖。2006年,上證綜指從年初的1163點漲至年底的2675點,全年漲幅超過130%。在2006年年底召開的中國金融論壇上,尚福林把股市向好的原因歸結為股權分置改革等系列基礎性工作,認為股改已經基本完成,取得了顯著效果,並稱我國資本市場正在發生“轉折性的變化”。

至此,基金完成了其在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在與上市公司大股東溝通博弈的過程中,基金贏得了上市公司的尊重,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伴隨A股的上漲,基金業績大幅提升,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追捧。一切自然而然。

而A股這頭沉睡已久的牛,則在2007年裡繼續狂奔,上證綜指最高探至6124點,成為至今仍無法企及的高點。

公募基金史話 | 第一次大牛市


表:公募基金持倉市值佔比變化

二、牛市裡的瘋狂

股市裡本就沒有級別,沒有階層,資本面前人人平等,股改後A股市場實現了同股同權,重新煥發生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伴隨股改,滬深兩市總市值從2005年的3.2萬億元左右一路走高,到2007年底已達32.7萬億元,增長約10倍,A股市場也一躍成為新興市場最大、全球第四大資本市場。

上漲的理由有很多,包括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五年熊市的報復性反彈、全流通時代到來、上市公司業績增長、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逐漸完善,等等。總之,這場前所未有的大牛市點燃了大量散戶投資者的入市熱情。

A股飆漲,基金創造財富神話,吸引更多投資者認購,基金建倉再助推A股,2006年和2007年裡,A股市場就進入了這樣一個良性循環。

在這背後,是數以億計的新股民和新基民。中國證券登記結算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06年,投資者新開A股賬戶308.35萬戶,較上年增加222.57萬戶;新開基金賬戶225.96萬戶,較上年增加188.93萬戶。2007年,投資者新開股票賬戶更是大幅增加,全年新開股票賬戶約3829.37萬戶,期末股票賬戶數達到1.13億戶;全年新開基金賬戶2227.97萬戶,期末基金賬戶總數比上年增長了近6倍。

公募基金史話 | 第一次大牛市


圖:滬深兩市新增A股賬戶數

認購基金的資金像洪水般湧來。Wind統計顯示,混合型基金的平均發行規模,在2005年四季度僅12.76億份,到2006年四季度已漲到75.33億份,在2007年二季度又躍至94.94億份。

巴菲特說,擁有一隻股票,期待它下個早晨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但當時搶購基金的人們,卻都抱著一夜致富的心態。彼時網上銀行還未普及,投資者依然習慣於到銀行櫃檯開戶申購,尤其是工行、建行等基金託管大行,基金業務激增,各個銀行網點每天都有投資者排著長隊辦理基金開戶事宜。同時,早期的新基金首發實行“先到先得”,因此在新基金髮行時銀行裡更是人滿為患,還有很多人趕在銀行開門營業前便提前排起長隊,成為牛市一景。

在2007年初的“晨星(中國)2006年度基金經理獎”頒獎大會上,央視財經評論員老薑還在臺上調侃兩位基金公司高管:“聽說現在買基金,要找你們批條子了,是吧?”

在老薑發出這句調侃前,A股的上漲正不斷刷新著人們的預期和認知,更刺激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2006年5月,滬指向上突破1500點;11月20日,便踏上2000點,回升到五年前的水平;到2006年年底,又躍至2675.47點,刷新歷史紀錄。基金髮行神話也不斷上演,發行節奏越來越快,首發規模越來越大,認購期越來越短,一批百億規模的偏股基金紛紛亮相。

2006年5月,廣發策略優選在短短8個交易日裡募得184億元資金,成為有史以來首發規模最大的偏股基金。2006年11月後,百億基金接連登場,南方績優成長、華夏優勢增長、工銀瑞信穩健成長等,發售規模分別達到124億份、141億份和122億份。而它們創下的中國基金“發行時間最短”紀錄,很快就被12月7日發行的嘉實策略增長基金打破:一天賣出419億份。嘉實基金公司也由此一舉成為國內首家資產管理規模超千億元的基金公司。

嘉實策略增長基金的發行成為牛市集體瘋狂的標誌性事件。嘉實基金也始料未及,連夜緊急開會增加基金經理,組成四人基金管理小組,也是首開行業先河。

數據顯示,2006年全年,僅新基金的發行量就超過4046億元,接近前5年的總和。基金也創下前所未有的財富神話,偏股基金當年平均收益超過122%,超過八成基金的收益率超過100%,最高的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基金全年收益達182%,成為2006年全球最牛的基金。

公募基金史話 | 第一次大牛市


表:2001-2007年新成立基金情況

由於牛市來得太快,基金的投資者教育工作尚在起步階段,許多投資者對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完全沒有了解,就盲目加入搶購基金的隊伍,不買高淨值的基金、不買不分紅的基金,成為當時投資者的普遍心理。

當時監管層對基金實行嚴格的審批制,每家基金公司每年只能發行兩隻基金。在新基金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基金公司也想辦法對旗下的老基金進行持續營銷,儘量做大規模,基金複製和基金拆分等各種營銷手段在此時登臺,成為當時基金市場上的一大特色。

基金複製是指基金公司選擇一隻業績好、市場認可度高的基金作為母基金,再發行一隻與其投資方向、投資目標、投資策略、風險偏好、運作方式和基金經理完全相同的複製基金。

這個營銷噱頭很受市場認可。2006年7月,第一隻複製基金南方穩健成長貳號在三週的發行期裡募得超52億元資金,此後易方達、景順長城、華夏、博時、海富通等基金公司也先後發行複製基金。

富國基金則選擇了份額拆分的營銷手段,2006年7月17日,富國天益基金單位淨值由1.6065元降為1.00元,同時將原先的1份拆分為1.6065份。這樣,基金資產淨值並未改變,但卻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前來申購。廣發、天弘、交銀施羅德、鵬華等多家基金公司亦隨後跟進。

但這波瘋狂的搶購潮也開始讓監管層和基金公司感到不安,首發基金於是有了新的規則——限額髮行、比例配售。

於是,一大批基金設定了100億元的募集目標,包括建信優化配置、匯添富成長焦點、中海能源策略等,並且均在一天內便達到目標。2007年3月,易方達價值成長髮行,募集目標為110億元,但僅僅一天時間,其收到的認購申請金額就超過194億元,最終以56%的比例確認配售。12天后,同樣以100億元為上限的上投摩根內需動力,在一天裡獲得超900億元資金的認購申請,確認比例低至11%。

幾乎所有的股票都在漲,小道消息滿天飛,大街上幾乎人人都在談論股票,央行數次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都沒能阻擋股市瘋狂上漲的腳步,2007年5月29日,A股摸高至4335點。沉浸在牛市裡的投資者沒有想到,當晚,財政部宣佈,將股票交易印花稅率由1‰提高到3‰,這個消息讓早就應該停下來休息的牛市大幅暴跌。5月30日開盤,上證指數直接跳空低開,跌幅達5.87%,數百隻股票以跌停價開盤,直至收盤,兩市共有853只股票跌停,上證指數暴跌281.81點,跌幅6.5%,深成指跌829.45點,跌幅6.16%。

這場暴跌讓初涉投資的大量新股民和新基民品嚐到了風險的滋味。但這只是牛市裡的一個小插曲,下跌的個股以沒有業績支撐的小股票為主,基金重倉的藍籌股大部分堅挺,對基金業績影響不大;在震盪不到兩個月後,A股重新開始向上狂奔,基金重倉股大都漲幅居前。這讓“5·30”成為一塊試金石,基金所倡導的價值投資理念被更多人所接受,更讓許多股民紛紛把錢從股市轉入基金。

“5·30”後,廣發大盤成長、華寶興業行業精選、景順長城精選藍籌等陸續發行,且認購申請金額均超過募集目標,比例配售成為新發基金的常態。

基金公司也對股市信心滿滿。2007年7月,華夏基金召開年中投資策略會,時任總經理範勇宏為了“圖個吉利”,將會址選在了海拔最高的城市拉薩,當火車穿過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時,大家開玩笑說下半年上證綜指也能突破5072點。但A股顯然比他們想象的更加牛氣,8月24日,5072點位被輕鬆躍過,10月16日,滬指最高探6124點,此時,遍尋A股已不見空頭。

公募基金史話 | 第一次大牛市


嘉實QDII產品在各大銀行發行現場

《逾700億 嘉實QDII基金昨遭搶購》一文

一片看漲聲中,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問世了。2007年6月,證監會發布《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試行辦法》,正式放開券商和基金的QDII資格審批。

四隻QDII基金在喧囂中揚帆起航,試水海外股市。2007年9月12日,南方全球精選發售,認購規模491億元人民幣,遠遠超過了預定的15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此後,南方基金向外管局申請並獲批追加額度至40億美元,最終募集額度為300億元人民幣。

兩週後,第二隻股票QDII基金華夏全球精選首發,認購資金超630億元人民幣,亦超過其40億美元的QDII額度,最終依據“末日比例”原則確認了300億元人民幣份額。

隨後,嘉實海外中國、上投摩根亞太優勢陸續刷新認購資金,分別高達738億元和1162.61億元人民幣,狂熱達到頂峰,上投穈根亞太優勢的確認比例更低至25%。

可當時很多投資者連QDII基金是什麼都不知道,在他們眼裡,“新基金都能賺錢”。此後不久,全球金融危機來襲,四隻QDII基金淨值迅速下跌,直到10年後才再次回到1元面值上方。

公募基金史話 | 第一次大牛市


圖:南方全球精選成立以來淨值走勢

公募基金史話 | 第一次大牛市


圖:華夏全球精選成立以來淨值走勢

公募基金史話 | 第一次大牛市


圖:嘉實海外中國成立以來淨值走勢

公募基金史話 | 第一次大牛市


圖: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成立以來淨值走勢

數據來源:Wind資訊 截至2018年10月30日

全球金融海嘯,A股市場也未能獨善其身。2007年11月5日,頭頂“亞洲最賺錢公司”光環的中國石油上市首日,以48.6元的超高價開盤,當日收盤漲幅163.23%,成交金額近700億元,超過深成指的成交總額。這成為A股從牛轉熊的重要轉折性事件,從掛牌之日起,中國石油股價就一蹶不振,步入了漫漫熊途,套牢投資者無數。

公募基金的幸福時光戛然而止,行業格局也在牛熊轉換間發生了變化。2007年底,華夏基金、博時基金、嘉實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全部站上2000億元,與南方基金、易方達基金一起成為“公募五虎”,並雄踞榜單多年,廣發基金和景順長城基金也借這次牛市進入十強,並樹立了在權益投資領域的品牌。

公募基金史話 | 第一次大牛市


表:2007年底基金公司規模排名

三、明星基金經理

牛市創造了財富神話,也捧紅了創造神話的人——基金經理。最紅的當屬王亞偉。

王亞偉在1998年華夏基金籌備時就加入公司,並先後管理基金興華、華夏成長。不過,在2005年之前,或許是因為股市較差,又或許是因為市場對基金關注度不高,王亞偉並未創造出讓人過目不忘的驕人成績。

2005年,王亞偉參加中國證券業協會組織的培訓,三個月裡和另外三十名同學一起在學校學習,並參訪了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美國之旅,讓我能夠跳出中國相對封閉的市場,從歷史角度和國際視野來觀察當時國內市場所處的階段,讓我能夠靜下心來,思索國內市場的發展方向。”王亞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表示。

無論如何,2005年成為王亞偉投資事業的重大轉折點。回國之後,2005年12月,王亞偉接手管理華夏大盤精選基金,當年業績尚在後20%;2006年,上證綜指漲130%,華夏大盤淨值增長率則達154.49%,在118只基金中排名第12;2007年,華夏大盤的淨值增長率更高達226%,遠遠超過上證綜指97%的漲幅,且在同類基金中高居榜首。華夏大盤精選也把當年的各種基金大獎拿了個遍,王亞偉則一戰成名,成為“中國最賺錢的基金經理”。

公募基金史話 | 第一次大牛市


2004年8月11日,華夏大盤精選基金募集設立。

圖為王亞偉在新聞發佈會現場。

當然,王亞偉在隨後2008年的暴跌和2009年的反彈裡都在繼續書寫神話。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A股大跌65%,華夏大盤淨值卻只下跌34%;2009年,在4萬億財政政策刺激下,A股絕地反彈,上漲近80%,華夏大盤淨值也大漲116%,並再次奪冠,王亞偉“公募一哥”的地位從此無人能撼。

另一位在牛市中名聲大噪的基金經理是李學文。李學文管理的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基金,在2006年裡以182.27%的收益率奪冠。李學文也是國內第一批基金從業人員,他的職業第一站是博時基金,從研究員做起,此後相繼在中融基金、銀華基金工作,在2005年加入景順長城後,李學文已是投資總監。

不過,奪冠後的李學文未能在2007年延續輝煌,當年9月14日,景順長城基金便公告李學文離職,此後,李學文逐步淡出公眾視野。

另一位資歷深厚的投資大佬江作良,早在1993年就進入資本市場,曾任廣發證券投資自營總經理,2001年加入易方達基金,易方達最早成立的基金,如基金科匯、易方達平衡增長,都由他管理,他也一度被稱為“基金教父”。

江作良是國內最早倡導和實踐價值投資理念的職業投資人,並在從業期間挖掘過蘇寧電器、貴州茅臺等優質個股,成為最廣為人知的價值投資經典案例。在多年後接受媒體採訪時,江作良認為,易方達之所以崛起,根本還是理念的問題。“易方達相信價值驅動。此前國內很少投資者關注價值投資,也不認為價值投資的方法可以賺錢,市場上相信的是消息、重倉和操縱。”

肖堅,同樣在2001年易方達基金籌建時就已加入公司,在那之前,他奔波於香港、廣州兩地,既從事過信託業務,也從事過財務管理和項目管理,並在香港股市上親身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因此,他對投資風險的認識更加深刻。

2003年12月,正值A股熊市,肖堅開始管理易方達策略成長,連續兩年獲得正收益,隨即在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裡大放異彩,分別獲得151%和133%的高額收益,直到2008年初卸任。他在易方達基金工作時間長達15年,是公司招牌,也是易方達“在長跑中勝出”的踐行者。

與肖堅同樣在廣州的易陽方,則更是“長情”。2002年11月,易陽方作為廣發基金最早的籌建人員之一,參與了廣發基金的創辦與組建工作;2003年年底,廣發基金推出了旗下第一隻產品——廣發聚富,寓意為投資者聚集財富,為了做好開門紅,廣發基金選擇易陽方作為這隻基金的掌舵人。

2005年12月,易陽方開始管理廣發聚豐,彼時廣發基金已經扛起了價值投資的大旗,投資脈絡日漸清晰,廣發聚豐成為易陽方實踐投資理念的平臺,這一管就是12年,一直到2018年初,他才卸任基金經理。

易陽方是真正把投資作為興趣愛好的人,2011年8月,他被任命為廣發基金副總經理,但依然堅持在投資一線,每一筆投資都親力親為。2018年,中證報還授予他“15週年金牛傑出基金經理”榮譽。

雖然公募基金行業有一批老將頂梁,但兩年的牛市讓基金規模迅速膨脹,基金經理青黃不接,一批從業僅三四年的年輕的研究員被匆忙提到基金經理崗位,管理鉅額資金,在牛市中迅速成長。

查理·芒格曾說他“不見40歲以下的年輕人”,意思是,他不相信一個不到40歲的人能成為真正的價值投資者。而當時全市場上年齡在38歲以上的基金經理佔比僅四成,最年輕的還不到30歲。

天相投顧2007年年底公佈數據顯示,以成立一年以上的基金作為樣本,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期限是1.3年;中國的基金經理們學歷高、就業時間晚,大約1/3的人管理基金的經驗不到一年,一半以上的是2年以下,接近3/4的人管理基金經驗不到3年。

在買什麼都漲的大牛市裡,新手基金經理的管理業績也不差,但在2008年股市漫漲的潮水退去後,這些沒有經歷過熊市考驗的基金經理們,都被晾在了沙灘上,他們對突如其來的大跌完全沒有防守之力,被熊市折磨得體無完膚。畢竟,投資中的藝術是需要時間磨鍊和體會的。

無論如何,基金經理們在牛市裡收穫了大量名氣,擁有了大批追隨自己的投資者。2007年,有一大批明星基金經理開始奔向充滿更多誘惑和挑戰的私募基金,掀起一波“離職潮”,如肖華、江暉、王貴文、呂俊、何震。他們離開公募,陸續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尚誠、星石、隆聖、從容、匯利。一時間,基金公司密集發佈基金經理的離職、跳槽、內部調動公告,投資者對於自己持有的基金的業績充滿了擔憂。

時任證監會基金監管部副主任洪磊還在一次專訪中特別為此安撫投資者,表示“一個基金的投資決策不是由一個人來完成的,而是由一個團隊集體完成的”,“基金經理只是基金投資管理流水線上的一個環節”,“對基金經理的決策過程還有嚴格的投資紀律約束”,“基金經理的操作能力只是影響基金業績的眾多因素之一”,等等。

一入私募深似海。這批奔私的基金經理,很快遭遇股市轉熊,部分人因業績太差而難以支撐下去,不得不將產品清盤;另外一部分人則挺過熊市,在私募基金界站穩了腳根。

工商銀行資產託管部副總經理肖婉如,多年來一直在公募基金託管一線,親眼見證了眾多明星基金經理的成長,她對那些由公轉私的基金經理有特殊的感情,並曾公開表示,“公募基金不但開啟了中國新的投資模式、投資理念,開啟了價值投資先河,同時也培養了一批遵紀守法、合規、有社會責任感的投資管理團隊和託管層面從業人員團隊”,“經過公募基金洗禮的基金經理,轉入私募以後,我們對他們要放心很多”。

而一直留在公募基金行業的基金經理們,如今許多都已成為公司高管。曾掌管419億元規模的嘉實策略增長的邵健,後升任嘉實基金副總經理(現已離任);管理南方績優成長的蘇彥祝,現任創金合信基金公司總經理;管理易方達價值精選基金的吳欣榮,現任易方達基金副總裁……

“潮水退去後,才知道誰在裸泳。”巴菲特這句耳熟能詳的投資名言,在那2006到2008年的極速牛熊轉換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明星基金經理們在牛市中被眾多投資者所熟知,但在A股多年沉浮中依然如魚得水、能被載入公募基金業史冊的卻不過數人而已。投資的未知之美也正在於此。

作者:王豔偉,前財經媒體人,曾先後在《第一財經日報》、《中國基金報》、《證券時報》任財經記者、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