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上虞帖》的背后曲折故事

今天我们看一件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

这件国宝背后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欣赏

国宝《上虞帖》的背后曲折故事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废纸堆里捡出来的国宝

1972年的一天,上海文物清理小组的万育仁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一张硬黄破旧书法帖。卷端有宋徽宗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签,内页七行草书也与前人记载相符。

万育仁惊喜不已,赶紧将废筐里的《上虞帖》捡回,带回上海博物馆。然而,这幅《上虞帖》却被专家们否定了。万育仁坚持己见,就把此帖带回家里,小心保管起来。

三年后,上海博物馆老馆长沈之瑜重新主持工作。万育仁便将《上虞帖》拿给老馆长看,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保管部长马承源却建议“不如请谢稚柳看一看”。谢稚柳是当时上海书画鉴定大家,当《上虞帖》放在他桌子上时,谢稚柳眼睛一亮,拍案叫绝:“上海居然也有王羲之的好东西了,羲之墨迹久绝于世,唯此唐摹,就足为文物之精英、艺苑之瑰宝了。”

至此,这幅《上虞帖》才确认为唐摹本,堪称国宝。由于年代久远,帖色深褐,纸本破碎,竟有18处损坏,上海博物馆就交由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进行修复。严先生采用“火烧法”修复此帖,才使此帖重现光彩,如今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局部放大图欣赏

国宝《上虞帖》的背后曲折故事
国宝《上虞帖》的背后曲折故事国宝《上虞帖》的背后曲折故事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信中也提到其他亲戚朋友的近况。草书,麻纸本,7行,58字。作品风格面貌属于王羲之晚年书风。

此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首先,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国宝《上虞帖》的背后曲折故事

友情提醒:勤洗手、戴口罩、不出门

我们一起战“疫”!


国宝《上虞帖》的背后曲折故事国宝《上虞帖》的背后曲折故事

如果你喜欢博物馆和文物

千万不要错过全球博物馆

免责声明:本作品中的文字,图片、视频或音频等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未经本账号和做着共同授权,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作品的著作权,包括但不限于:擅自复制、链接、非法使用或转载,或以任何方式建立作品镜像。若获取授权后,请合法使用,并标注来源且保留内容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