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傳染病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的病原體於1934年在日本發現,故名日本乙型腦炎。本病主經蚊傳播,多見於夏秋季。臨床上起病急,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徵等,重型患者病後往往留有後遺症,以腦實質炎症為主的傳染病。

二、流行病學:該病毒具有嗜神經性。詳見下圖

科普傳染病|乙腦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0-14天,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個階段。  

1.初期

起病急,體溫1-2天至39~40℃,伴頭痛、噁心和嘔吐,並有頸項輕度強直,病程1~3天。

2.極期

(1)高熱:體溫40℃以上。發熱越高、病程越長、病情越重。

(2)意識障礙:由嗜睡、昏睡直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續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神志不清最早可發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見於3~8日。

(3)驚厥、抽搐:強直性痙攣或強直性癱瘓,少數也可軟癱。

(4)呼吸衰竭:中樞性呼吸衰竭,重症患者多見,腦水腫、腦疝、顱內高壓等表現。

(5)神經系統:腦膜刺激徵陽性,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睪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巴氏徵等可呈陽性。注意:高熱、驚厥抽搐、呼吸衰竭是極期的重要表現;呼衰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3.恢復期

極期過後體溫逐漸下降,精神、神經系統症狀逐日好轉。 

4.後遺症期

患者6個月後仍有精神神經症狀,為後遺症,5%--20%主要有意識障礙、痴呆、失語及肢體癱瘓、癲癇等,如予積極治療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支氣管肺炎是該病主要併發症。

四、診斷

根據病史+表現+排除細菌腦炎,合併血清學IgM抗體檢查。

補足量液體

(1)高熱:採用物理降溫為主,藥物降溫輔,38℃~39℃(肛溫)之間。注意避免用過量的退熱藥,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虛脫。

(2)驚厥的處理可使用鎮靜止痙劑,地西泮為主。①腦水腫所致,脫水藥物治療為主。②呼吸道分泌物堵塞,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切開。③高溫所致,應以降溫為主。

(3)呼吸衰竭:吸引分泌物,採用體位引流等,保持呼吸道通暢。因腦水腫所致給予脫水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因驚厥發生的屏氣,可按驚厥處理。自主呼吸停止者,應立即作氣管切開或插管。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淺弱者,可使用呼吸興奮劑如山梗菜鹼、尼可剎米、利他林、回蘇林等(可交替使用)。

六、防治原則

1、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到體溫正常,特別是對豬流行季節前,通過提前對豬等家畜進行疫苗接種,中止病毒的自然傳播循環,可有效降低人群的發病率。

2、切斷傳播途徑:防蚊、滅蚊和動物接種是關鍵。

3、保護易感人群:接種疫苗主要措施。重點接種對象是10歲以下兒童和來自非流行區的易感人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