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西方藝術史》:在時光流動中,追尋藝術大師留給世界的影像

我們不需要成為藝術界專業的學者,但也不能以純粹無知的狀態去欣賞藝術。

——意公子《大話西方藝術史》

托爾斯泰說: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感情的傳達。

但這種感情,並不是我們普通人的大悲大喜,撒嬌賣痴,它是藝術家深刻體驗和思考之後的結果。

也因此,藝術和普通人之間,總是有一段距離。

意公子的《大話西方藝術史》,是成功縮短這種距離的產物。

《大話西方藝術史》:在時光流動中,追尋藝術大師留給世界的影像

瀟涵,人送外號“意公子”,是當下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自媒體“意外藝術”創始人,所著《大話西方藝術史》講述的是新奇有趣的藝術故事。對藝術做大眾普及的工作,意公子一做就是八年,而《大話西方藝術史》可以看作藝術類脫口秀《藝術很難嗎》的文字版。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淺白風趣的語言,從西方文明發展的源頭開始,沿著清晰的脈絡,經過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浪漫派、印象派直至20世紀的當代藝術,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藝術史的精髓,全書涵蓋20個藝術流派、40位藝術家和150件代表作品,勾連起藝術的基礎知識和欣賞方法,幫助讀者構建完整的藝術史框架,提升對藝術的獨立審美意識。

雖是“大話”,絕非“謊話”。看目錄就有一種親切感,有調侃,如“畫個圈圈詛咒你”;有懸念,如“噓,故事開始了……”;有疑問,“女神與女漢子?”;諸如此類,撩撥著讀者的好奇心,這樣風趣幽默的藝術史,打開一讀,能否受益?

從舊石器時代,洞窟壁畫的藝術起源開始,藝術的基礎知識和理念,藝術的表現力,藝術的生命力,意公子都通過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整個藝術史框架毫不費力地融入故事中。

《大話西方藝術史》:在時光流動中,追尋藝術大師留給世界的影像

01. 藝術的基礎知識

藝術是表達美的,藝術家是美的創造者。

藝術也常常讓人感覺高高在上,有很多不明所以的專用名詞。

在講解佔藝術史最大比重的宗教畫之前,作者先講述了希臘神話,把繁瑣冗長的希臘神話用簡單的三個部分來概括:神的起源、王位爭奪、宙斯的情史;對於博大精深的《聖經》,意公子也概括為“一個人與神(即上帝)不斷約定的故事”。

如此一來,化繁為簡,既讓讀者瞭解了深奧的神話、宗教背景,又沒有令人頭疼的記憶苦惱。

《蒙娜麗莎》的微笑表情,為何有如此魅力?原來是達·芬奇使用了“明暗漸隱法”的功勞。

人的情緒是由表情反映出來的,而表情又是由肌肉牽動的,科學家在探測蒙娜麗莎的眼角和嘴角時,發現竟有近40層超薄油彩,每層油彩厚度不到兩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五十分之一。

這樣的薄塗,讓色彩由暗到亮的過渡自然,沒有清晰的分界,所以形成了神秘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在笑與非笑之間,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大話西方藝術史》:在時光流動中,追尋藝術大師留給世界的影像

無論是技藝、構圖,還是大膽的想法,達到極致,即為藝術。

什麼是印象派?1874年3月,一群年輕人以“無名畫家”的名義在巴黎簡陋的攝影棚舉辦了一場畫展,這些畫作沒有嚴謹的構圖,沒有流暢的線條,也沒有明確的造型,甚至色彩也不細膩,以莫奈的《日出·印象》為代表,人們強烈感到這些畫就是“一個模糊的印象”,在鄙夷和嘲諷中,“印象派”由此得名,卻成為西方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流派之一。

欣賞藝術,不是盲讀瞎看,在瞭解一些藝術作品創作的背景和藝術家創作的基本理念之後,才能對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而《大話西方藝術史》就是打開這個藝術世界的鑰匙,引領我們進入藝術之門。

《大話西方藝術史》:在時光流動中,追尋藝術大師留給世界的影像

02.藝術具有精準的表現力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西蒙·沙馬認為,

藝術家用自己創造的世界,挑戰習俗,打破人們的成見與自滿,轉變了認知,也改變了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他曾寫道:

偉大的藝術有其可怕的一面,美術館中人人噤聲,皆秉崇敬之心,假象由此形成,讓你相信大師們的作品都彬彬有禮,其景象平靜、愉悅,使人著迷;實際上,它們都如暴徒一般,最偉大的畫作冷酷無情,詭計多端,它們會鎖住你的咽喉,讓你的沉著無處藏身,然後迅速行動起來,讓你失去對現實的正常感覺。

這說明,偉大的藝術,都具有超凡而精準的表現力。

巴洛克藝術的代表濟安·勞倫佐·貝尼尼出生於意大利,從小就表現出藝術天分,甚至教皇都誇讚他:“這孩子將會是下一個米開朗基羅……

1621年,23歲的貝尼尼奉命為羅馬紅衣主教創作幾組雕像,其中一尊是《普魯託和普洛塞爾皮娜》,取材於希臘神話,冥王普魯託強擄大地之母的女兒普洛塞爾皮娜為妻的故事。

《大話西方藝術史》:在時光流動中,追尋藝術大師留給世界的影像

這是一尊兩個人纏繞、扭打在一起的雕塑。普魯託用手抓並用力託舉著普洛塞爾皮娜,而普洛塞爾皮娜臉上的表情驚恐而又哀傷,她流著淚向上天祈求。

普魯託渾身強健的肌肉、臉上得意的表情被刻畫的惟妙惟肖,他的手指因為用力,深深地嵌入少女的大腿,表現出很強的質感和力度;而普洛塞爾皮娜微微張開的嘴,彷彿正在驚慌地尖叫。

貝尼尼生動地凝固了普魯託掠奪的那一刻,用雕塑體現了兩種力量的對抗:強壯有力和柔弱無助。普洛塞爾皮娜眼角絕望的淚和揮舞在空中無助的手,還有因驚恐而翹起的左腳拇指,都強烈地刺激著觀眾的視覺,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一種力量的動感,反映了掠奪的主題。

《大話西方藝術史》:在時光流動中,追尋藝術大師留給世界的影像

貝尼尼具有天生的感受力,在他的雕刻中,皮膚、衣服褶皺的觸感都表現的栩栩如生,這具雕像戲劇性十足,細節逼真精緻,除了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術,更難得的是別出心裁的創意,貝尼尼因此在羅馬藝術界一舉成名。

03.藝術蘊涵著不屈的生命力

羅曼·羅蘭認為:藝術是發揚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沒有藝術

在極端的貧窮、極度的痛苦下,藝術家都能創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並因其中蘊含了他們的信仰和精神而流傳千古。他們的作品,成為藝術的一部分,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而決定作品成敗的,是我們每個人心靈和體驗中共有的東西:愛,自由,死亡,悲憫的情懷,靈魂的吶喊。

超現實主義,令很多人覺得迷霧重重,大呼“看不懂”,其中畢加索、達利、馬蒂斯並稱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他們試圖在混亂無序的意識和哲學表達中,來反映對世界、對人的思考。

《大話西方藝術史》:在時光流動中,追尋藝術大師留給世界的影像

相比以上三位大師,可能墨西哥畫家弗裡達·卡羅的畫更好理解。她最具代表性的畫作是她本人的自畫像,而她所畫的痛苦,也是她本人真切的經歷。

藝術家多災多難的生活經歷,通常是點燃生命之火的燃料,讓一個個普通的生命,綻放出耀眼的光彩。

弗裡達6歲患有小兒麻痺症,18歲時遭遇的車禍,幾乎是毀滅性的,她的丈夫,藝術家里維拉風流成性,有30多個情人,甚至還和弗裡達的親妹妹有曖昧。

弗裡達的作品就反映了她身體的痛苦和婚姻的痛苦,不僅“描繪痛苦本身,弗裡達做到了極致,更難得的是她把苦轉換成另外一種極其美好燦爛的東西釋放了出來。

《大話西方藝術史》:在時光流動中,追尋藝術大師留給世界的影像

這幅《有荊棘鳥項鍊的自畫像》中,她以那獨特的面貌面對我們,連在一起的粗黑眉毛,眼神平靜鎮定。緊閉的嘴唇露出堅毅,脖子上繞著一圈蔓延的荊棘項鍊,正中是一個荊棘鳥。

荊棘在她身上變成了項鍊一樣漂亮的東西,它不再是捆綁,而是點綴的裝飾物。

在墨西哥原住民神話裡,荊棘鳥代表重生,她頭髮上的蝴蝶,也代表神聖的冠冕。

人生真的像夢境,但即使在夢中,弗裡達也掌握了主動權。

叔本華說:生命的痛苦無法避免,但它是生命的肯定元素,人經歷過痛苦反而能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弗裡達,就是這樣一個極端自我,極端堅毅的生命。她的作品,是用靈魂和痛苦鋪設的藝術之路,表達了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旺盛的生命力和痛苦的生存體驗。

《大話西方藝術史》對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的解讀,對我們理解藝術的創造性、不確定性提供了另一種角度,即使是抽象與虛幻,也有具體、真實的形式表現出來,相當於在抽象和具象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樑。

《大話西方藝術史》:在時光流動中,追尋藝術大師留給世界的影像

結語:

隨著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藝術風格也隨著變化,從斷臂維納斯定義古典美,到文藝復興的真實,巴洛克的華麗、洛可可的纖巧,到新古典主義的熱情,再到波瀾壯闊的浪漫主義和深沉質樸的現實主義,從畫得像到追求畫得不像,人類的藝術,如此糾結,在不斷的摸索和開拓中緩步向前。

所謂藝術,究竟是什麼?貢布里希說: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

理解了藝術家,也就理解了藝術。

如此,《大話西方藝術史》,就是講述一個個藝術家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