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投降曹魏後,晚年是如何度過的?

因為出了一個劉禪,"阿斗"這個名字有了"扶持不起來的人"的含義。因而有了劉禪,"樂不思蜀"這個成語才會出現。作為一位有名的亡國之君,劉禪一生,有著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色彩。

劉禪投降曹魏後,晚年是如何度過的?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是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而劉禪被立為王太子。俗話說,"虎父無犬子",蜀漢章武元年(221),封劉禪為太子的詔書就寫到:"太子禪,朕遭漢運艱難,賊臣篡盜,社稷無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繼大統。今以禪為皇太子,以承宗廟,祗肅社稷。"

為了讓自己這個兒子能夠擔負起蜀漢這個重擔,劉備為劉禪做了不少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不僅如此,劉備還在留給劉禪的遺詔中說:"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以督促劉禪以史為鑑,學習如何從政。

可見,劉備希望自己的繼任者是個擅長經營政治,能夠像諸葛亮一樣平衡各方關係,最終將政治帶到有利於蜀漢和皇室的路上的人。然而當年劉備所期望的,並沒有實現。

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在永安宮辭世,五月劉禪即繼位,然而此時劉禪不過十七歲。當時諸葛亮尚且在世,因而劉禪即使毫無作為,蜀漢也還在正軌上。

劉禪投降曹魏後,晚年是如何度過的?

然而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和姜維,卻遠不及諸葛亮,沒能在皇帝缺席,甚至搗亂的情況下,讓蜀漢繼續大踏步向前。諸葛亮一死,蜀漢朝中就出現了激烈的奪權鬥爭。《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

這場鬥爭,劉禪最終給出的處置方式就是先斬殺魏延,後貶斥楊儀,然後再無其他調和朝中矛盾,穩固自身統治的舉措。之後,面對蔣琬這個國相,劉禪大多數時候也只是撒手不管。蔣琬掌權的幾年間,我們現在能得知的劉禪參與過的蔣琬的重要政策,僅有蔣琬想造船走水路北伐時,劉禪聯合費禕、姜維等阻止了蔣琬。

而在蔣琬死後,劉禪對姜維這位繼任者,更是難以把控。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意志,掌權期間發動了十多次北伐戰爭。而劉禪此時不但沒能注意到國家式微,還任由姜維組織北伐。不僅如此,他還開始寵信宦官,讓黃皓成為了朝中炙手可熱的"大人物"。

劉禪投降曹魏後,晚年是如何度過的?

在蜀漢從帝王到朝臣的輪番折騰之下,劉禪於景耀七年(即魏景元四年,263年)向魏國投降,蜀漢就此被滅。而作為亡國之君的劉禪,被魏軍帶到了曹魏都城洛陽。相比於崇禎皇帝那樣以自戕結尾的亡國之君,劉禪算是非常幸運的。

劉禪到達洛陽之後,就立刻收到了這樣的詔令:"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降心回慮,應機豹變,覆信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朕嘉與君公長饗顯祿,用考諮前訓,開國胙土,率遵舊典,錫茲玄牡,苴以白茅,永為魏藩輔,往欽哉!"

曹魏這話說的什麼意思呢?大體就是先"表揚"一下劉禪的識時務,主動投降,再給劉禪許諾一下他可以從曹魏得到的好處。曹魏不僅許諾可讓劉禪永遠都享受俸祿,還給他封地,允許他去建藩國。曹魏朝廷甚至還賜給劉禪祭祀祖先用的黑公牛,其他金銀財寶更是無計其數。

劉禪投降曹魏後,晚年是如何度過的?

不僅劉禪本人在曹魏受到了優待,跟隨他北上的家人和蜀漢舊臣,不少人都在曹魏有不錯的發展。劉禪的後代中,先後有三人擔任都尉,五十多人被封侯。就連原蜀漢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都被封為曹魏列侯。

在很多人眼中,劉禪沉醉於北方的榮華富貴而不思復國,實在是太過不思進取。因而"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一出現,就飽含人們對劉禪的痛心疾首。不過後來有學者認為,劉禪主動投降為擄,其實是在為原蜀漢軍民爭取生機。畢竟再打下去,遭殃的還是普通百姓。

其實,對於劉禪到底是樂不思蜀,還是為民犧牲,我們都缺少足夠的證據。相比於國相諸葛亮的政績,劉禪這個君主反倒是亡了國,這確實是他為政不善。但長久以來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影響,劉禪也不至於是一個真正的傻瓜。他當初去洛陽,是他自己的選擇。而他之後有怎樣的生活,便是曹魏說了算,他也只能隨波逐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