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读古代诗歌之“由意观象”:情感——意象——意境

古代诗歌,都取象以言意,所以读诗也大都取由象观意的方式:先抓意象,想象意境,品出感情。但是,有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根据情与景、意与象在诗句中的体现,我们可取“情感→意象→意境”这一思路来探讨抒情诗的情与志。下面以杜甫《登高》为例加以阐述。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一步,抓抒情字词。抓住诗句中表现了感情的字词,体会其具体情感,把握全诗的整体思想倾向和情感基调。这首诗中就有“悲秋“、“多病”、“ 独”、“ 艰难”、“ 苦恨”、“ 潦倒”从中可知诗人的基本状况:身体多病、孤独无依、生活艰难、极其遗憾、生活潦倒。其中。而“悲秋”最能囊括全诗的情感,构成诗眼。

裸读古代诗歌之“由意观象”:情感——意象——意境

第二步,情感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思考:“悲”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全诗寻索。或者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些思想感情。

\t常作客:漂泊万里,时间长 悲:悲秋、深远 
\t多病:百年说明年老、一生 独:举目无亲、孤独
\t艰难:国运艰难、时运艰难、人生坎坷 繁霜鬓:年老
\t苦恨:极苦极深的遗憾——人生痛苦之极,家国动荡之极,志不得伸之极
\t潦倒:穷途末路,贫困异常,衰老多病
\t 哀痛、悲凉、愁苦、艰难、憾恨

第三步,整合情感。这一步是在前述的基础上,对颈联和尾联的感情进行综合。

这首诗的题目为“登高”,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是登上高台,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那么我们将题目的意思用一句话表达,以较完整地概括诗的内容:诗人登高悲秋。

裸读古代诗歌之“由意观象”:情感——意象——意境

诗人所忧虑的不单是个人的生活,悲伤的不单是个人命运,更多的是关怀天下,心忧时运,可以概括为“身寄破碎山河,心忧艰难时运”。一个有才华卓绝的诗人如此,何况其它老百姓?他这种飘泊不定、贫病交加的生活正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命运的缩影,是国家衰落、社会动荡的真实反映。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步,意象分析。先分析情感,再分析意象,是因为在抒情古诗中,意象因情感而生,意象的特征取决于主体的情感倾向。

\t秋风:急 天空:高阔、旷远 猿声:长啸、哀啼 
\t渚(小洲):青色、沉重 沙:(灰、惨)白(荒凉) 鸟:飞翔、盘旋(动荡不安)
树木:无边(壮阔)、落叶、萧萧(萧瑟、悲凉)
江水:不尽(壮阔)、滚滚来(向诗人:奔流汹涌)
裸读古代诗歌之“由意观象”:情感——意象——意境

风为何用“急”而不是“吹”“快”之类的词语来修饰? 更富感情色情:我们似乎能够体味到诗人焦急忧虑之心。猿声用“啸哀”来修饰,我们能够体味到怎样的感情? 凄厉、悲哀之感。渚的色调是青色的,给人什么感觉? 冰冷、沉重。沙是白色的,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荒凉、单调、惨。鸟的状态是什么? 飞回、盘旋。这似乎是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动荡、不安;不平静。落木的情景是怎样的? 无边、壮阔、不断往下落。

这里的“萧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声音的模拟,给人以萧瑟之感。二是动态的描写,给人以向下的心理暗示:望落叶而生悲凉之情。整个画面的色调显得沉重、悲凉。

不尽的长江水给人以壮阔之感,为什么不说滚滚去?诗人应当是面上向游,那滚滚而来的江水向诗人奔涌而来,撞击着诗人的心扉,自然使诗人激情澎湃的心情,这一切会让他浮想联翩,久难平静。如果面向峡口,则当为滚滚长江向东流,则这样的心情就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这些意象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是因为诗人感情的投射,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裸读古代诗歌之“由意观象”:情感——意象——意境

第四步,整合表述意境。根据前述分析,结合背景,将这首诗的意境及其特点归纳出来,并概述全诗的思想感情。

此诗是诗人于公元767年秋病卧夔州所作。诗人登上高处,疾风吹面,天空高阔,猿声哀啼。望着荒凉的白沙,盘旋的飞鸟。四顾无边无际、萧萧下落的树,凝视滚滚而来的江水。面对这恢宏、阔大、雄浑的秋景,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漂泊异乡、沦落孤客、年老多病、壮志难酬的悲情油然而生。于对秋的悲愁中增加了无限感慨,使诗境显得苍凉悲壮,感情显得特别复杂深沉,心情显得特别起伏动荡,诗句显得特别沉郁顿挫。由此,前人评价“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也是由感而发的。

中国古代的写景抒情诗多采用比兴手法,在结构上体现出先景后情、触景生情的模式,不仅近体诗如此,词也多如此。所以,这种先抓情,再结合意,最后到境的鉴赏思路,能够迅速抓住一首诗的思想情感,使理解不至于偏离方向。这样,我们可以不必借助注释或者其它资料,对诗歌进行裸读,而不会偏溢诗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