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豪宅頻被“秒光”,深圳樓市引發“強關注”,是什麼支持疫情之下的房價跳漲?

很多人認為疫情對房價會有影響,沒想到是火上澆油的影響,深圳房價在疫情之後,承接去年漲勢,又開始一波強勁上漲。

4月10在阿里法拍上拍賣的一套深圳寶安區新湖路壹方商業中心一期住宅,吸引了15人報名,經過88輪競買,經過43次延時,最終成交價格鎖定為5012.17萬元。

這還不是近期成交的最高價,就在3月28日,同樣在阿里法拍,有一套深圳市福田區竹子林蝴蝶谷名苑,面積389.76平方米,起拍價3836萬元,9個報名者反覆爭奪,最終成交價為6230萬元。

千万豪宅频被“秒光”,深圳楼市引发“强关注”,是什么支持疫情之下的房价跳涨?

蝴蝶谷名苑的成交單價為16萬元,新湖路壹方商業中心一期的成交單價為13.44萬元。單價和總價都不算便宜。

很多人認為疫情對房價會有影響,沒想到是火上澆油的影響,深圳房價在疫情之後,承接去年漲勢,又開始一波強勁上漲。

統計數字沒有顯示,但是看房者和中介有深切體會,深圳福田、南山和寶安的一部分,稍微好一點的小區,房價已經開始全面向10萬元挺近,一大部分超過10萬元的房子,正排隊走向13萬元、15萬元,向20萬元躍進。超過20萬元的小區,也已越來越多。

政府對此也有了反應,4月9日,深圳市南山區住房和建設局發佈《關於嚴禁惡意炒作哄抬房價,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的通知》,對於房地產中介機構及從業人員參與惡意炒作、哄抬房價的,主管部門將聯合相關執法部門依法嚴格查處,嚴肅追究其法律責任。

這個通知和去年如出一轍,去年針對業主聯合漲價,也出了政府嚴查的表態。但這種表態和歷史上無數次表態一樣,都觸及不了房價上漲的核心。

貴上加貴

有好幾個因素會限制法拍房房價,第一個是貸款,第一個是各種隱患。法拍房要求一次性付款,也可以藉助銀行貸款,不管是怎樣付款,都是很龐大的數字,如果是銀行貸款,以蝴蝶谷為例,按揭30年也要每個月支付25萬元,銀行會要求每月收入超過50萬元。

但是成交即有道理,在一箇中介網站上,蝴蝶谷的掛牌價格為30萬一平米,幾乎比法拍上的價格貴了一倍。如果掃除隱患,這個拍得者就浮盈了超過5000萬元。

千万豪宅频被“秒光”,深圳楼市引发“强关注”,是什么支持疫情之下的房价跳涨?

這還不是頂級豪宅,在一箇中介網站上,記者發現有一套華僑城的別墅掛牌價達到3.9億元,單價達到85.83萬元,有一套東部華僑城的別墅掛牌價格為1.5億元,單價達到61.99萬元。記者特地向該中介公司核實,對方稱房價沒有掛錯。

千万豪宅频被“秒光”,深圳楼市引发“强关注”,是什么支持疫情之下的房价跳涨?

在另一箇中介公司網站上,記者也發現一套單價57.99萬元的住宅,面積172平米,總價達到1億元,單價超過30萬元的不在少數。

這些豪宅數量較少,本身就不是普通購房者所能承受,而且頂級豪宅一般會有不少贈送面積。

傳統上的豪宅片區在香蜜湖,2002年水榭花都一期開盤,項目開盤價格達到2.68萬元/平米,當時還有住宅開盤價在2000元/平米。現在該小區的市場價格為17-18萬元之間。18年時間漲了15萬元,也就是平均每年漲了將近一萬元,買一套200平米的戶型,每年就上漲近200萬元,躺贏絕大多數國民。

附近的香蜜湖1號2005年多層住宅賣2.5-3萬元/平方米,目前房價在19萬元左右,也基本上是以每年1萬元的價格在漲。

香蜜湖附近片區,房價基本上已在12萬元以上,有不少在15萬元以上,大戶型賣三四千萬元,小戶型賣1000多萬元。

最近漲的比較厲害的學區房,其實一直在漲。以深圳知名的百花片區為例,去年10月18日,深圳市福田區紅荔村一位業主露出賣房意向,就有3個買主想籤合同,業主提出,月底前支付全款的客戶可以成交,最終當天下午其中一個買主一次性拿出了760萬元,成功簽約。

這套房價相當於11萬元,當時已經很令人咋舌。現在短短6個月過去,該小區房價再次升級,一套75平米的房子掛牌價超過1100萬元,均價到了15萬元。

百花片區的明星盤是金茂禮都,因為都是小戶型,成交活躍,金茂禮都分為AB兩棟,B棟戶型更小,是成交主力。

千万豪宅频被“秒光”,深圳楼市引发“强关注”,是什么支持疫情之下的房价跳涨?

B棟36平米戶型2016年9月份成交價為425萬元,2017年年底450萬,2018年一季度末漲到480,去年10月份前的戶型成交已在580萬元,如果學位被佔用,則叫價570萬元。

目前該戶型掛牌價已經到了790萬元,單價到了22萬元。

南外大沖分校連續兩年考試成績較佳,原來的老破小也變成了明星盤。科苑居1995年建成,公攤面積大,沒通天然氣,但有南外大沖中小學學位,總價低,為普通收入者提供了進入稍好一點學校就讀的機會。

2019年5月份,科苑居26平米一房南向成交價170萬元,32平米一房南向196萬元,42平米一房南向290萬元。去年10月,同樣26平方一房南向,成交價為270萬元,32平米一房南向價格為310萬元,42平米一房南向價格為390萬元。

千万豪宅频被“秒光”,深圳楼市引发“强关注”,是什么支持疫情之下的房价跳涨?

26平米戶型5個月漲了100萬元之後還沒有停下,目前26平米掛牌420萬元,均價到了16萬元。不到一年這個戶型漲了147%。35平米掛牌價格到了500萬元,科苑居大戶型均價也到了10萬。

上面列舉的多數是學區房和豪宅,或者既是豪宅又是學區房。

學區房上漲是因為優質學位稀缺,深圳2018年新增常住人口50萬,小學生人數10年增長74%,幼兒園人數增長137%,深圳和附近的東莞、廣州小學生人數都和北京上海相當,說明三地都吸納了大量年輕人。深圳最近幾年每年都有四五十萬的人口增長,其中大概一半是引進的人才,2018年全年共引進人才超過30萬人,同比增長35.67%,這些人才平均年齡27歲,很快就會結婚生子。

記者走訪百花、香蜜湖、科技園等數個學區,學區房處於哄搶狀態,在售房源都很緊缺,導致出來一套誠意賣的業主,很快就被消化掉。最近一週百花成交20套房子,成交量和價格都在雙升,學區裡每個小區都在漲價,有些上漲了兩三百萬元。

不止學區房,記者走訪一些學位一般的小區,一套房常常有兩三家中介帶人來看,價格稍微低一點就會很快賣掉。

一些很普通的房子也在漲,稍微好一點的社區單價就上了10萬元,福田、南山和寶安一些高科技企業密集的區域,房價都水漲船高。

普通收入群體關心的是總價不高的房子,比如500萬左右,如果是夫妻二人帶兩個孩子,如果每個月有兩萬元的結餘,還可以承受,但這種房源在福田南山已越來越少。

根源

房價上漲各有各的道理,現在投資群體已經很少,多是真實剛需,中介介紹,的確有個群體收入在提高,可以承受目前的房價。

去年開始經濟環境不佳,不少行業都在裁員減薪,今年過年後更是如此,有些小微企業沒有收入連房租也支付不起。但是從購買力上看,似乎是越來越強。

有人將原因歸結於政府擴大放貸的預期,政府的確在擴大放貸,2008年房價在快速下跌之後,又馬上升溫,這次連下跌也沒有出現,就直接升溫了。

放貸規模增加,和城市化一直是房價上漲的原因之一,2020年中國廣義貨幣已經超過了200萬億。從2008年到2018年,廣義貨幣增加了4倍。深圳居民還善於加槓桿,2018年深圳居民存款1.38萬億元,貸款2萬億元。

具體到深圳這個城市,存在資源錯配。深圳市政府在做規劃時,給住宅留下的面積太少。

2015年深圳出臺了《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這份文件規定,到2020年深圳的基本生態控制線不變,即不少於974平方公里。這文件規定到2020年,釋放土地供應量只有253平方公里。這253平方公里,大部分用於綜合交通、市政設施、教育,而保障房用地僅有31萬平米。

深圳居住用地只佔整個城市面積的11%。倫敦、紐約、東京的居住用地佔比都超過50%。

2017年前8月,北京和上海分別供應了359和322萬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廣州推出了164萬平方米,深圳在2017年全年純住宅用地零供應,其中還有一塊“只租不售”性質的住宅土拍,面積僅2萬平方米。

2018年深圳住宅用地供應(包含人才房)僅15.8萬平方米,2019年直到2019年6月,深圳才推出5宗居住用地,土地面積共17萬平方米。這五宗土地還是限售三年的人才房。

從2012年到2017年,深圳新增700多萬平方米商住工業土地供應中,居住用地只有8%。

沒有新增供應,只能來回買賣老房。2019年深圳一手住宅成交3.8萬套,二手房成交為7.7萬套。2018年深圳一手住宅成交2.9萬套,二手住宅成交6.4萬套。2017年深圳一手住宅成交2.58萬套,二手住宅成交6.36萬套。

可以發現,最近三年深圳二手房成交量大概相當於一手房的2倍。

滿足城市需要關鍵是投入了多少新房,來回買賣二手房只能是在存量在做文章,而且由於住宅用地供應有限,等存量住宅用完消耗完畢之後,深圳未來的房地產市場對普通人會更不友好。

而且,深圳房市還跑進來一個重量級玩家。今年3月初,深圳舉行土地拍賣, 除寶安燕羅商住地塊流拍外,寶安尖崗山、龍華民治、鹽田三塊宅地全被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有限公司拿下。

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頻頻拿地,不但在深圳拿地,還在附近的東莞和深汕合作區拿地。很少有房企能PK過這樣的對手,深圳人才安居集團大大擠佔了普通住宅的用地空間。

深圳人才安居集團成立背後,意味著深圳在住宅供應上的基調已經發生變化,深圳已經把重心放在安居保障房上,優先保障一部分人,普通市民的需求已經被選擇性忽略。

住宅供應不足,政府在寫字樓等辦公場所,和工業用地上卻相當闊綽。但是深圳寫字樓閒置,租金甚至低於住宅,深圳市政府規定“工業用地紅線”有270平方公里。用意在於產業不空心化,但深圳要做多大灣區龍頭,不可能樣樣都做。

深圳居住用地佔比僅比香港的8%高一點,在限制居民用地方面,深圳正在全面香港化。

可怕的是深圳人口還在快速增長,畢業落戶到深圳是有人才引進生活和住房補貼的,落戶之後,大學本科畢業生補貼1.5萬元,研究生補貼2.5萬元,博士生補貼3萬元。落戶到每個區還會有另外的補貼,每個區的標準不同,寶安區等能和市補貼做到1:1配套。

每年50萬人流入深圳,他們需要住房,而且深圳原本商品房有限,還有很大一個群體住在城中村、農民村,都有購房需求。

深圳每年創造出鉅額財富,去年深圳創造了2.69萬億元的GDP,這些財富的相當一部分會流入房市,當3萬套左右的新房滿足不了需求,他們就會跑到這個地方,將房價拉昇起來。在整體供不應求之下,只有少量房源放出,過多的財富追逐這些少量的房源,就決定了整體房價。

很多消費者用收入購房比來衡量房價高低,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在市場總量供不應求之下,房價由少量高收入群體的支付能力來決定,其他群體只能被動加入。

表象

這兩年頻繁出現深圳千萬豪宅被“秒光”的新聞。這些新聞背後,一方面是新房價格在限價之下定的較低,更重要的是房源少。

3月24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爆料,深圳有樓盤雖然對外號稱售罄,實際現在轉為內部消化,要繳納所謂的“喝茶費”才能買房,這筆喝茶費,動輒高達100萬。爆料網友還給出了一份喝茶費內部報價單:其中一個樓盤116平方米4房戶型總價1120萬元,喝茶費100萬元;89平方米3房戶型總價816萬元,喝茶費85萬元。另一個樓盤97-100平方米2房,喝茶費75萬元。

寶安住建局將從4月3日起開展打擊房地產開發企業、中介機構收取“喝茶費”“更名費”等價外費用違法行為的行動。

這和南山區的反應很像,房價上漲去檢查和打擊中介。去年有小區業主內部談話要聯合漲價,也被打擊。

這些打擊都沒什麼用。政府如果將力量用在這些上面,可能會誤解購房者,購房者如果以此判斷,可能會錯過買房時機。購房者應該看的是政府投入多少新房,就像政府在糧食輿情風波時,頻繁對外講話,稱庫存裡有多少糧食,這才是最重要的辦法。

想要穩房價,或者降房價,最好的辦法是投入新房源,投入新的住宅地塊。

去年11月11日開始,深圳稅務局對於商品房實行了新的徵稅標準,容積率在1.0以上,單套建築面積在144㎡以下的房子為普通住宅,滿兩年可免徵增值稅。

這個政策出來後,房價立即上漲,這反應了買賣雙方中買方的弱勢,賣方很容易將政府所免部分收入囊中,這本質上是供不應求所致。

深圳上一波大漲,是在2015年開始,“330政策”一出,連續十多個月上漲後,深圳新房、二手房價格分別從2.5萬元/平、3.4萬元/平漲到5萬元/平。

實際上,當時深圳的新房就不夠。深圳2015年新房成交6.6萬多套,以每套住三人計算,新增安置不到20萬人,當年深圳有60萬新增人口。新房供應不足導致二手房成交激增,2015年深圳二手房成交12.7萬套,增幅超過一倍。

當時很多人都稱房價上漲過高,政府也出臺各種政策,似乎是為了限制房價上漲,但從深圳來看,不少地方房價在2016年的基礎上繼續翻倍。

很多市民對開發商缺乏好感,認為開發商是黑心商人把購房者榨乾了,實際上是發洩錯了情緒,開發商就像是種地的農民,是滿足糧食需求的人,他們如果能多種地,糧食價格自然就會平穩。多年政府常常限制開發商貸款,限制土地供應,其實是減少了房產供應。

真正想要穩住房價,政府要增加住宅土地供應,而不是做一些表態和檢查。扶持或者解除對開發商的限制。一旦超高房價出現,出現一個高房價的龐大利益群體,政府真要想調減房價,就會遭遇處處掣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