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最深情的一首词,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在宋朝词坛,有这么一个特别的词人他出身官宦,却只能当个白衣卿相,他的词被民间钟爱,却为主流所不齿,才华横溢,正史却没有只言片语,他是第一专业词人,也是市井“皇帝”,对宋词的开拓和普及,无人能出其左右,他一生落魄潦倒、眠花宿柳,却是最懂烟花女子的知心人,他是柳永,(约公元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出自《论语》的“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希望他走一条官途。)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郎。

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那年他已40岁,屡屡不第愤而离开京师,由水路南下填词,踏遍华夏烟花巷陌,词名日隆。那时寒蝉凄切,柳永与情人虫娘长亭晚坐,恋恋不舍,可兰舟催发,心中纵有千种风情,也只能执手相看泪眼,感叹“芳年壮岁,离多欢少”。值此交融之际柳永写下了名传千古的《雨霖铃》: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strong>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上阕,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后两句中“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直写情人离别之际的动人场景,感情至此达到高潮。这是令人黯然销魂、伤心欲绝的时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眼前景物突然一转,由实到虚,写出了去路茫茫、道路修远、一程远似一程的未知旅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从自古皆然的离情写起,而接下来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又把自古皆然的离情推向极致,哪能忍受凄清冷落的清秋时节的销魂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写离别后的情景想象,在以酒消愁而又酒醒后,看到的是清凉的“晓风”吹拂着柔弱的杨柳,凄凉的“残月”映照着行单的词人。

“此去经年”四句,更是推想自己离别之后经年的孤寂寥落,悲苦之情己溢言表。想当初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写词人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读罢全词,人们无不为这对情人一掬同情之泪,更不禁为柳永精彩的描写而拍案叫绝。同时又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宣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极力描摹了一对恋人之间难分难舍的离情,让人读来畅快淋漓,婉约细腻,耐人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