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你最近一次接觸IBM的消費品是什麼時候?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IBM已經從一家制造業公司轉型為信息技術和業務諮詢公司,雖然它已經不直接生產消費類的“機器”,但是公司的名字估計並不打算變更(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IBM最新的標誌已經改為黑色,但是外界仍普遍叫其為“藍色巨人” 圖片來源:網絡

現在中國的消費者對IBM的消費品僅存的印象,可能是聯想收購前的ThinkPad,這只是IBM的一個產品。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IBM的ThinkPad電腦 圖片來源:網絡

估計大部分人很難想到,IBM還參與制造過可以自動演奏的鋼琴,就是那種美國西部片中擺在酒吧裡自動彈奏的鋼琴。前段時間大熱的美劇《西部世界》裡,就有這麼一架鋼琴,當時看著這個鋼琴總是莫名其妙的出戏…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上面這張圖片就是劇中的鋼琴,鋼琴上的紙卷特別顯眼,這個打孔紙卷是鋼琴可以自動演奏的關鍵,紙捲上打的孔相當於給機器閱讀的琴譜,打孔紙卷與演奏器相連,通過紙卷緩緩轉動,紙捲上的孔位與機械連動,驅動相應的“木手指”擊打琴鍵奏出音樂。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說到這估計已經有人看明白了,是的,紙捲上打的孔,不就相當於今天電腦的代碼嗎?IBM早期雖然做了鋼琴的“配件”,但是也正是由此而孕育出了IBM的主業,計算機與電子信息業務。

一、公司初創

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所有的信息記錄還都是用筆和紙完成的。可以想象,政府的行政管理有多麼緩慢,而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是受影響最大的機構。他們需要每十年統計一次人口,但所有的工作都用手工完成太慢了,1880年的人口普查就花了七年多的時間才完成。十年做一次,一次做七年,一定程度上來講,不是不想快,而是沒法快……

整個事情就像噩夢一樣,但是大多數人看到的是讓人頭大的“災難”,有人看到的卻是機會,這個人就是赫爾曼·霍爾瑞斯(Herman Hollerith),也譯作赫爾曼·何樂禮。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赫爾曼當時在人口普查局工作,他受夠了人口普查工作的緩慢進度,於是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他開發了一臺機器來加速人口普查。最終他發明了製表機,第一臺機電式計數機。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這裡就又和我們上文提到的自動彈奏鋼琴產生了聯繫,因為赫爾曼需要一種存儲信息的方法,而紙卷是他的考慮第一解決方案。不過後來沒選這種方式,因為紙卷太脆弱了,所以他只好選擇打孔卡片。雖然打孔卡很古老,但是很實用,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打孔卡仍然被用作數據存儲。所以打孔卡也被叫做霍爾瑞斯式卡或IBM卡。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霍爾瑞斯式的製表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開端,他自己也看到其中的商機,因此在1896年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全世界的人口普查局都為此而感到高興,霍爾瑞斯最終也成為了一個非常富有的人。1911年,他賣掉了自己的公司,價值超過230萬美元。現在看價格可能不高,但是當時一個普通工人每天只能掙兩美元。那麼是誰買下了霍爾瑞斯的公司呢?是查爾斯·弗林特(Charles Flint)。1911年,霍爾瑞斯這家賣掉的公司與另外三家制造鐘錶和商業秤的公司合併,組成CTR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1924年更名為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二、計算機時代

霍爾瑞斯的製表機是IBM業務的核心,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公司也在擴大產品範圍,二戰期間,公司一度為美軍制造步槍和其他裝備。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二戰中後期,IBM回到了自己專注的領域,並承建了美國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大型機,IBM將其命名為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 Calculator(全自動化循序控制計算機,縮寫為ASCC)。這臺計算機重量超過4噸,可以裝滿一個房間。這時的計算機還處在電子管時代。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馬克1號在哈佛大學的照片 圖片來源:網絡

IBM參與承建的這臺計算機是哈佛大學教授Howard H. Aiken(霍華德·艾肯)設計的,1944年IBM將其捐贈給了哈佛大學,哈佛大學給這臺計算機起了個名字叫做:馬克一號(Mark I)。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圖片中端坐中央的就是霍華德·艾肯教授 圖片來源:網絡

60年代,IBM與美國宇航局合作完成了阿波羅計劃,成功地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送上了月球,又成功的將兩人帶回了地球。

80年代個人電腦革命來臨時,IBM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是施樂奧托在1973年生產的電腦,但是這款電腦不是商用機,並不對外出售。第一臺商用個人電腦的歸屬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IBM的5150,另一種認為是蘋果的APPLE II。本文選擇以APPLE II更早為視角,因為其發佈更早,發佈於1977年,IBM 5150發佈於1981年。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IBM入場較晚,此時最早的個人電腦已經面世5年了。早期的個人電腦中,最受歡迎的是由史蒂夫 · 喬布斯和史蒂夫 · 沃茲尼亞克提供的 Apple II。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那時的個人電腦市場還不大,但是增長很快,許多頭部公司已經入場。在1981年8月12日,經過短短一年的發展,IBM 公司展示了他們的王牌: IBM 5150。

IBM在營銷上毫不吝嗇,而且還大力支持第三方開發者。當時各家電腦公司都將自家電腦的內部系統視作商業機密,IBM的做法在當時是一個巨大的進步。IBM的個人電腦非常成功,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進入排名前列,並且做到了幾乎每分鐘就能賣出一臺個人電腦。

IBM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可是現如今卻很難再見到IBM的個人電腦,原因是什麼呢?部分原因在於IBM當時崛起的方式,IBM可以說是最早使用貼牌組裝生產的幾家公司之一,這樣就可以迅速放大產量進行鋪貨,但是這麼做進入門檻很低,因為在操作系統和微處理器上都是直接採用微軟和英特爾的現成技術。不過這也是個福禍相依的事情,因為IBM也意識到這麼做沒有技術壁壘,所以從一開始就大力支持第三方開發者,擴展應用範圍,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做的出色,所以才有了早期的成功。至於後來PC業務被迫賣身,也有整個行業趨勢變化的原因,這就是後話了。

IBM早期的成功促成了與之合作的微軟和因特爾建立了個人電腦時代的MS-DOS 和 Intel 處理器成為行業標準,甚至PC這個詞最開始就是IBM的品牌,之後都變成了個人電腦的代名詞了。但是就像上文說的,IBM選擇的這個模式進入門檻太低了,大量的模仿者用廉價山寨機衝擊市場,IBM在這一時期過的非常掙扎,好在當時IBM手上還有個門檻很高的業務,就是大型機市場。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IBM經典大型機System/390的使用場景 圖片來源:網絡

大型機是為大型企業提供計算能力的大型、重型計算機,直到現在IBM仍然是大型機市場的頭部公司。因為小型個人電腦永遠無法取代大型機,所以個人電腦業務的萎縮給IBM只是造成了困難,並不致命。到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IBM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因為許多競爭對手破產了。IBM在這一時期進一步擴張了自己的大型機業務,不僅可以銷售大型機,還可以銷售整套軟件和服務,他們變成了商業世界中“全能的IT達人”。

三、大象轉身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柳傳志與IBM代表握手 圖片來源:網絡

IBM轉身的徹底完成,是2005年將個人電腦部門賣給了聯想。提到IBM的這頭大象的轉身,就不能不提IBM歷史上的著名CEO郭士納以及他的著作《誰說大象不能跳舞?》。雖然郭士納在IBM只呆了9年時間,於2002年功成身退,但其所改造後的IBM仍然在朝著他劃定的方向前行著。IBM在總體上的戰略考量非常明確:有技術壁壘的業務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沒有技術壁壘的業務,趁著其他公司還沒恢復過來,自己業務回暖時及時變現。IBM的策略相當成功,在自己有技術領先優勢,同時發展前景十分可觀的業務上持續深耕,使得IBM一步一步的甩開競爭對手。1992年時,IBM的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收入僅僅佔23%,2005年變成了52%,2018年直接飆升至81%,力壓微軟和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由此可見一斑。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IBM作為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的部分工作內容 圖片來源:網絡

IBM的戰略轉型也早就開始了:1995年收購了蓮花公司(Lotus軟件公司,當時全球前六的軟件開發商),2002年收購了普華永道的全球商務諮詢和技術服務部門——普華永道諮詢公司(獨立公司),2003年收購Rational軟件公司,2004年收購馬士基的數據公司,幾乎所有的併購行為都是為了之後公司的轉型打基礎做準備。今天回過頭看這些年來的信息產業發展,可以事後諸葛亮的說IBM押寶押對了。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任正非於1998年至2007年兩次開始向IBM採購管理方案,一次為期5年,一次為期4年,學費總投入超過40億元,對華為從產品開發、供應鏈管理、IT系統重構到企業決策、財務監管等多個方面的變革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貢獻。在2008年項目結束的答謝酒會上,華為一位負責管理變革的副總裁真誠地表示:“對IBM來說,這只是一個商業諮詢項目,但對華為而言,卻意味著脫胎換骨。”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1997年IBM深藍VS卡斯帕羅夫 圖片來源:網絡

現如今大熱的人工智能領域,IBM也早就是其中的主要玩家。1997年,IBM的“深藍”擊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里 · 卡斯帕羅夫;2011年,IBM的沃森機器人(Watson)在《危險邊緣》節目(智力競賽節目)中贏得了100萬美元;2016年,東京大學醫學研究院利用IBM的Watson機器人判斷一位女性患有罕見的白血病,等等。

四、新的挑戰

IBM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近年來逐漸被廣泛接受的雲計算,就對IBM的大型機市場造成了衝擊。因為對中小企業來說,IBM的大型機系統過於複雜,需要專人來進行維護,另外與大型機配套的業務解決方案價格也十分昂貴。相比之下,運用雲計算來維護業務相對容易很多,價格也更加親民。IBM雖然也在雲計算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但是IBM的競爭對手都過於龐大,2018年的數據顯示,從世界範圍來看,雲計算領域現有四大巨頭,分別是亞馬遜、微軟、谷歌和IBM。雲計算市場北美是第1大市場,中國則是第2大市場,而在中國市場IBM的身影就落後很多,根據2018年的數據顯示,IBM僅以3%的市場份額位居第9,前八分別是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金山雲、亞馬遜AWS、UCloud、微軟Azure和中國聯通,而阿里雲在中國市場以45.5%的市場佔有率遙遙領先。據估計,IBM第4名的位置很快將被阿里巴巴取代。而且觀察上述公司也能發現,除了IBM外,其他公司都有其他業務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這就給IBM的競爭造成了進一步的壓力。

IBM:由自動演奏鋼琴孕育出的個人電腦

IDC 2018全球CloudView 調研數據 圖片來源:網絡

在人工智能領域,IBM的沃森機器人也遭遇了信任危機,201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沃森醫療機器人給一名65歲男性被診斷患有肺癌的病人,提供了錯誤的用藥建議,因為這名病人有嚴重出血癥狀,而沃森機器人給出的建議包含可能導致“嚴重或致命出血”的癌症藥物,這種藥物在臨床上是不建議給患有嚴重出血的患者服用的。

很顯然,任何技術和科技都會經歷質疑和坎坷,今天習以為常的很多科技應用,在很多年前還是洪水猛獸,甚至出現過惡劣的事故。相信IBM已經做好了面對困難的準備,也相信科技進步會將我們的生活帶向更好的方向。為什麼這麼自信,一定是更好的方向呢?就憑著我現在坐在秦始皇也享受不到的抽水馬桶上,就憑著我現在坐在不管外面什麼天氣,室內都非常舒適的空調房裡,就憑著現在可以早茶在廣州吃、午餐在上海吃、晚餐在北京吃的便利交通,我們的生活也一定會變得更好的。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