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便自然而然的成為家庭的重要核心。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寵愛也是傾其所有。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可不少家長也發現,自己給到孩子越多的寵愛,孩子卻開始沒大沒小,目中無人。對著長輩也是大吼大叫,頤指氣使的行為也是越發的多。甚至家長在斥責的時候,孩子還會頂嘴。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顯而易見,這樣的孩子就是被慣壞了。

可也有不少的家長覺得孩子還小,現在這樣並不代表長大之後孩子不會有所改變,經過學校教育的話,孩子也會變的知書達理。

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的改變孩子這種壞習慣,久而久之孩子的這種惡習就會一直伴隨著孩子。逐漸就會養成孩子凡事不講道理,唯我獨尊的個性。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那家長看到孩子這樣的陋習逐漸成型之後,該怎麼去改正孩子呢?

首先,家長要先知道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緣由。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裡的掌中寶,除了父母加倍的關愛之外,還有隔代的關愛也是越發嚴重。所以當孩子在父母這裡受到挫折,便會去找爺爺奶奶,以尋求心靈上的安慰。這也是導致孩子覺得找到了"保護傘"而無法無天。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可實際上這只是孩子養成這種性格中佔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更多的是孩子和家長的溝通方面出現了裂痕,但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這次也是總結了幾點,看看各位家長目前面臨的情況是不是相符合。

1.意見不同

 孩子在成長中自我的意識也是逐漸的形成,再也不是家長所什麼就做什麼的年齡,這也是導致孩子的意識和家長意識不同步的主要原因。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特別是孩子3歲後進入幼兒園開始,孩子在與外界接觸的越多,自己的思想建立的也就越快。當孩子有了自己的考量之後,就會變的有展現慾望,迫切希望讓其他人見識到自己的"聰明才智"。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於是孩子在炫耀自己的成果時,遇到家長的反對,自然也會有所反抗。甚至還會和家長進行爭吵,讓家長重視自己的想法。

並且,孩子的思想還是比較單純的,所以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也會十分專注。比如孩子十分專注的玩玩具,甚至在吃飯的時候也在把玩著手上的小物件。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好的習慣,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正是他十分專注的時刻,家長的"提醒"就是破壞她玩玩具的思路。直到家長將玩具沒收,孩子就會開始大規模性的反抗。因為在孩子的思想裡"我在吃飯啊。我又不是不吃飯。"就會覺得家長這種行為十分的不合理,也不尊重自己。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2.頂撞家長

許多家長都覺得,自己家的孩子越大越難管。每次都是劍拔弩張的樣子,感覺下一秒隨時都會發動"戰爭"。

家長有這種的思想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不就是這麼過來的嗎?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其實,家長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都是以一種命令的口吻和孩子進行交流,作為成長期的孩子自然是聽不得這樣的語氣,逐漸開始心生反感。覺得家長這種命令的語氣是非常不尊重自己。既然你不尊重我,那我幹嘛要尊重你的想法也就油然而生,孩子也開始用語言或者是行動頂撞家長,以表達自己的不滿。

此時的家長基本上看到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不自主的都會火冒三丈,對孩子進行斥責。可頂撞家長真的是孩子希望的嗎?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實際並不盡然。此時的孩子可能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家長的重視,希望家長可以和自己是心平氣和的溝通,有商有量。而不是一種命令的語氣與自己溝通。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3.有樣學樣

老話常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平日裡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或許有時候家長只是無意識的說了一些話,被孩子聽進去,孩子自然也就有樣學樣的學習家長平時說話的語氣和做事的方式。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家庭產生矛盾是屬於正常的現象,可有的父母在面對爭吵的時候並沒有避開自己的孩子,當著孩子就開始吵嚷。以至於孩子覺得吵吵嚷嚷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所都把自己嗓門吊的很高。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更不要說頂撞家長,出現沒大沒小的行為了,在孩子眼中這就是家裡的"家常便飯",這是正常的交流方式。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其實,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家庭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除了自身的性格,家庭環境都是造就孩子養成這種惡習的最大"兇手"。

那各位家長要怎麼去改變孩子的陋習,養成懂禮貌的行為呢?

1. 和孩子達成有效交流

孩子頂撞家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畸形有效的溝通交流過。

尤其是當孩子已經開始頂撞家長的時候,家長的直覺都就是權威上被侵犯,從而也頂回去。這也就導致了雙方的關係變的愈發的緊張。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其實,在孩子頂撞家長的時候,家長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平心靜和的與孩子進行溝通,耐心的告訴孩子在與他人說話的時候要注重禮貌,不要大吼大叫。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比方說,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就可以詢問孩子是不是其他的想法,讓孩子表述出來。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孩子看到家長的情緒沒有那麼激動的時候,自然也會慢慢的吐露出自己的想法。用這種冷靜的方式溝通,絕對比雙方嘶吼有效的多。

2. 隔離冷靜

孩子在家裡大吼大叫的時候,很大程度上都是藉此引起家長的注意,表達出自己不滿的情緒。此時的孩子相對都是比較激動的,即便家長想平心靜氣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基本上也不太可能,此時的孩子大部分都聽不進去家長說的話,只會覺得聒噪。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所以,家長不妨試試將孩子冷在一邊,讓孩子自己的情緒得到足夠的宣洩,慢慢等到孩子冷靜下來。再和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亦或者家長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告訴孩子如果在小夥伴中也這樣大吼大叫,小夥伴還願意和你一起玩嗎?讓孩子去想象類似的畫面,孩子也就會停止這樣的行為。

3. 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現身說法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行為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希望孩子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正確樹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家長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著良好的習慣,多用一些禮貌用語,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會耳融目染的學會如何正確的與他人接觸。

如此,孩子也就成為了眾人口中懂禮貌的好孩子。

其實,孩子在家裡弄的雞犬不寧最重要的就是和家長的相處出現了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平日裡父母和孩子多增加一些互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家長以身作則比教育來的更有效

多多進行交流,孩子是不會吝嗇自己的奇思妙想,家長也要做到耐心的接受孩子的想法。最重要的是,家長以身作則的姿態一定要端正,給孩子建立一個可靠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