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十喊九不應”?叫孩子“三大忌”,家長試試這兩招

有沒有家長髮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經常喊好幾遍都沒有回應,有時候孩子聽見了也不願意回答,裝作聽不見的樣子是不是更讓人惱火。家長們會有所疑問,為什麼孩子的聽力明明沒有問題,但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卻要很大聲的重複好幾遍才能得到回應。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的主觀問題,所以會覺得惱火,甚至有的家長會批評教育孩子一通。不過,對於孩子的“十喊九不應”,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問題更有利於問題的改善和解決。

孩子“十喊九不應”?叫孩子“三大忌”,家長試試這兩招

孩子注意力發展不完善

其實,孩子時期的注意力發展仍然不完善,注意力遠非是人們常說的專注力,事實上,專注力不過是孩子注意力中的一個方面。

通常情況下,注意力會包括四個內容,廣度、分配、穩定性以及轉移。

廣度指的是注意到的區間範圍,當孩子注意的範圍較小時,超過這個範圍的環境刺激就不會被關注到。穩定性也就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專注力,指的是孩子把注意點集中的放在了一個方面。分配指的的是,孩子把注意力分配到兩種事物上。轉移指的是關注點從一種食物轉移到另一種事物上。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注意力不完善時,會顧及不到其他的環境刺激,在分配上以及轉移上有欠缺會使得孩子仍然沉浸在眼前的事情上,而忽視了媽媽的催促。

孩子“十喊九不應”?叫孩子“三大忌”,家長試試這兩招

逆反期的無聲反抗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顯現的時候,孩子會有和父母唱反調的時候,孩子會採用無聲的反抗的方式來應對父母的命令、催促和要求。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當然這也是孩子對父母管教的一種反抗。

孩子“十喊九不應”?叫孩子“三大忌”,家長試試這兩招


孩子沒有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對於起床、穿衣服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活動來說,孩子沒有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這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隨意和懶散。孩子不願意配合父母的催促也是因為孩子的意識裡沒有習慣的約束,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尚未具備。

孩子“十喊九不應”?叫孩子“三大忌”,家長試試這兩招

叫孩子三大“忌”

忌隔空喊話

不與孩子有眼神交流的情況下,孩子的接受刺激的能力有明顯下降。父母走到孩子跟前,和孩子平視的狀態下是最適宜的交流方式,通常可以得到孩子很好的回應。

忌囉裡囉唆

有些父母在給孩子提要求的時候,也會有過於囉嗦的毛病,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過於囉嗦的言語表達會讓孩子抓不住重點,孩子不明白父母們究竟讓自己做什麼,需要自己怎樣的回應,這樣的困惑就影響孩子的及時反應。

忌居高臨下

也有些父母很在意家長的權威,喜歡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孩子說話,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感受到有種壓迫的感覺。孩子的這種不舒適感迫使孩子不願意做出回應,孩子的心理是充滿牴觸與厭煩的。

孩子“十喊九不應”?叫孩子“三大忌”,家長試試這兩招

讓孩子回應的兩個小妙招

用數數的方式和孩子做個約定,如果數到三,沒有反應就會有懲罰,如果有反應就稍微獎勵,這樣孩子不回應的情況會有所減少的。

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對於孩子來說,適當的承擔一些後果可以讓孩子的言行更規範。比如說媽媽叫孩子起床,孩子不回應,不妨就讓孩子賴床一次,當孩子發現自己不及時回應就會遲到,就會被老師批評後,孩子下次起床的時候就會更加積極。父母說出來的警告終究不如孩子體驗後的感受來的深刻。

當孩子不願意回應父母的時候,父母需要花費一些心思去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適當的改變教育的方式,提升孩子的行動力。同時,如果孩子在專注的情況下,家長儘可能的不要去打擾,否則很容易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孩子可以藉由繪本可以進入自身的內心世界。繪本作為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它的生動趣味滿足了孩子好奇的天性,為孩子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孩子“十喊九不應”?叫孩子“三大忌”,家長試試這兩招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準備一些認知類、行為習慣類、情緒處理、入園小故事類的繪本,還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孩子“十喊九不應”?叫孩子“三大忌”,家長試試這兩招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孩子“十喊九不應”?叫孩子“三大忌”,家長試試這兩招

情商對於人的重要性,李玫瑾認為情商與智商不同,孩子的智商往往是天生註定的,而情商更多的來自於後天的培養。

想購買的家長點擊下方“去看看”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