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的超融合能否實現,及其難處

工業互聯網能否實現:

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以互聯網的思維去改造工業,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智能化程度,以此達到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和智能化生產,等等一系列的應用。2019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從“互聯網+”到“智能+”本身是一種進步嗎?當然是。在“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看到很多想變革傳統產業的互聯網企業倒掉,最終的成功者只是一小部分。因此在“智能+”的時代裡,能夠真正成為主導“智能+”的企業也將只有工業互聯網領域內少數的幾個頭部企業能夠成功。

任何技術能否落地,看得是負責項目落地的人的思路。有很多項目從一開始就是忽悠政府的補貼資金,這樣的項目是很難落地的;同時,也有很多智能製造的企業是踏踏實實的腳踏實地的開展工業轉型升級的建設項目的。

直接從一個大面上問工業互聯網能否落地,其實無從談起。要知道,企業信息化的建設項目本身失敗率就一直很高。因為構建一個現代化的企業,本身就是很容易失敗的。它受到各種企業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約。而智能製造本身只是現代化企業的一部分。做某件事有很大的失敗概率,就否定某件事情是肯定有偏頗的。

在部分優秀企業內,實現工業互聯網和智能製造是完全可能的。但想要中國所有企業都實現工業互聯網,顯然是不可能的。


工業互聯網的超融合能否實現,及其難處

傳統工業與互聯網對接過程中的難點

工業互聯網在十年前叫“兩化融合”,在五年前叫“工業雲”,工業互聯網所面向的市場本身是存在的,其實只是改了改名字而已。當年主力搞兩化融合和工業雲的企業,今天大部分都偃旗息鼓了,只有少數企業仍然在堅持。雖然不斷地有企業信息化的軟件企業湧現,但我們還是明顯的看到,企業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市場在向頭部企業的壟斷靠攏。因為工業信息化和自動化的市場本身是飽和的。傳統工業本身就一直在跟蹤著IT和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一直在和互聯網開展融合。大型的工業企業都有自己的信息化團隊和信息化企業,也早有了自己系列化的信息化產品;大型的IT企業和自動化企業,在市場內部也已經逐漸深入市場的細分。

  1. 很多人覺得傳統工業與互聯網融合 很難,往往是從互聯網的角度看工業,覺得自己理解不了,尤其是在一個飽和的市場裡,感覺無從下手。而真正理解工業的人,去看互聯網,很多早都開始開展了電子商務、服務化轉型,在企業內部也引入了各類智能製造的信息化系統和自動化系統。工業互聯網要解決理解工業,理解工業市場的問題。
  2. 工業互聯網想要落地,一定要應用新技術,解決企業核心痛點。不能解決問題的產品,永遠是沒有賣點的。工業互聯網要解決產品力的問題。
  3. 工業門類很複雜,而互聯網的入口很少,今天還缺少足夠的能力將互聯網用戶和企業直接連接起來。再這樣的基礎上談供需對接、服務化轉型就難上加難了。工業互聯網要解決入口的問題。
  4. 工業互聯網需要將企業從簡單生產者變成平臺構建者,而並不是所有工業企業的產品都能夠形成一定的產品生態體系,這需要企業在市場內有足夠的話語權。工業互聯網往往是大企業,集團化企業錦上添花的工具,更好的擠佔細分市場,推動自身業務發展的工具。因此,工業互聯網還需要解決自身定位和市場業務特徵的問題。


工業互聯網的超融合能否實現,及其難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